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对债务人将非现金资产转让给债权人和将债务转为资本进行债务重组中,进行计量时所采用的公允价值的涵义、确定原则及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债务重组是当代社会解决债务纠纷的主要方法之一。从会计谨慎性原则及现代财务管理的资金时间价值观念考虑,由于重组的方式不同,债权人重组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部分。直接损失是指以低于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某项债务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时将来应收金额低于重组债权账面价值时的损失;间接损失包括延期收款引起的利息损失、债务重组日后的或有损失以及用以抵债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本的公允价值低于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时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总体上说,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比修订前的准则更为科学,但文章认为新准则在债务重组的定义、账面价值概念的使用、债权人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确定、在将来应付金额大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情况下债务人的账务处理规定等方面存在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新准则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的债务重组准则极大的规范了企业的债务重组行为,但其在执行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就新旧准则在债务重组的定义、方式、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和债权人的会计处理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新准则在虚列资产、不符合一致性原则、容易使债权人操纵利润以及忽视了资产的时间价值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将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由利润表债务法变更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有利于反映企业净资产价值的真实性。新准则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的有关规定,较原所得税会计的有关规定,更符合有关“资产”和“负债”会计要素的定义。  相似文献   

6.
对于债务人因发生财务困难而无法按原定条件清偿债务时 ,债权人为了避免更大的债权损失 ,可以采用债务重组的办法。为了规范债务重组会计事项 ,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早已颁布了施行债务重组会计准则 ,我国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亦于 1999年 1月 1日开始施行。为此 ,将我国新生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定义、重组条件、重组方式进行比较研究 ,以求出异同 ;对重组业务中几个特殊会计问题予以分析 ,并举例说明我国不按债务重组方式处理的债权人未作出让步的债务重组会计处理问题 ,以求对还较为陌生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全面了解、施行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企业债务问题解决方式多种多样.在众多的解决方式中,债务重组有其独特的优势。所谓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出于与债务人的财务困难相关的经济和法律原因。给予债务人在其他情况下不能给予的让步。有关债务重组的应税收益,应区分经法院裁定的债务重组和未经法院裁定的债务重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会计处理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帐面计价法计算,并于重组当期确认重组损益。  相似文献   

8.
“债务重组中,无论债务人还是债权人,均不确认债务重组收益”———这是会计准则对企业进行债务重组会计处理所明确的首要原则,但是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处理方法。一般来说,企业收益的处理方法有三种: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资本公积”,涉及以前年度事项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那么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中出现的收益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把债务重组收益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是比较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于债务人因发生财务困难而无法按原定条件清偿债务时,债权人为了避免更大的债权损失,可以采用债务重组的办法。为了规范债务重组会计事项,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早已颁布了施行债务重组会计准则,我国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亦于1999年1月1日开始施行。为此,将我国新生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定义、重组条件、重组方式进行比较研究,以求出异同;对重组业务中几个特殊会计问题予以分析,并举例说明我国不按债务重组方式处理的债权人未作出让步的债务重组会计处理问题,以求对还较为陌生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全面了解、施行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0.
2002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指定教材《会计》,关于涉及补价情况下非货币交易的会计处理,考虑了相关税费对收益确认的影响,允许计算应确认的损失,这是对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的补充和完善。但其规定的收益确认的计算公式,只适合在非货币性交易中涉及营业税的情况,而不适合涉及增值税的情况。如果涉及增值税,应采用下面公式计算应确认的收益:应确认收益=(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计税价格×税率)×收到的补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