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齐泽克认为,当今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犬儒性的,在犬儒理性话语下,主体获取了自身的社会身份,同时也实现自身外在的“同化”,即主体趋于客体,与客体达到同一。而且,主体还发生了内在的某种“分化”,即主体一方面保持着原初本真状态的“本我”,另一方面又成为了丧失原初本真状态的“超我”,在“本我”与“超我”的夹缝中,主体接受了意识形态幻像的“缝合”,成为意识形态询唤下的并采取信仰与服从态度面对社会现实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2.
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本真”在特里林那里获得了特别的关注与新的阐发。他从道德流变层面指出“本真”是相反于近代品德“真诚”的现代伦理诉求,申言“本真”指称的是人之原初性与是其所是,也即人不误信外在身份,不为共同观念所拘并突破金钱与机械的异化。在坚持社会是导致“非本真”的主因时,他又反对以激进方式获取“本真”,也不认为变革社会或放弃社会管制即可产生“本真”。相反,特里林认为,“本真”需要一定的社会抑制与心理律令,以便个人可以抵制虚无。存在主义的“本真”理念因过分强调自我而不容于现实社会或日常存在。特里林则通过侧重人的本身所是,论证“本真”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从伦理角度对之展开研讨,减弱了“本真”的个人意志成分,舒缓了“本真”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将“本真”从复杂深奥的形而上理念演绎成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伦理品性。  相似文献   

3.
“教学原点”即教学的真实起点,在品德教育中是学生关于某一道德范畴比较统一的道德认知现状与生活经验水平。“本真教育”,“本”即以人为本,“真”即教人求真,本真教育是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状态,关注真实的人极其生活,追求教育的真实与有效。因此要回归品德教育的本真,首要的是关注教学的真实起点。站在“教学原点”与“本真教育”二者之间,当我们深度思考教学实效性问题时,  相似文献   

4.
最近,在一本任务是指导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的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当代中国发展新理念》的文章,令人困惑不解之处甚多。现在仅就其中一个问题,即“从一元主导走向多样和谐”这一点,谈一些我的看法。作者写道,“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从社会存在到意识形态,中国社会基本上是一种‘一元主导’性社会,即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分配方式、就业形式、和价值取向基本上是一元主导”。“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逐渐呈现多样化的发展状态”,“社会日趋成为多样化社会”。因此,党的任务不再是强调“一元主导”,而是“力求保持各…  相似文献   

5.
庄子哲学中的身体指的是躯体与心理、感官与理性尚未区分之前的“浑沌”整体。由于身体的原初知觉尚未形成清晰的主体意识,因而其所处的生存境遇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客观世界,而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一体”的本原世界,相当于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或梅洛-庞蒂所说的“被认识所惯常谈论的认识之前的世界”。在这一点上,庄子哲学与现象学具有相同旨趣,两者都意在借助身体的原初知觉突破固有认知的牢笼,在“前反思”“前客观”和“非对象性”的状态下呈现本原世界的五彩斑斓和无穷意味。  相似文献   

6.
历史总合力是历史主体合力与历史客体合力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交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力量。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历史主客体各种动力因素综合作用方式的概括和反映。历史总合力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命题:历史主体合力和历史客体合力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客体合力和历史主体合力统一于社会实践;历史主体成为历史客体的统治者和主人,这是历史总合力运动的必然趋势。历史客体合力和历史主体合力通过“动机”,“活动”,“结果”三个层面交融在一起。它在原始社会、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具有不同的质态。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终决定着历史总会力的量。  相似文献   

7.
人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自然物质世界到人与 社 会自身,再到人类精神的客观产物的变化过程。当代社会中,精神客体成为认识的主要对象 是客体自身逻辑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精神客体的价值在于其所包含的知识性和创造性。以 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客体满足人类主体需求的价值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引领”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原则。通过“引领”,可以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实现社会思想和谐,从而凝聚社会。在“引领”中要做到: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的统一,坚持先进性和层次性的统一,坚持整合性和开放性的统一,坚持人民群众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探讨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笔者曾针对W·斯台格弥勒的所谓“范式变更使世界本身也变了”(见《科学哲学中的革命—围绕库恩科学观的争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0年第1期)的观点,提出“要区别观察客体自身与观察主体所认识的观察客体的界限”。并认为:“观察客体自身并不会因理论结构的改变而改变,改变的只是观察主体所认识的观察客体。即由于理论结构的改变,使观察主体对客体的观察的角度、范围以及所作的观察结论发生了变化。”(见《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胡俊卿同志在《也谈观察中主体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为数不多、纯粹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之一。其文艺创作以“本真的存在”为元话语,采用我思主体对本身的思考使其文艺作品成为社会公认的经典,而他本人却始终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在文艺作品具有社会性与作者本人站在社会对立面的悖论中,沈从文“本真”的生存方式消减了后者的独立存在,保留了前者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反思性,捍卫着反思主体的独立存在,这正是反思主体“本真”的存在方式在文艺创作实践上和思维范式上的体现,也是沈从文文艺创作的膨胀力和张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美学界有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观点,认为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它们的两种基本形态:壮美(崇高)和优美,都是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决定的。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如果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便会产生壮美,即阳刚之美。如果主体与客体处于统一和谐的状态,便会产生优美,即阴柔之美。例如王朝闻先生主编的《美学概论》认为:“无论在现实美或艺术美中,人们都可以分别出具有不同状态、面貌和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意识形态存在着复杂微妙的关系.当文学作为主体去审美掌握客体世界时,它在本质上是不欢迎意识形态的入侵,但由于文学主客体整体构成中的意识形态成分的渗入,文学在内容上又可能出现某些意识形态成分,有时意识形态因素还很充分;当文学以客体的姿态与世界的需要主体发生关系时,文学将以自身为中介转化为功能性存在,在尊重自身美学品格的前提下,对世界的需要给予一定的满足,从而表现出某种意识形态的功能;当外在主体的要求无视文学本性,将其视为实现某种实用观念的工具的时候,这时的文学就有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一、“符合论”与方法论诠释学 符合论的起源可一直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它的基本思想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客体相符合,如果相符合,则认识为真,否则为假。符合论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存在不依赖于主体而独立自存的客体;二是存在具有认识能力的主体;三是主体能够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去认识客体,即主体的认识、思想能够与客体相符合。这也就是罗蒂所批判的传统认识论的基础主义和表象主义。不管是主体符合客体(传统符合论)还是客体符合主体(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符合论的关键都在于确立符合的标准,即衡量认识正确性的标准,而正确性的认识就是真理。可以说,近代哲学家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寻求真理,其实他们所寻求的就是正确性,“即如笛卡尔,谈的虽是自明性与确定性,实则仍是正确性的一种变式。”即正确性垄断了真理。  相似文献   

