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给出了二阶变系数线性微分方程x+P(t)x+Q(t)x=0具有x=P1(t)e∫Q1(t)dt形式特解的充要条件为P″1(t)+[P(t)+2Q1(t)]P′1(t)+[Q′1(t)+Q21(t)+P(t)Q1(t)+Q(t)]P1(t)=0  相似文献   

2.
蛛网原理与农产品期货交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蛛网原理蛛网原理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意大利经济学家里奇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研究的,后由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把他们研究的这一原理命名为“蛛网原理”。蛛网原理有较多的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可由以下三个方程表示:Qdt=βPt+α(1)Qst=γPt-1+δ(2)Qdt=Qst(3)(1)式反映和说明的是,现期的产品需求量Qdt是现期的价格Pt的函数。由此可见,Qdt并不存在时滞,也就是前期P决定前期Qd,当期P决定当期Qd,下期P决定下期Qd。按照需求法则(Qd与P是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论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是什么?”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揭示知识概念的哲学认识论内涵、也即给“知识”一词以一个恰当的认识论定义的问题。因“知识”一词的本意是指主体(S)对一定对象(P)的知道,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S知道P”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分析来使这一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根据本文的分析,S知道P的充分必要条件是:S知道P,当且仅当(1)P是真的;(2)S相信P;并且(3)S相信P被证明是合理的。从这一充分必要条件出发,本文把知识定义为“被证明的真信念”。本文对“知识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是:知识是被证明的真信念。  相似文献   

4.
谁偷了钻石     
《阅读与作文》2008,(3):64-64
卡尔爱收藏古董与珠宝。一日,好友罗伯特来访。卡尔说他得到了南非之星。罗伯特很吃惊:“那是非常著名的钻石啊,我可以看看吗?”卡尔去房间取钻石,突然他大叫:“钻石不见了。”  相似文献   

5.
《女人世界》2005,(10):36-36
珍珠,有别于钻石的艳丽,它散发出一股脱俗的光华。如果钻石是宝石之王(King of Gems),那么珍珠青定是宝石女皇(Queen of Gems)。在东方国家珍珠被誉为“七珍”和佛教的“七宝”之一:在西方,有“五太宝石”美称。它代表了恒久坚定的爱情一珍珠婚,也是结婚周年纪念宝石之一。据说,中国是世界上蛙早发现珍珠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吉姆·罗杰斯,国际著名的投资大师、金融家、股市常胜将军。但是,他也有看走眼、败走麦城的时候。 有一年,罗杰斯游历到纳米比亚,在那里看中了一颗钻石,但店家说这颗钻石值7万美元。他凭着投资家的精明一再砍价,最终仅以500美元成交。当他喜滋滋地把它送给妻子时,妻子只看了一眼就说:“你上当了,这是假的。”他不相信,游历到坦桑尼亚时,他把这颗钻石拿给一个钻石商人看,钻石商人看了大笑,说:“这不是钻石,而是玻璃球。”  相似文献   

7.
“都”和“全”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两个词,他们以副词的身份出现在语句中,充当状语,表示总括是他们的总的语义指向。《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副词“都”释义为;表示总括全部;对副词“全”释义为:表示所指范围内无例外,(相当于)“都”。副词“都”和副词”全”的语义指向是表示总括,但是在不同语言环境的制约下,还有着不同的作用(语义指向).本文试对副词“都”和副词“全”作些分析说明.1、总括作用。副词“都”和副词“全”表示总括,强调总括的对象没有例外的情况。例如:①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②你们说的全是废话。例①断定…  相似文献   

8.
句法歧义的产生和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义(Ambiguity)在R.R.DHarmanF.C.Stoke主编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一个结构如果是对它有不止一种解释,我们就说这个结构有歧义或二义性。”(P17)因为产生歧义的多半是一些个别的词或短语(词组),也有人把它称为‘biaswords’(使人误入歧途的短语),语言学界也有人把“歧义”分为“句法歧义”和“语境歧义”,句法歧义着眼于语言分析,属于语句的语义内容,可以分析为不同层次或变换为不同的结构体,属句法平面,语境歧义着眼于说话分析,属于说话的思想内容,是作家或说话人因一定表达效果的需要为烘…  相似文献   

