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浙江省长兴县相继发现有明代著名古文家归有光撰文,《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书写的碑文《圣井铭并叙》、《长兴县令题名记》、《梦鼎堂记》三石(下面分别简称为《圣井铭》、《题名记》、《梦鼎堂》),撰写时间同在明隆庆元年(一五六七年)十月十日。《圣井铭》是横碑,高92、宽147、厚25厘米,文21行,行16字,四周刻有花边。碑原树在下箬寺(又称广惠寺,今在下箬公社杨湾大队,距离县城东五里)。据长兴县志记载:下箬寺原是陈霸先的故宅,陈霸先即南朝陈武帝,在位三年,庙号高祖,年号永定,是“吴兴长城下箬里人”。因此,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为其大兴土木。宫内还有一井,相传陈霸先出生时,井水突然沸涌出来,陈家里人以此水为他洗浴,因此做了皇帝,故日圣井。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到了明  相似文献   

2.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订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朱保炯、谢沛霖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出版。以下简称《索引》) ,是载录明清两朝进士的工具书。书中以明清两朝进士题名碑录为依据 ,既按科分顺次 ,分三甲编排 ,又按姓氏采用四角号码检字法编排名录 ,对其科分、名次、籍贯一一著录 ,实为查检两朝进士科分、名次与籍贯最为方便的一部工具书。然而著录亦有误处 ,兹订正如下 :(1) 38页高进孝条 :河南获喜 (直隶宁山卫 ) 明万历14 / 3/ 15 1(2 0 )。按 :依《索引》编例 ,此注表明高进孝为河南获喜县民籍 ,直隶宁山卫人。查明代河南无获喜县。核之《进士题名碑录…  相似文献   

3.
南充师院图书馆藏有旧稿本《西域地理图说》一书共八册。是书不但无书名,无撰稿人姓名,而且无卷次、页数,系用汉、满两种文字写成。清末地理学者李文田校记此书时,于《各回城概况》册的封面上题名为《西域地理图说》。本文论述此书时暂用李的题名。(以下简称《图说》)。  相似文献   

4.
评《<徐霞客游记>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徐霞客游记>通论》靳生禾(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教授)冯岁平同志编著的《(徐霞客游记)通论》(以下简称《通论》),1994年由他的母校西北大学出版社刊行后,被中国徐霞客研究会推荐为徐学重要著作,诚为历史地理学界可喜可贺一盛事。我怀着浓厚的兴...  相似文献   

5.
山西大学堂开办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最初分设西学专斋与中学专斋,任命姚文栋为督办、谷如墉为中斋总理,李提摩泰博士Richard Thmothy(英国浸礼会传教士)为西斋总理。西斋大部分聘请英籍教习(当时学校教师都称教习),用原文本讲授,所以西斋学生有许多后来当了中等学校英语教员。民国元年改名山西大学校,取消了中西两斋,依照新章改设本科与预科,本科分为文,法、工三科。民国五年九月开办文科国文学类,民国八年九月开办英文学类。民国二十年校名改称山西大学,文法工三科改称文法工三个学院,各门学类改称学系,仍为四  相似文献   

6.
1956年我在《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第3期,发表了《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以下简称《校注》),对《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以下简称《金碑》)作了初步整理。二十年后,即1976年夏,为了辅导同学参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即武州山石窟),根据《校注》的某些推论,结合北魏当时的历史情况,编写了《云冈石窟分期》的参考材料。粉碎“四人帮”后,略作修饰以《云冈石窟分期试论》(以下简称《试论》)为题,发表于《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1980年2月,日本长广敏雄先生写了一篇《驳宿白氏的云冈石窟分期论》(《宿  相似文献   

7.
刘会山同志《<郑伯克段于鄢>》解歧》一文(载《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以下简称“刘文”),批评肖泰劳、马麦贞老师和我合写的《古代汉语教学札记》(载《山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以下简称“肖文”)中关于“郑伯克段于鄢”部分的注释,认为八条注释中有七条都解释错了。我们仔细地读了刘会山同志的这篇文章,觉得有必要提出再商榷。受肖、马两师之托,我执笔来答复刘文的批评。  相似文献   

8.
夏慧玲同志在题为《相对剩余价值和货币流通量规律之我见》(以下简称《夏文》,《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3期)一文中,对姚正学同志发表在《经济学周报》上的题为《对货币流通量规律补充公式的质疑》(以下简称《姚文》)一文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看后,在某些问题上颇受启发,但同时感到《夏文》的基本观点似难成立。  相似文献   

9.
清代进士登科录存世较少,查阅不便,北京孔庙的进士题名碑经风雨磨蚀,字迹漫漶,这使《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成为考察明清进士群体的重要资料。房兆楹、杜联吉吉的《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和朱保炯、谢沛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都是根据它编纂的。然而《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本质上却是一种以新闻宣传、市卖盈利而非保存文献为主要目的的出版物,在清代还存在着坊间盗刻本。该书在记载进士的姓名、籍贯方面存在数量不少的误刊,其中部分误刊也被“引得”和“索引”所延续。  相似文献   