14.
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烛照下,“二拍”中的情爱女性大致可划分为三类:超我人格控制的情感主体、受制于自我人格的情欲主体以及本我人格驱遣的欲望主体。情爱女性不同的人格结构建构与晚明复杂的社会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异化”为关键词对二战后意大利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卡尔维诺的小说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异化在卡尔维诺小说中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人的自我异化、人与自然的异化和人与社会的异化。从《马科瓦尔多》到《帕洛马尔》,卡尔维诺逐步深入思索解决异化问题之道。卡尔维诺最终提出以静默沉思找回人身上的原初合一状态,超越异化与分裂,返归本真,努力做到在万象人间的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16.
从"归心"看王维诗歌的本真之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立足庄子的道家思想,借用美学理论,从“本真的审美主体”、“忘我的观照过程”和“归心的自由境界”3个部分论述了王维诗歌的归心之境。指出王维的山水诗歌是天机清妙的审美主体在本真的忘我状态下对自然进行审美观照后获得的自由的归心之境,是现实人生和审美人生的高度统一。王维诗歌中的"归心"之境就是庄子提倡的逍遥游,是进入本真状态的最高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17.
着重探讨了《文心雕龙》对写作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认识。对刘勰既强调客体激发创作激情和作为写作材料等重要作用,又重视主体的主导地位和对客体的能动改造,通过“情以物迁”、“物以情观”的双向矛盾运动可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对刘勰既重视内容的决定作用和核心地位,又不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要求达到“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即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8.
[摘要]任何发展均表现为发展主体依据发展标准、创造发展客体并付出发展代价的一种价值建构过程,发展客体是生成、表征并规制发展性质、发展价值的一种客观历史性标志。科学合意的发展,既不是“发展主体”脱离发展客体的客观运行状态去膨胀主体需要之孤立性的自为发展,也不是“发展客体”脱离发展主体合理需要的牵引而自我设定、自我实现之单向性的自在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是自觉回归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发展客体之原生结构;“五位一体”建设的发展客体地位即从属、手段、工具地位,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发展主体地位,防止各种“发展异化”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9.
“摆烂”是一种当事人自暴自弃、放任自我、任由事态发展的“反向认同”行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摆烂文化”是一种以“逃避可耻但有用”为价值取向的时尚实用主义、精致利己主义处世态度与应对方式。它是青年群体在面临理想与现实、付出与收获、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距时产生的复杂社会心态的集合体,其中既有“屌丝”的戏谑自嘲、“恶搞”的解构反讽,又有“葛优躺”的消极颓废、“佛系”的无欲无求,还有“废柴”的自卑挫败、“躺平”的犬儒逃避。可见,“摆烂文化”折射的是青年群体在面对困难和遭遇挫败时所生发出的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和普遍的失控感。“摆烂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呈现出抵抗竞速社会的时间暴政、疏解内卷蔓延的努力失效、建构暂逃困境的反向认同等意识形态旨趣。在网络狂欢制造的“我摆烂我快乐”、技术迭代衍生的数字劳动新形态以及功绩社会成果量化和数据计算评价方式的合力作用下,“摆烂文化”呈现出“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精神异化、“比烂游戏”和“数字玩工”的劳动异化以及“自我压榨”和“自我剥削”的自我异化等意识形态症结。对此,主流意识形态应立足青年多元需求,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保障青年成长发展,以对话包容的新姿态引领青...  相似文献   

20.
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比较复杂的表现形式,它一旦形成,必然会对现实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主流意识形态达不到其推行主体预期效果的现象,甚至会出现“主流”与“流行”、“上层”与“民间”意识相冲突的现象。如何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我们除了要制定一些“技术性”的宣传和传播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主流意识形态自身的形成和传播机制。由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呈现阶级性和特殊性等多种特征。在现代信息技术等因素的作用下,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各种挑战。因此,我们要关注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研究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在交往中自觉构建新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