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散文是我所最喜爱的文学形式。”这是冰心在一九五九年的一篇《关于散文》中的第一句话。我们知道冰心是在“五四”初期以问题小说的创作步入文坛的,同时也以哲理小诗显示出她的才华,然而她最喜欢的却是散文。她的散文以细腻温柔的笔触,微带忧愁的情调,清丽飘逸的画面,隽永典雅的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风靡了整个文坛,“而隐隐的产生了一种‘冰心体’的文字。”“引起广大青年的共鸣与模仿”。那么这种“冰心体”文字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而使一代青年所为之倾倒呢?这就是本文企图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 《小桔灯》是著名作家冰心在一九五七年一月九日为《中国少年报》写的一篇叙事散文。那时正是春节将届,少年儿童都忙着购置鞭炮:结扎灯笼,准备和大人一起幸福地欢渡佳节。与青少年知心贴意的冰心同志,在《小桔灯》里,用平易简明的文字,记述了发生在十二年前春节前夕的一件往事。这份珍贵的春节礼物,立刻受到了广大青少年以及长了胡须的“大孩子”的欢迎。作品深刻的思想、精巧的构思、平易的文字、真切的情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直到今天,这篇优秀散文  相似文献   

3.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每当读到《冰心散文》中的这句话时,我总是眼前一片模糊,泪光中总是叠印着妈妈那慈善、和蔼的面容。  相似文献   

4.
油焖茭白     
知味 《社区》2011,(30):40-41
当我第一次听到茭白这个名字时,不禁感到有几分陌生,也有几分好奇,茭白为何物?油焖茭白好吃吗?带着这些疑问,我查阅了相关典籍,唐朝花间派词人韦庄在《赠渔翁》中说:“草衣荷笠鬓如霜,自说家编楚水阳。满岸秋风吹枳橘,绕陂烟雨种菰蒋。  相似文献   

5.
女儿临睡前突然问我:“妈妈,你知道《老人与海》里老人的结局吗?”她刚刚读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想了想说:“是老人与一群鲨鱼搏斗,最后胜利了,拖回一条大鱼,发财了吗?”她表示鄙夷:“叫我怎么说你?真是看书越多越迷糊!”我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罗兴中 《老友》2012,(2):62-62
《老友》专家门诊: 我是个白内障患者,据《老友》介绍可用阿司匹林延缓病情。但有的医院医师说不能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否则有可能导致脑溢血。请问:我可否继续服阿司匹林,应怎样服才合适?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文学史上不少作家走上文学道路是从写散文起步的,冰心发表的处女作是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巴金写出第一部小说前就完成了散文集《海行杂记》,许钦文则说:“我在开始做小说以前,是写了  相似文献   

8.
王昌连 《社区》2008,(35):20-22
1919年,中国文坛上突然冒出了一位“冰心女士”。这年9月18日至22日的《晨报》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了署名为冰心的一篇“问题小说”——《两个家庭》,“冰心”这个名字最先出现在中国文坛上。接着,短短四年间,冰心创作了短篇小说30多篇,散文近50篇,诗380余首,还出版了诗集《繁星》与《春水》。  相似文献   

9.
白明 《北京纪事》2010,(2):92-94
某人曾问我:“两杰伦喜欢收藏青花吗?他唱了一首歌,就叫《青花瓷》呢,”我说,周爷玩不玩儿瓷器,我哪儿知道呀?但那首歌我昕过。  相似文献   

10.
大约在十一二年前,我曾编发过启军的散文,因为很喜欢他在不带感情色彩的叙述语言中透出的那种淡泊平和。不料他收到刊物后,来信说我把他的姓搞错了,他姓“向”,而不是姓“何”。我很惊讶,把他的原稿翻出来,让好几位同事辨认,他们都说那就是个“何”字。可见他的书写实在是太有“特点”了。以后又陆陆续续收到他的来稿,欣喜于他的长进,便给他编了一个小辑,并写了编者按,题目是句大白话:《湘西有个向启军》。也不知道这个小辑于他是否有些鼓励?虽然后来我不再编散文稿了,却时不时他还能读到他的作品,觉得他的文笔愈发地从容、…  相似文献   

11.
冯骥才 《社区》2011,(35):16-17
几年前的春天里,意外接到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一个沙哑的嗓音带着激动时的震颤在话筒里响着:“我刚读了你的《一百个人的十年》,叫我感动了好几天。”我问道:“您是哪一位?”他说:“我是草婴。”我颇为惊愕:“是大翻译家草婴先生?”话筒里说:“是草婴。”我情不自禁地说:“我才感动您一两天,可我被您感动了几十年。”  相似文献   

