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如何看待罗斯福在1942年6月对苏联作出的1942年内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承诺”,是判断罗斯福奉行何种第二战场政策的一个关键。苏联史学界普遍认为,早在1942年英美就完全有能力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罗斯福在1942年6月的苏美联合公报中也对此作出了“承诺”,但英美拒不履行诺言,多次推迟,一直把这个行动拖到了1944年。西方的史学观点是:英美在1942年,甚至在1943年都不具备开辟第二战场的能力,罗斯福不顾实际可能做出承诺,是他军事上“无知”、政治上“幼稚”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世界历史》杂志1984年第5期刊载了朱贵生、华庆昭二同志的文章“第二战场与美英的战略企图”(后经补充又以“同苏联争夺欧洲——欧洲第二战场与美国的战略”为题收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论文集》)。此文在国内第一次引用了近年西方公布的原始档案文件,对美英、特别是美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战略企图作了系统的论述和深刻的分析,读来颇受启发。但在受益之余,笔者又感到文章尚有不足和偏颇之处,故就此提出几点不同意见,以就教于朱、华二同志及史界同行。一、美国为何在1942年最终选择了北非登陆行动? 朱华二同志在谈到1942年的第二战场问题时指出:1942年“美英政府不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而在北非登陆,这是由美英垄断资产阶级政策决定的。……英美统治集团既怕苏联垮台,也绝不希望苏联迅速取胜。他们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战略,只要苏联能顶住,那么它同希特勒匪军相互厮杀的时间越长越好。”显然,朱华二同志把美英在1942年没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而在北非登陆的原因,归结为美英的对苏策略,即想让苏德在战争中两败俱伤,他们坐收渔翁之利的政策。而笔者以为,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对于英美1942年没能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笔者另有专文论及(请参阅拙文(《罗斯福与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的  相似文献   

3.
英美横渡英吉利海峡、于法国北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现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英美联军配合苏联红军在欧洲东部的强大攻势,在西线进逼德国法西斯的心脏地带,使德国法西斯腹背受敌,这是制服德国的有力措施。因此,从苏联参战到1944年 D 日,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始终是影响苏美英关系的重大因素,1943年初,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转折出现后,面对英美政府1942年在第二战场问题上许下的诺言,似乎开辟第二战场指日可待了。实际并不如此。那么原因何在?他们又是如何处置这一问题的?本文试图从战略角度就1943年英美开辟第二战场以及所涉及的有关问题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开辟“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影响战争全局的重大军事行动。苏德战争爆发后,前苏联处境极为不利。斯大林迫切要求英国尽快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以牵制德军,减轻苏联压力,改变战场形势。但是由于英苏两国互相不信任,丘吉尔政府的战略重点在于保卫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开辟“第二战场”的客观条件尚不具备,所以1941年英国最终没有开辟“第二战场”  相似文献   

5.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处境不利时,斯大林迫切要求英国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牵制德国,减轻苏联的压力。丘吉尔先是以种种借口拒绝,继而又千方百计进行拖延。其拖延手法,一是迅速制定英国的战略计划,把战略重点放在中东北非;二是在美国参战后,想方设法把美国兵力吸引到西北非洲,不让它为苏联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三是在北非战场取得胜利后,极力主张开辟巴尔干战场,继续阻挠开辟西欧第二战场。结果,开辟第二战场一事被拖了近三年。  相似文献   

6.
英美军队登陆诺曼底所开辟的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条重要战线。中外诸多学者大都将它冠之以“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载入史册。如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第十卷第十一章的标题为:“第二战场的开辟和1944年西欧的战事。抵抗运动”。苏联由斯·普·普拉托诺夫中将负责编辑  相似文献   

7.
经过周密的准备,英美联军于1944年8月6日登陆诺曼底,登陆的规模在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它戳穿了希特勒“大西洋壁垒”的神话,迫使法西斯德国在两线作战,加速了第三帝国末日的到来。第二战场象任何历史现象一样,都具有自身的规定性,联盟内部关于第二战场开辟的时间、地点的旷日持久的争论,不可避免地削弱了第二战场原应发挥的作用。一1941年8月苏德战争爆发至1944年6月盟军在法国北部登陆,第二战场问题始终是盟国关系中的神经中枢。1941年6月22日,德国大举入侵苏联之后,苏联几乎承担着德国全部军事力量的压力。1943  相似文献   

8.
一九四二年四月一日,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提出横渡英吉利海峡作战的战略计划.其要旨是:以英国为基地,集中英美人力物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与德军进行正面作战,争取早日结束欧洲战争.“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通过渡海作战,美国要达到什么样的对苏目标?支援苏联、争取与苏联进行战时和战后合作,还是要在打败德国的同时也打击、限制苏联?  相似文献   

9.
苏德战争爆发,开辟第二战场成为盟国的共识.战争中丘吉尔一味推行地中海战略与斯大林要求尽快开辟第二战场南辕北辙,争论由此而不断,在利弊权衡上双方的心里都经历过转化;苏联据实谴责英国为地中海战略肆意拖延第二战场,就质疑是否具备尽快实现第二战场的条件问题,虽然从军备上、军事形势上、军事地理上言之成理,然而难以否认后勤准备不足所带来的难题;指责地中海战场未能起到第二战场的作用也过于苛刻;而称拖延的目的是希望苏、德双方在战争中相互厮杀从中渔利,显然不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为大英帝国的利益是丘吉尔的出发点和根本利益所在.  相似文献   