10.
读了王新龙同志在《山西大学学报》一九八五年第三期上发表的《如何看待资本主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阶级属性》(以下简称《如文》)一文,觉得他在如何看待管理人员(他强调的是高级管理人员)的阶级属性和工资来源这两个问题上的观点,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万国公报》是近代著名的教会报刊 ,它以创办时间早、发行时间长、影响深远而著称。因此 ,研究这份报刊对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颇有益处。最近 ,王林的博士论文《西学与变法———〈万国公报〉研究》一书出版 (齐鲁书社 2 0 0 4年版 ,以下简称《西学与变法》) ,正是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二年三月,重庆市博物馆在清理位于重庆市江北区洗布塘街境內的明玉珍墓时,出土了明玉珍的《玄宫之碑》(以下简称《碑》),碑石高114、宽56、厚23公分。碑额中部有篆书“玄宫之碑”四宇,两旁刻有龙纹;碑文正  相似文献   

13.
一、问:所谓的“石门十三品”指的是什么? 答:(郭荣章馆长回答,下同。)所谓“石门十三品”,通常是指《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二字、《晏袤释开通阁道碑》、《石门颂》、《杨淮表记》、《李君表》、《玉盆》、《魏王衮雪》、《石虎》、《李苞通阁道碑》、《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孝章通阁道碑》、《石门铭》及《石门铭小记》、《重修山河堰碑》。但也有将《岩然题名》和《宝庆  相似文献   

14.
芷亭碑记     
<正> 存碑地点 汕头市金平区蛇东桥头居委(原溪东寨桥头社)“电船头”附近“关脚”芷亭。嵌于亭壁,由右至左依次是《蛇浦乡修桥筑路建亭序言》、《捐款纪念碑》、《芷亭记》三碑。  相似文献   

15.
元代伊斯兰教研究的重要史料——吴鉴《清净寺记》,原碑已佚,碑文现存于《重立清净寺碑》和《闽书》,后者系节录。近有学者对于《重立清净寺碑》本《清净寺记》表示怀疑,这实际和《泉州宗教石刻》录文的误导有关。文章进一步讨论了《清净寺记》刻石与载入泉州方志的情况,以及碑文所见吴鉴对于伊斯兰教认识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光武帝纪一(卷第一) [清乐三堂刊蒋氏本] 元帝时,节侯之孙孝侯以南方卑湿,请徙南阳。天游按:范晔《后汉书·城阳恭王祉传》(以下简称范书)曰:“熊渠卒,子考侯仁嗣。”李贤注引《东观汉记》(以下简称《东观记》),“孝侯”亦作“考侯”。又《文选·南都赋》李善注引《东观汉记》曰:“考侯仁以春陵地势下湿,难以久处,上书愿徒南阳,  相似文献   

17.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一书作为清代金石学之滥觞,奠定了其在清代金石学研究中的开山地位。以《金石文字记》著录碑刻为研究对象,将顾炎武行迹与该书所记碑刻所在地相互参考,辅之以诗史互证的方法,可初步考索出顾炎武自顺治十三年(1656)至康熙十八年(1679)这二十三年间在山东、直隶、山西、陕西、河南、江苏、浙江访碑情况。囿于材料,顾炎武顺治十三年之前是否进行过专门访碑尚待考证,但康熙十八年登嵩山确为其访碑之终。顾炎武正是通过实地考察、旁搜博采才占有了第一手资料,为其金石学研究和《金石文字记》成书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天妃灵应之记》碑(以下简称《天妃碑》),1930年发现于福建长乐县城之南山,现存于长乐师范附属小学内原孔庙泮池旁之碑亭。这方明宣德六年(1431年)刊立的石碑,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碑文字迹清晰可读。石碑高162、宽78、厚16厘米。全碑阴刻,额篆“天妃灵应之记”六字,字框上端及两侧有明月祥云纹样。正文楷书31行,共1177字,四周框以缠枝番莲纹。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和赖天妃护祐于长乐南山修建宫殿,以及七次往使西洋各国的时间、经过等情况,是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最珍贵的实物史料。《天妃碑》自出土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不少学者、专家对此作了评介和展开研究。然而,这些评介和研究,虽多有确切之言和精辟之见,却不乏舛讹失实之处和值得商榷之点,而且在许多方面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探讨。这里,笔者仅就石碑之庋藏地点和刊立缘由略加考析。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的原因,流传下来的西夏文献,犹如凤毛麟角,十分稀少。明代《嘉靖宁夏新志》(简称《嘉志》),转录了两篇西夏佚文,《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简称《承碑》);《大夏国葬舍利碣铭》(简称《碣铭》),甚为难得。这两篇西夏文献,是研究承天专(在宁夏银川市)营建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研究西夏的宗教、文化历史不可多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韦君靖碑,凿于大足北山之崖,正文凡一千四百余字,后有约一百五十名节级将校题名,系为韦君靖纪功而作。由于碑文涉及唐末川中若干重要史实,多为史书所阙,又是有关北山造象的最早文字记载,因而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然而,人们对碑文的理解迄今还有不少含糊乃至失真之处,因此,本文拟在前人基础上对《韦君靖碑》再作考辨,重点在于探究旧说言之未尽的地方,或者澄清旧说所误解的问题。但所言难免失当,谨请识者指教。 韦君靖碑行世甚早,代有著录,始见于南宋玉象之《舆地纪胜》,然有目无文。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则不仅据王象之书录目,而且收录正文,但文字与他书所载者有出入。民国《大足县志》据《广记》所记而“疑韦君靖碑曾经重刻,不免讹误”。其实,删省原文,本是明人通病.不独《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