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 1 937年 8月洛川会议后至 1 938年 5月 ,任弼时在参与领导抗日战争的实践中 ,不断地对抗日持久战方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阐释 ,丰富和发展了洛川会议关于持久战方针的内涵。尤其是他在 1 938年 1月 ,就将中国抗日持久战的进程划分为“被动防御”、“对峙局势”、“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并且具体预测了各个阶段中敌我力量的消长、战场状况的变化以及三个阶段递进转换的关系 ,这种卓越的见解 ,是对洛川会议持久战方针重大而独创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纪念《论持久战》发表80周年的过程中,重新挖掘其所包含的持久战精神,即实事求是、自觉自信、民族团结的精神特质,对于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意义重大。所以我们要发扬持久战精神,不但要将其运用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始终,把握好“持久战”和“速决战”的辩证关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更要在从严治党的路上坚持持久战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不断发扬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共两党抗日持久战略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抗日的持久战略 ,作为中华民族战胜日本侵略的基本战略即最高战略 ,不是某一党派独一无二的创造或为其所专有 ,而是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特定历史时期 ,全国各抗日党派在对日基本战略问题上所达到的共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略和国民党的持久消耗战略 ,曾经左右着抗日战争的全局。但两党的持久战略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取向 ,对中日战争发展规律的认识又有差异 ,拥有的军事力量的状况又大不相同 ,这就决定了两党的持久战是两种类型的持久战略 ,中共论定抗日战争是“三阶段”的犬牙交错的持久战 ,注重“向敌后进军”,实行防御中的进攻、内线中的外线、持久中的速决 ,以运动战作为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 ,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国民党主张“两阶段”的持久战 ,注重“向国内退军”和“以空间换时间”,实行单纯防御 ,把阵地战置于首位 ,辅之以运动战和游击战 ,逐次消耗敌军 ,求得最后胜利。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实施了两种类型的持久战略 ,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四川黄河流域主要位于甘孜和阿坝的民族地区,处于高寒地带。特殊的地理区位、人口状况、发展阶段,导致黄河流域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缺乏多元性、治理决心缺乏坚定性、治理举措缺乏力度,治理机制缺乏支撑。这些难点对民族地区构建生态屏障带来了挑战,需要黄河流域民族地区输入“生态至上”发展理念,输出强烈生态意识;推进“生态转型”生产行为,构建生态型产业体系;动员“生态参与”人民力量,建设生态治理共同体;构建多层次生态补偿机制等。建设一个从理念到行动、从政府到民众力量动员的围合体系。  相似文献   

5.
鲁迅晚年曾提出“散兵战、堑壕战、持久战”的战术 ,对于“堑壕战”、“持久战”,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而“散兵战”,却较少论述。鲁迅“散兵战”战术具有独特的价值 ,是鲁迅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散兵战”战术的三个特点是 :一是避免过多的、明显的政治色彩 ;二是减少集团性攻击 ;三是坚持以笔作武器  相似文献   

6.
略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的作用王骅书一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或称“持久的消耗战”。用什么方式来支撑持久战呢?中国共产党认为虽然“在整个战争中,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长期的残酷的战争中间,游击战不停止于原来地位,它将把自己提高到运动战”。...  相似文献   

7.
抗战爆发后,宋庆龄为了动员全民族及国际社会力量援助抗战而奔走呼吁,并相继成立了抗敌后援会、保盟以及工合等组织,积极募集资金,支援抗战。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宋庆龄所从事的募捐活动为中国的持久战提供了一定的物资保障,同时这种活动又在救济难民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纳粹的意识形态理想中,妇女是作为“民族母亲”的传统性身份而存在的。但当面临夺取“生存空间”这一更为迫切的反现代主义的现实需求时,纳粹做出了必要的政策调整并且实施了妇女就业动员政策。研究表明,该妇女就业动员政策具有某些矛盾性与等级差别性的特质,面对这些特质,纳粹引入的所谓“年龄差别机制”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该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尽管如此,那些就业妇女还是具有了更多的现代性特征,而纳粹正是利用这些现代性的工具手段来为实现其反现代主义的目标服务的。  相似文献   