12.
平凡也美丽     
“嗒!嗒!”在声声高跟鞋和楼梯的接吻声中,我知道妈妈回来了。 一回到家妈妈就兴奋地对我说:“芊芊,你知道妈妈给你带回了什么?”我不知道,当妈妈给我看时,我高兴地大叫了起来:“啊!是我梦寐以求的滑板!”一看它那样子,真是神气!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常常感受不到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却常常在海外被激起,也许很多在国外的中国人都曾体会过这种感受。我在日本就不止一次体会过,和石井先生的“较量”就是一个例子。我是去年在静岗县音乐家协会组织的一次音乐会上认识石井先生的,当时五井先生听说我是中国来的留学生,对我很感兴趣,谈话间问我一句:“你们中国有位凌叔华你知不知道?”我说:“您指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冯元君、庐隐、冰心齐名的被称为‘四大女杰’之一的凌叔华?”“对,正是她!”老先生一听我知道马上来了兴致,滔滔不绝地向我谈起了凌叔华的处女作(酒后…  相似文献   

14.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素有“收菊作枕”的习惯,他在《剑甫诗稿》中写道:“余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陆游的《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诗亦云:“采得菊花做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晚年时,陆游又写了一首《老态》诗,诗中曰:“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可见菊花不只是观赏名花,还可填制枕头,健身疗疾?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诗人冰心先生第一首诗作的发表,是偶然也是必然。是一位独具慧眼的编辑,经过匠心运作,使之与广大读者见面的。而第一首诗的发表,对于年轻的冰心来说,无疑是文学道路上的“起跑枪”,从此,她冲入文坛,以其感人的作品影响了几代读者。1921年6月,时年21岁的冰心写了一篇小散文,投寄到《晨报》副刊。编辑接到冰心的这则小散文后,感到很有趣,很有诗味,于是,将这篇题为《可爱的》的散文,自作主张地分行排列发表: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说话不必思索,态度不必矜持。抬起头来说笑,低下头去弄水。…  相似文献   

16.
黄存垣 《老友》2012,(7):61-61
《老友》专家门诊:我有几个问题要请教一下专家:一是怎样挑选蜂蜜,二是豆浆、蜂蜜可否混在一起吃,三是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吃蜂蜜?黄豆可否与猪肉一起煮着吃?  相似文献   

17.
《庄子》散文艺术始终存有再认识的天地。文章认为:“文道浑融”是《庄子》散文艺术的总体风貌。首先,它所表现的客体──“道”,其内容和存在状态,具有独特的艺术亲和力及显现艺术至境的潜能;其次,作品本身各种抽象的形式艺术,无一不呈现“目击道存”,难分文字和思想之美的艺术魅力;再次,作者“独与天地相往来”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方式,成就了“其为文乎?其为道乎”?的上乘艺术。由此可以说,《庄子》的散文艺术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不可企及性。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的冰心是創作上比较活跃的作家之一。1919年的五四运动及第一次国內革命战爭以来,她写了不少作品,包括短篇小說《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超人》,詩歌《繁星》、《春水》和散文《寄小讀者》等等。这些作品,絕大部分都分别收在1930年出版的小說、詩、散文三个集中。在当时,冰心是以风格清丽明快、情意委婉、語言优美、善于描写儿童、自然、大海和母爱出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拥有不少讀者,曾起过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问一:墨人先生日前收到您的赠书《红尘心语》,并认真拜读了您的又一部新作力作。这是与您以往的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大不相同的人生“心语”,很难归类;是一种似散文非散文、似杂感非杂感、似随笔非随笔的“心语”文体,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艺术创造。我注意到:您把巨著长篇取名《红尘》,又把新著取名为《红尘心语》,还把自己的家庭住所也取名“红尘寄庐”。请问您钟情的“红尘”是一个什么样的内涵?红尘与微尘、无尘是什么关系?墨人答:据《辞海》解释:“红尘”谓尘埃也,亦指热闹繁华之地。盂浩然洛阳诗:“酒酣白日暮,走马八红…  相似文献   

20.
冰心与胡适 1919年,中国文坛上突然冒出了一位“冰心女士”。这年9月18日至12日的《晨报》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了一篇署名为冰心的“问题小说”——《两个家庭》,“冰心”这个名字最先出现在中国文坛上。接着,短短四年间,冰心创作了短篇小说30多篇,散文近50篇,诗380余首,还出版了诗集《繁星》与《春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