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政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理论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两种针锋相对的合法化叙事路径。从深层的社会历史逻辑和政治逻辑来看,只要资本的逻辑没有根本改变,阶级政治话语就始终是资本合法性的批判维度,也始终是工人阶级追求“阶级平等”与“制度正义”的合法化源泉和正义论基础。资本的全球化和我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客观逻辑决定了“阶级话语”不可能“退场”。“重返阶级”和“回归马克思”阶级理论是近年来“阶级话语”重新“出场”的两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考察了1947年开始的农村土地改革与阶级划分,以党一国家——社会关系作为连续谱,分析了两种西方立场下看待土改运动的观点。其次,分析了土地改革如何从外部进行制度性植入,进行阶级再造与社会结构的重塑。尽管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阶级的定义,也不同于西方的阶级制度,共产党将“阶级”的概念输入给农民,实现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持续介入与动员,在运动中建立高度一体化的国家结构和社会秩序。再次,分析了阶级划分与社会整合的关系。阶级划分并不具有社会分层制度的相对稳定性,而是为运动政治服务。最后,早期农村基层社会的整合促进了“全能主义政治”的推进。国家采取的二元对立的治理技术与民间社会互构,自上而下的运动政治培育了民间力量的政治参与方式,使他们继承了阶级斗争的遗产,在之后的重大社会事件中掀起了运动政治的高潮。  相似文献   

3.
社会分层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罗列了马克思、韦伯、布迪厄、汤普森等多位学者的阶级研究,指出他们各自研究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研究争议.研究争议的焦点是:阶级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建构.为此,马克思区分了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汤普森以历史主义、建构主义和关系论的视角来研究阶级,韦伯则把社会分层分为三个维度来解释阶级现象,布迪厄则用一种辩证的观点,整合阶级分析主观/客观、阶级结构与阶级行动、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以及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二分与对立.文章最后还提到应该将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运用到阶级研究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将客观阶级和认同阶级都视为行动阶级生成的动力学变量,改进了单纯以“结构”论述阶级变化的研究。作者利用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当前省会城市的阶级阶层冲突意识。分析显示:(1)那些收入并不低但却在参照群体中将自己认同在最下层的人们,更易于生发不满;(2)那些真正位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具有生发物质性冲突的可能,但这种冲突并不直接指向社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3)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认为中间阶层作为社会的“稳定器”是有条件的;(4)客观阶级并不必然形成阶级意识,因此也形成不了大规模的阶级对抗;(5)收入分配和财产占有方式的不公正是当前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由此而提出的政策建议是,我们一方面要关注社会下层物质利益的获取,另外一方面也要整合社会的价值观念,改革不合理的制度规范,约束强势阶级的越轨行为,在制度上构建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和谐的阶级阶层关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分层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罗列了马克思、韦伯、布迪厄、汤普森等多位学者的阶级研究,指出他们各自研究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研究争议。研究争议的焦点是:阶级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建构。为此,马克思区分了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汤普森以历史主义、建构主义和关系论的视角来研究阶级。韦伯则把社会分层分为三个维度来解释阶级现象。布迪厄则用一种辩证的观点,整合阶级分析主观/客观、阶级结构与阶级行动、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以及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二分与对立。文章最后还提到应该将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运用到阶级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阶级”一直是我们切分人类社会的理论之“刀”.我国、欧美学界对阶级理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的争论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阶级”与阶级的“名实”问题、“阶级结构”测量与计算的问题、“阶级”的形态问题、“阶级”的界限问题,等等.我们认为,首先,只要人群分类的条件存在,阶级必然会一直存在下去;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理论的“阶级”也有与时俱进的必要,毕竟它的发生场景主要在欧美,我们不能总是抱着过去那些缺乏实证数据支持的理论自言自语.  相似文献   

