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程相占 《学术研究》2013,(1):122-131,160
综观过去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可以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论归纳为五种立场: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具有不同的开端,二者并行不悖、没有任何关系;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三、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四、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生态美学;五、参照环境美学,通过充分吸收生态学观念、彻底改造传统美学而发展生态美学。笔者坚持第五种立场,认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差异非常明显,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利于各自的健康发展。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于"艺术审美"的"环境审美",它是对自黑格尔以来以艺术品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哲学"的批判超越,其核心问题是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的联系与区别;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生态审美",其对立面不是"艺术审美",而是传统的"非生态审美"或"没有生态意识的审美"。环境美学是就"审美对象"这个角度立论的,探讨审美对象是艺术品还是环境;生态美学是就"审美方式"这个角度立论的,其立论根基是人的生态生存和生态思维,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生态意识引领下进行审美活动,亦即在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中,如何使生态意识发挥引领作用而形成一种"生态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2.
生活美学从"经验"本身出发来考察日常生活领域中存在的审美现象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在论证其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同时,还批判了现代美学由于过于强调艺术的独特性、代表性而导致的审美偏见,打破了"以艺术为中心"的现代美学理论以及审美经验的现代内涵在美学领域中的垄断性统治和排他性倾向,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审美领域并丰富了当前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论阿多诺的自然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多诺的自然美观是其审美现代性思想中的重要部分。阿多诺批判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哲学对自然美的排斥,认为自然的自在存在,尚未人化和不确定等特点并非自然的缺点,而是其魅力所在。自然美作为一种显现预示了更多的东西,一种"超出资产阶级工作与商品关系之外的一个领域"。但由于它本身的谜语特质,加上它遭到历史和现实的压制,自然美需要艺术的救赎。  相似文献   

4.
夏甜 《天府新论》2020,(3):78-84
姚斯在《审美经验论》中对阿多诺的“否定美学”作出批判,并在批判基础上重构接受美学视域中的“审美经验论”、恢复审美“快感”地位。然而,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提出所针对的是整个时代的弊病。阿多诺对审美经验的不信任感、对交流的拒绝,需要放在一个整体批判的格局中看待。“艺术自律”是持悲观主义的阿多诺对其所处的个体自由和艺术自主丧失、文化工业肆虐的时代作出的回应。接受美学及其视域下的“审美经验论”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显现出主观性过强和陷入相对主义的弊病,“以读者为中心”、在阐释中寻获“快感”也使得“意义”在接受者的各种阐释中泛滥,淹没作品本身甚至使作品成为“意义”输出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巴迪欧在《非美学手册》中从艺术与真理的关系出发,将西方的传统美学思想划分为三种方案:教诲式美学方案、浪漫式美学方案和古典式美学方案。他以此打破了西方美学史上常规的美学形态划分,对西方美学史做出创造性的重构。教诲式美学方案认为艺术无法把握真理,真理外在于艺术,艺术服务于真理并制造真理效应。浪漫式美学方案认为艺术比哲学更能把握真理,真理内在于艺术。古典式美学方案认为艺术与真理无关,艺术虽然不能把握真理,但也无意于表现真理。以巴迪欧《非美学手册》中的论述为基础,可以对中西传统美学进行较为系统的分类考察。  相似文献   

6.
阿多诺艺术社会学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多诺是一位具有敏锐艺术感受力的思辨哲学家,其哲学理论的批判锋芒直指社会,他的美学理论也只有放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背景中才能得到完整理解。他的美学思想体现在他对艺术与社会二者之间的辩证理解之中。我们可以说,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即是通过对人类艺术活动与现实生活二者矛盾关系的审美把握而建立的“艺术社会学”。阿多诺在其《论艺术社会学》一文中反复强调了他对“艺术社会学’他理解,‘“艺术社会学所要认识的是社会在艺术品中如何得以体现的问题。”阿氏的这一理解显然不同于前人的看法。众所周知,早在18~19世纪,西方一…  相似文献   

7.
关于《美学》的答辩——与张法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法先生与我的分歧,首先就体现在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上.第一,我认为实体性的美的本质并不存在,美的本质问题应该转换为审美的本质问题;而张法认为美的本质是存在的,他的美学研究是从美的本质问题出发的;第二,我认为审美的本质问题可以言说,而张法认为美的本质不可以言说.在审美超越性问题上,我认为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和体验方式,因此"美"不在现实领域,而在超越现实的领域.而在张法看来,只有现实的才是真实的,而超越现实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真实的.张法批评我的美学体系"无学","无史"、是"后现代间性拼贴",主要是因为我的美学的哲学基础不符合他的观念.而我的美学体系,综合了现代哲学、美学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成果,并且进行了独立的创造.至于它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8.
顺应生态美学研究良好的发展态势,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撰写的《生态美学丛书》的出版。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探讨生态美学的平台,从而得以在国际美学的大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美学深远而宽厚的智慧。以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严肃而审慎的思考。丛书中论及的当代文艺学转型、生态存在论美学、文艺生态审美、当代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等问题,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也是对生态美学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科学预见。  相似文献   

9.
从环境美学到城市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环境美学关注的是:人类作为整个环境复合体的一部分,审美地参与到环境中;在环境中,感官的内在体验和直接意义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环境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环境体验,即研究环境认知维度中所包含的直接而内在的价值.环境体验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综合体验活动,它是由"审美融合"这一术语描述得最佳、最清楚、而又最容易理解的经验之一.在体验环境时,审美融合普遍发生,并且出现于艺术语境之外,这一事实必然促使我们将美学理论扩展到艺术领域之外,从而扩展到广泛的环境情境;审美融合也由此对传统的"审美无利害性"、"审美静观"等构成了重新修正和反思.从理论上说,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建环境,城市环境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人建环境,城市环境的审美价值要远远大于通常说的"城市美".更进一步说,城市美学也必须考虑消极或负面的审美价值,"消极审美价值"可以启发我们创造一种新的美学观念--"否定美学",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反思今天的城市美学.同时,在研究城市美学问题时应将生态学与"融合理论"结合起来,在一个富有人性且功能正常的审美生态系统中,城市景观并非外在环境,在城市规划中认真考虑审美融合,将是城市景观人性化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0.
新马克思主义美学通过将审美与作为整体的社会联系起来,用一种充满活力的方式揭示了诸如艺术哲学、自然美学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之类的美学的主要领域。它预见了艺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现而被扬弃,最终成为人类生活的富足状态。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倾向在于,根据艺术对社会导向和文化导向所产生的重要改变来讨论和阐明艺术的作用。这种对于将艺术深植于社会之中的关切,使得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具有高度的适时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优越性,在于它看到了现代社会总是具有两面性。它之所以优于其他学派如实用主义或解释学,在于它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反思艺术,即艺术既在社会领域之内又在社会领域之外而存在,艺术既是“社会事实”又是“自律的”。其中,它对自律艺术和对商业化艺术的关注,无论是在罗蒂还是在伽达默尔那里,都没有这种双重轨迹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