10.
第二战场     
第二战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西欧开辟的反法西斯德国的战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产物,又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苏联激烈斗争的焦点之一。早在1941年12月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访问莫斯科时,就作出最近开辟第二战场的声明。1942年5月6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伦敦和华盛顿,  相似文献   

11.
德黑兰会议前后,苏联承诺参加对日作战是为争取美英早日开辟第二战场。随着欧洲战争形势的变化,苏联实力地位的提高,对日宣战成为其争夺远东利益的筹码。原子弹的使用,才使苏联迫不及待地最终宣战。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奉行了积极支持开辟第二战场的政策。罗斯福为什么力主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这个问题上,苏美两国史学界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苏联史学家们一致认为,罗斯福之所以在德黑兰会议上力主开辟第二战场,完全是为了抢夺苏联的胜利果实,与苏联争夺欧洲,进而推行帝国主义的扩张政策。而美国的大多数学者则认为,罗斯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美盟军在西欧开辟了反对法西斯德国的新战场,史称“第二战场”。第二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战场,它发挥了诸方面的积极作用,这都为国内外史学家所公认。但对第二战场迟迟未能开辟的原因以及它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史学界仍有不同意见,本文拟对此谈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同时又是积极支援和配合世界各国人民反对国际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抵抗运动方面来看,是中国人民第一个举起了武装反侵略斗争的义旗。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一,是亚洲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战场是开辟最早,结束最晚,中间从未停止过的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于打击日本侵略势力,延缓战争的进一步扩大;对于牵制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支持苏联的抗德战争,支持英美的对日作战,以及对于最终打败日本法西斯,胜利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方面,都起了不容贬低和抹煞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功能主义"政治文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霸权"论、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出发,考察美国对外宣传,特别是战争宣传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美国政治文化是其媒体战争宣传的惯性思维系统,恪守舆论服从并服务于战争观念.崇尚强权和武力解决危机,全方位塑造"唯美独尊","唯美至上"的世界领袖形象.控制和垄断战争报道权,开辟军事战线的"第二战场".  相似文献   

16.
正1943年11月,苏美英三国决定对纳粹德国开辟第二战场。根据这一协议,英美将于1944年在西欧登陆,这个作战方案,就是著名的"霸王"行动。为此,英美两国动员了几乎国内所有的军事力量。一时间,整个英国南部成为一座兵营。然而对岸的德国已经有所察觉了。因此,盟军在进行军事准备的同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围绕着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英、美、苏三国首脑频繁交换信件,三国外交人员、军事专家乃至首脑们多次聚会,进行反复的商讨和争辩。从1941年7月18日斯大林第一次向丘吉尔提出开辟西欧第二战场,到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西北海岸诺曼底登陆,前后花了近三年的时间,其中经历了许多周折。第二战场为什么迟迟不能开辟?英  相似文献   

18.
1941年底至1942年7月,罗斯福与马歇尔在欧洲战略上的分歧,是围绕着美军首先在北非登陆作战,还是坚定不移地执行“波列罗——围歼”计划为中心而展开的。他们之间的分歧,与英、美、苏三国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的激烈争论搅拌在一起,尤其是和英国坚持的战略争论搅拌在一起,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重大问题。1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英国首相丘吉尔,一方面觉得美国参战使他们“终于赢得了胜利”,但另一方面担心“美国的战略思想可能有急剧的转变——可能放弃先前同意的‘首先对付德国’的策略,而把全部力量集中用来对付日本。”因此,建议英、美首脑就战争战略问  相似文献   

19.
英国对欧洲抵抗运动政策是法国败降后英国孤军作战的产物。直至苏德战争爆发,欧洲抵抗运动在英国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英国率先倡导欧洲抵抗运动并成为支持欧洲抵抗运动最早的国际中心。但该政策一开始就具有相当的保守性和矛盾性。苏美参战动摇了前一时期英国政策的战略基础与核心理论,更增加了其保守色彩。SOE 在实践中面临的种种难题也加速了英国政策向保守方向演变。但战争形势的缓解和战时内阁对 SOE 的改组又为英国政策有效实施提供了可能。随着盟国战略反攻开始,英国对欧洲抵抗运动政策大规模实施与英美战略密切相关;不同的战略需要决定了英国政策的偏重和具体内容的差异,同时反法西斯短期战略需要与英国在特定地区和国家追求的长远政治利益及其矛盾斗争导致其政策复杂多变。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至德国投降,英国政策渐失其积极内容。  相似文献   

20.
缅甸战场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属于中印缅战区的一个重要战场。1942年5月日军攻占缅甸后,盟军为了恢复中、英、美三国间的海上交通和建立太平洋上的反攻基地,千方百计要收复这块战略要地。但是围绕着反攻缅甸的作战方案,中英美三国却屡争不休,无法统一,直至1943年11月史迪威率领中国驻印军进入缅北发动反攻以后,英中两国才被迫投入兵力参加作战。是何原因?笔者试图从当时中英美三国间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关系作一探讨。1 太平洋战争时期中英美三国各自军事战略目标的不一致,是导致反攻缅甸作战方案不统一的重要原因。珍珠港事件的爆发,结束了中国在远东单独抗日的局面,蒋介石不仅认为“日本全力侵华之危机不复存在了”,而且力图利用英美的对日宣战迅速结束抗日战争。1941年12月8日,蒋介石召见了苏、美、英大使,建议中、英、美、荷、澳、加拿大、新西兰成立军事同盟,互订不单独媾和条约,并力促苏联对日宣战。同日,国民党的报纸便开始鼓吹:已经形成的太平洋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12月9日,中国正式对日宣战。10日、11日蒋介石又再次邀集英美等国武官、大使,商讨中、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