9.
在包含that从句的句子中,我们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句子仅仅是报道了某一个事实。对干这类句子的理解,我们无需考察主体的心智状态;另一类句子则相关于主体的心智状态。我们无法直接将它们对应干某一个事实。人们一般将后者称之为命题态度语句(报道)。在此基础上,我们区分了命题态度动词和其他的(that从句)引导动词。进一步,利用情境语义学和Remsey的相关理论,我们认为信念语句的解释可以由三个部分构成:信念者、被相信的命题(某一类情境)、支撑信念语句的说话者作出断定的命题(某些类情境)。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的动力论基础,讨论了在半经典近似下的QGP输运方程的阿贝尔优势近似和线性近似,指出了超越阿贝尔优势和线性近似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一、界说 1.1 受事主语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受事主语句指凡是主语是其后面的谓语动词的受事的句子,其中包括带“被”字的受事主语句(如“他被领导批评了一顿”)和不带“被”字的受事主语句(如“杯子打碎了”),狭义的受事主语句则仅指不带“被”字的受事主语句。我们要研究的是狭义的受事主语句,下文所讲“受事主语句”即指狭义的。 1.2 带“被”字的受事主语句应该说与西方语言(如英语)中的被动态是同样的句子类型,只不过汉语用一个表示被动的介词“被”来表达这种浯法意义,而西方语言则  相似文献   

12.
挑战和反抗“城堡”──论卡夫卡的艺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挑战和反抗“城堡”──论卡夫卡的艺术观阎嘉也许,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是现代西方著名作家中最为独特的一位:他终生都是个“业余作家”(他的正式职业是保险公司职员)。他一直坚持用业余时间写作,并且把写作看成是自己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学生不清楚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就等于没有真正理解命题的确切含义.掌握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仅为几何题的计算及证明打下牢固的基础,而且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代数等课中的一些概念、法则及性质.现就如何使初一学生掌握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谈谈如下几点意见.1关于命题1.1命题的概念命题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判断的语句,它是由“题没”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命题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1)“高度概括”型如: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如果A,那么B”型如: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  相似文献   

14.
独语句是非主谓句的一种,主要由一个词或一个偏正词组植入标识语气的标点符号构成,其发展反映了百年来中国文法探索者对印欧语法框架的质疑和对中国语言事实的思考。文章从独语句的术语嬗变和界定入手,梳理了“省略说”“零句说”“词组本位说”“字本位说”和“小句中枢说”等语法理论对独语句发展的贡献,指出了现有成果在概念界定、分类和准入条件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文章借助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理论对独语句的分类和准入条件等进行了讨论,并对独语句未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展望,旨在助推汉语独语句理论体系的构建,为汉语语法教材编写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阿Q正传》:哲学的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Q正传》:哲学的诗化刘玉凯如果在未庄作一次民意测验,最不讨大家喜欢的人肯定不是赵太爷、假洋鬼子、小D,更不会是吴妈、管土谷祠的老头子,而是阿Q。自从赵太爷骂阿Q:“阿Q,你这浑小子!”之后,未庄人骂阿Q,我们便也跟着骂。说来阿Q也太不招人喜欢。一...  相似文献   

16.
沃尔特·P·韦布及其西部边疆史观梁茂信沃尔特·P·韦布(1883—1963)是著名的美国西部史学家。他与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同被尊为美国西部史学的“开拓元勋”。一位学者在考察西部史学的演变时写道:“比任何人更真实地塑造西部史学传统的两个人是特纳和...  相似文献   

17.
模态判断与性质判断周强林“模态”有广义、狭义之分,就狭义的模态而言,一般的逻辑著作中又将其分为三类判断,并具体分成六个种类,即“必然P”(LP)、“必然非P”(LN、“实然P”(P)、“实然非P”“可能P”(MP)、“可能非P”(M)。在素材相同(即...  相似文献   

18.
推理在训诂中的运用徐颂列现代语言学家尼尔·史密斯和达埃德尔·威尔逊认为:“言语交际的基本模式必须包括下列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因素:(a)一套语言知识(一种语法)。(b)一套非语言知识的信念(一部百科知识)。(c)一套推理规则(一种逻辑)。”(①,P1...  相似文献   

19.
吕叔湘、王海在《<马氏文通>评述》中说:“《文通》讲句读,犯了术语不够用,问题说不清的毛病。”又说:“《文通》仅仅依靠‘句’和‘读’这两个术语,怎么能不左支右细,没法把问题说清楚呢?”这些话使我们产生了一些疑惑:《马氏文通》论句读,真的就只有“两个术语”,且“不够用”吗?同时也使我们觉得,对《马氏文通》的句及论句术语作一番认真的研究,很有必要。查《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书后“词语索引”,得“句、叠句、排句、起句、结句、两商之句、反正之句”等术语1五个。查《马氏文通读本》之“词语索引”,…  相似文献   

20.
《说文》七下疒部:“疾,病也。”“病,疾加也。”段玉裁“疾”字下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文献语言中象“疾”、“病”这一类“浑言(统言,下同)不别,析言则异”的词义现象,是不是客观事实?它们在语句中出现时如何取义?黄季刚先生指出,“其正之训诂学”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对这种“浑言不别,析言则异”的同义词,我们就应归纳它们在语句中的用例,观察它们的词义在运用中的不同情况,从而引出切合事实的结论。“浑言不别,析言则异”的词,在语句中出现有两种情况:单用一词,并用数词(一般为二词)。在语句中取义也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