9.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一些国民党员提议把蒋介石被释放回南京的日子(12月25日)定为民族复兴节。抗战前后,国民党当局在各地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国民党的民族复兴节叙事着力建构蒋介石的领袖形象和强调统一的政治权威。国民党当局通过民族复兴节纪念来强化民众对“西安事变”的共同记忆,灌输“一个主义、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意识形态,从而动员民众投身抗战,推动蒋介石崇拜运动。不过,民族复兴节一直处于尴尬境地,实际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新时代高质量做好民族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必然要求“一个民族不能少”。以建党百年的大历史观审视党的民族工作,将“一个民族不能少”作为价值遵循是一条重要经验。百年以来,“一个民族不能少”话语经历了奠定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础、进行共同富裕的社会动员、确定共同富裕的政策保障和彰显共同富裕的时代目标四个表达阶段。虽然每一阶段的具体内涵不尽相同,但都致力于推动共同富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不能少”话语历经百年嬗变,既是一种价值遵循存在,同时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主要包含主体、主题、主力等理论要素。话语来源于实践,也指引着实践的发展,“一个民族不能少”话语具有促进解决各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等实践指引价值,能够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族人民迈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抗战爆发前国民党政府在完成全国军事统一以后,企图依靠统制经济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国家资本,加强对全国的经济控制,但效果并不明显,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出现和币制改革的进行,国民党实现了对金融的控制,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民党的统治并为抗战国民党国家资本的扩张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2.
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存在的客观状况的认识与定位。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对本民族的政治、文化、外交、军事、民族关系和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认识开始进入到现代阶段,淬炼并催生了以自信自立自强为核心的、和世界其他民族平等交往的现代民族意识的全面形成,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基本完成现代化,成为复兴的枢纽。这种现代化意识始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建国后的现代化建设,并在今天继续为我们的和平崛起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坚强的民族,中华儿女有着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气质,中华民族精神是几千年来英雄的中华儿女在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伟大升华,这种民族精神集中展现为祖国至上、不畏强权、捍卫主权的民族主义意识;万众一心、同心协力、共同御侮的社会大团结精神;勇往直前、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气概;独立自主、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与气节。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我们要继承与大力弘扬抗日战争时期得以张扬的中华民族精神,以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  相似文献   

14.
面对现代信息化战争的发展和要求,高校国防教育应发生相应转变。具体而言,高校国防教育在教育目标上要从传统的关注大学生技能层次向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方向转变;在教育方式上要从大学生的入学集中教育向大学生在校全过程教育转变;在队伍建设上要从兼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转变;在教育手段要从传统教育手段向现代传媒教育手段转变。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利益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因而观察某一时期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是否维护了其国家利益,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应是国家利益客观性与主观性是否一致。通过研究冷战期间中国国家利益及其与当时外交战略的关系,从而认识评价当时外交政策的成功经验,以达到为建构当前中国的国家利益提供重要的参考目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一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中间党派积极投身于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他们拥护国共合作、主张全面抗战、力促全民族抗战的发动;他们以多形式、全方位投身于抗日救国斗争;他们坚持民主、维护团结、开展民主宪政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中所产生的抗战精神,其内涵博大精深,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爱国精神、团结精神、自强精神、国际精神等四方面的内容.而其产生也是由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积淀、民族危亡的现实环境、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国民政府的积极努力等多方面原因所促成的.抗战精神不仅在抗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当下我们民族所面临的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任务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矛盾性是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特征之一.冷战后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构想违背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使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目标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美国对外战略具有对外战略目标与实力不足、对外战略目标与实现方式根本对立、具体对外政策不一致的内在矛盾性.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矛盾性根源于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劣根性、正常国家利益与在霸权主义基础上产生的霸权国利益之间的矛盾及美国国内政治环境特别是党派斗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的核心在于参拜者的历史观。如何看待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帝国主义所推行的对外扩张和侵略邻国的不光彩历史,如何认识东京远东军事裁判的结论,乃是今日靖国神社问题的根源所在。对日本来说,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历史认识问题,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国家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 ,缅甸民族主义者在独立问题上采取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 ,选择了联日反英的独立道路 ,扮演了引狼入室的角色 ,英帝国在危难之机 ,仍顽固推行殖民统治和高压政策 ,酿成缅甸的陷落 ,中美英印联军和缅甸国民起义军为收复缅甸作出了贡献 ,由于英国把重返缅甸视为英帝国的延续 ,使英军参战具有双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