7.
阶级与等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有着严格的区别。等级是专制机制的产物,阶级则是宪政民主的孵化器。等级的产权依附于政治强权,形成名义上“公”,实质上皇家“大私”财产的保护观念;阶级的产权关系来自于“天赋权利”,并建立了保护私人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在等级社会是先有政治强权,然后攫取经济利益;在阶级社会是先有阶级分化,然后诉求政治权利。在专制君权下,等级不允许被打破,但却默认经济分化,由此导致不仅阶级社会的兴起,尤其引发了产业革命,将人类引入了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西方政党阶级基础变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传统的观点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阶级,旧的统治阶级将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灭亡。但西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复杂化,政党的阶级基础发生了某些变化,使政党看起来已经成为“全民的党”。从阶级斗争的规律、执政基础与阶级基础的关系以及西方社会的独特性等角度,探析西方政党“全民党”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赖特1有取舍地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思想与罗默2的剥削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剥削理论。为了解决"中间阶级"的"矛盾定位"问题,他采用三重剥削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定位分类。这是一种阶级与阶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是他试图将马克思和韦伯两种理论传统结合起来的产物。赖特的尝试出现了逻辑矛盾,呈现出思想的不彻底性,然而这些纰漏也不能抹杀赖特独树一帜的阶级思想在当代阶级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任娜 《东南学术》2003,(5):162-167
"新经济政策"有意混淆了马来西巫的种族与阶级分野,在缩小种族间经济差距的同时,扩大了阶级间的经济差距,而且造就了一个高居于社会顶层的马来族官僚资产阶级.然而,种族矛盾的表象却无法掩盖阶级间的利益冲突这一具有本质意义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阐述布尔迪厄有关社会空间与社会阶级的社会学理论,考察了他所运用的一些基本概念:惯习、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场域、区隔等.布尔迪厄试图建构一种由社会空间构成的差异化模型:社会空间是一个差异体系,即根据不同阶级而差异分布的,每一空间在结构上具有整体性特征,也可以说,社会阶级是通过划分社会空间的各个区域而区分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中产阶级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界的热点,本文则根据统计资料从阶层规模、职业结构以及受教育程度分析了中国中产阶级研究与中国社会结构的不对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低产阶级的概念,并且从收入特征、职业特征、消费特征、闲暇生活、受教育程度以及社会心态等方面分析了低产阶级的社会特征,探讨了低产阶级所具有的社会稳定的基石、代表当下中国社会的主流消费等社会功能.最后提出低产阶级研究将深化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认识,并将成为中国社会结构研究本土化的一个新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科学界就当代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的研究,讨论特别热烈,什么新阶层、新结构、新群体,真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总体来说,认为自1956年到1978年前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那么这一说法源自哪里,有人说是从苏联搬来的,有人说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为了弄清这一理论问题,我们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认识到“两个阶级一个阶层”论说法确实是不符合实际的,应当给予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4.
顾韡 《理论界》2014,(4):98-101
在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个日益扩大和对立的主流阶级,而中间阶级则会日益萎缩最后融入这两大主流阶级之中。然而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来看却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相反,中间阶级不仅继续存在着而且日益庞大,似乎已能作为一个主流阶级存在,令人迷惑。因此出现了诸多关于传统马克思阶级概念和当代中间阶级现状的矛盾迷思的新争论,本文即对它们展开综述与评论。  相似文献   

15.
"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对这一范畴的哲学阐释如果忽略了阶级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容易出现经济决定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而如果否认它的实存性,尊崇个体作为唯一的真实主体,又容易走向历史经验论和实证主义,这两者都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阶级"范畴,关键在于认识它在个人与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解析"阶级"概念作为抽象规定与实体指称的双重所指,理清"阶级分析"与"分析阶级"的不同维度。进而,通过剥离"阶级不是什么",可以将"阶级"界定为:在私有制社会中,与特定社会生产方式相对应的社会历史主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在突尼斯,佩戴面纱现象可以说是有很长的历史。艾玛·本·麦尔德(EmmaBenMiled)开展了一项名为“突尼斯妇女有历史吗?”的研究(BenMiled1999),她发现,在佩戴面纱行为成为突尼斯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宗教现实或者政治一宗教能动主义的象征性的符号以前,佩戴面纱现象首先是突尼斯社会阶级与威望分野最重要的一种象征。因为它加强了社会阶级与阶层的区分度。如它可以区分性别(男性与女性),地理空间(如城市与乡村),社会阶级(如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还有种族性(如公民与部族)。  相似文献   

17.
借鉴卡茨尼尔森等关于阶级形成的比较研究框架,本文对农民工阶级形成在文化层面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考察了三方面的内容:阶级话语的消逝及其对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影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农民工"的话语建构及其悖论;打工文化的兴起与农民工阶级形成中的"发声".本文的研究发现包括:其一,阶级话语的消逝导致了农民工问题表述中的"去政治化"与"政治化"的并存,造成农民工的阶级形成历程中"能指"与"所指"的尴尬错位,并引发了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过程中"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的巨大张力;其二,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对农民工的话语建构,一方面具有遮蔽现实、充当社会水泥的功效,另一方面这种建构因不得不以乌托邦为参照系而构成了一种对意识形态所建构的现实的迂回批判,反过来为农民工及其后代对自身的处境予以反思性认识,提供了一面镜子;最后,打工文化的兴起,为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阶级认同可划分为两个方面,即政治阶级认同和社会分层认同,这两个方面认同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别。在考察阶级认同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政治阶级认同的形成与户籍制度及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认同的"主观中产阶级"与作为社会经济地位的"客观中产阶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民众的"底层认同"在不断扩大,"中层认同"在不断流失;改革前的"阶级政治"观念阻碍了中产阶级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这样一种阶级认同现状和趋势,从主观上降低了收入满意度、社会公平感以及对未来的信心,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必要加以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19.
陆扬 《社会科学》2007,1(11):135-141
阶级和种族、性别一样,是文化研究的三大母题之一。文化研究伯明翰传统如威廉斯、E.P.汤普森等人,历来关注阶级的分析。马克思曾经预言资本主义必将在阶级斗争中崩溃,为发达国家的产业工人所埋葬。但是时至今日,马克思的阶级预言并没有实现。资本主义面对自身的重重危机应对有方,正在有条不紊地图谋新发展,目前还看不出日薄西山的迹象。相反,工人阶级本身的存在形态,反倒愈益变得复杂迷离起来。在今天全球化的后工业社会里,阶级对立消失了吗?或者说,它是以怎样的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文化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20.
金建萍 《兰州学刊》2006,9(1):113-11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多元的、复杂的、分裂的社会阶级结构转变成高度整合的、同质性强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阶级结构。中国共产党由革命政党变成了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地位的变化,意味着党的主要任务是最大程度地整合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不断地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但是,我们党没有很好地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成员的动力机制问题,极大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特别是把知识分子从党的阶级基础中排除了出去,损害和削弱了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留下了历史性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