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发展"一村一品"经济:背景、内容与原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村一品"经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随着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提出、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解决和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我国"一村一品"经济的发展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在发展"一村一品"经济的过程中,从生产主体的角度,要重视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组织化水平,保障农民的决策自主权;从生产对象的角度,要提高主导产品的产业化、品牌化、有机化水平;从生产环境上,要完善主导产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由于我国"一村一品"经济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引导与行政干预相结合、市场需求与区域优势相结合、产业专一化与产品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青 《学术探索》2006,(6):137-140
作者从分析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兴起的背景和主要做法着手,联系中国民族地区实际剖析了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大庆市公安局"一局一品"全警创新战略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其主要做法业绩突出,创造的成效显著,体现了改革的先进性;表现了改革的实用性;再现了改革的可复制性,具有引领全国公安改革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必然"与"可能"是哲学和逻辑学中的重要术语.在<逻辑与社会>一书中,埃尔斯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可及关系给必然和可能概念进行了"相对化分层".在系统评述埃尔斯特对"必然"和"可能"模态所做的相对化分层思想基础上,可对其重要意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埃尔斯特的研究实际上预示了当代认知逻辑研究的"动态"转向与"行动论"转向.  相似文献   

5.
无"是"即无传统逻辑:"是"的僭妄——答王路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是"即无传统逻辑,这是从王路先生的"是"即传统逻辑的核心等观点必然得出的错误结论."是"既不是传统逻辑的研究对象,又不是传统逻辑的逻辑常项,而只是组成三段论的逻辑常项的一种可供选择的语言要素,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把亚里士多德逻辑王国中一个如此卑微的"是",崇拜为传统逻辑的"核心",只不过见证了"是"的僭妄.  相似文献   

6.
关于逻辑自身的"循环论证"问题,是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内部几乎必然存在的现象,而要化解这一矛盾,在逻辑自身是无法解决的,必须跳出逻辑自身的圈子,从逻辑之外寻求化解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王智 《江汉论坛》2004,5(9):111-113
1956-1976年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充满曲折其前期旨在巩固社会主义的新意识形态,体现了历史的必然,偏差仅存在于一定范围内;后期则逐渐发生偏差,导致意识形态领域愈益过火的斗争,进而泛滥至"文革"的"继续革命".造成这二十年中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由建设性转向破坏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建设一元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多样文化是总结历史经验的逻辑结果.  相似文献   

8.
康中乾 《中州学刊》2001,(4):106-111
文章指出,王弼的"无”本体在哲学性质上是个一般、抽象的"一”,因此,这个"无”就在存有意义上有着内在的矛盾而必然导致其由"无”向"有”的转化.裴的崇"有”论正是王弼贵"无”论自身矛盾发展的必然逻辑结果.但由于裴把"有”视为现象界的群有,所以他并未建立起真正的"有”本体.真正的"有”本体最终由郭象的"独化”论而完成.文章较详细地分析了郭象"独化”论的逻辑结构与其运思方式.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视域与语境必然要发生转换,但人文精神的底蕴仍然表现为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在数字技术被奉为青臬的数字化时代,非常有必要肯定"人文取向"对"数字化生存"的意义.只有达到"道"与"技"的完善结合,人类才能真正做到"诗意地栖居"."数字化"为技术与人文的合流构筑了非同寻常的新平台,或许可以超越仅从技术维度去界定"数字化"的局限,而期待一个技术逻辑和人文逻辑相耦合的"数字人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改革的兴起是社会现实内在的不合理性和合理性矛盾运动的结果,当代中国特殊的"时代逻辑"是通过"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时代反思.今日中国,时代的逻辑主题未变,改革大业远未完成,思想解放任重道远,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自觉地遵循时代发展的客观逻辑,不断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在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上谋求新的突破,这就是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11.
李夫生 《中州学刊》2005,(4):154-156
老子之"道"强调"无为"、"法自然"的原则,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则强调"有"和"存在之物"的原则;老子明言"道"是不可言说的,而赫氏则明言"逻各斯"是可以言说的;老子主张对"道"的把握通过"体悟式"的认知方式,而赫氏则主张对"逻各斯"的把握主要走"分析式"之路.以当代的眼光看,老子之"道"与赫氏的"逻各斯"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两者之间的差异正好可以互为印证、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外关于科学哲学和科学逻辑的研究中,人们论争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科学发现的逻辑是可能的吗?有人认为,科学发现逻辑是存在的;有人则坚决主张,科学发现既不接受逻辑分析,也不需要逻辑分析,科学发现是非逻辑的过程.为何有人会否认科学发现逻辑?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一对"逻辑"一词作过于狭窄的理解,是有些人否认科学发现逻辑的首要原因.有人认为,如果科学发现逻辑是存在的,那么这里所说的"逻辑",就应是指有一组规则或原则,根据这些规则或原则,人们就可以必然地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在此,"逻辑"实际被规定为有  相似文献   

13.
在德勒兹的欲望哲学中,欲望的概念不再如拉康式的源于匮乏,而是具有一种自身的充盈动力,欲望本身就是机器,并以一种无主体的形式存在.事实上,匮乏与充盈分别对应着所求的不同阶段:需求与欲求.当所求突破需求之后,则演变成欲求.需求可能是匮乏的,但发展成欲求后则必然是充盈的.资本逻辑通过对主体欲望的控制,实现了对全体人的宰制,打破了需求与欲求间的安全距离,进而将欲望逻辑完全发展成资本逻辑.疾驰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台前展现为以科技加速为开端的加速循环逻辑,幕后则是永远匮乏的欲望逻辑.从发展走向发展的背面,使主体背离了正确的方向,且必将停滞于增长的极限.  相似文献   

14.
"对象"是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评论者们历来对这一概念有迥然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都有自身的缺陷.事实上,只要更为仔细地研读维特根斯坦的前期著作及笔记,便不难发现,"对象"的存在不仅是维特根斯坦早期逻辑分析方法的一个必然要求,而且是命题具有确定意义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蒋海怒 《东南学术》2006,(5):110-115
"本觉"逻辑是中国宗教哲学的主导范式(心性学)的本质架构和理念预设,是儒佛道哲学的"公共模型",儒佛道哲学的发展史因此呈现为"本觉逻辑"共时态建构史.孟子"良知本心说"及<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论"是"本觉"逻辑的典范理论.在现代性视域中,"本觉"逻辑被持续重建,并在观念生态学意义上由古典样态向现代样态转变:它一方面被改造为激进的现代性"革命"话语,另一方面则酿就了"西方中心主义"知识体系下的"反转式"现代中国宗教哲学.  相似文献   

16.
大乘中观学派的本体论是以"法性空"为核心观念展开的,而基督教则对"存在"这一概念做出了种种形而上学的规定与论证.比较这两种关于"存在"本性 的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中观学派与基督教都认为世界乃是一种动态的存在过程,同 时都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普遍性原则,并且都为信仰确立了真实的对象.而两者的不 同之处则在于,中观学派否认本体实有,强调世界"空"性.基督教则一般认为作为事 物基础的"存在"表征着普遍必然的实在本质.  相似文献   

17.
"道德应该"是当下道德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思想史上对于"道德应该"为"信"的哲学论证都不免陷入某种理论困境,因此,"道德应该"作为问题要从"存在"说起.在"存在"作为"无"而具有的"可能"视域中,"道德应该"的特质是悖论.其悖论意义是指从"道德应该"的规劝出发,沿着人们为"信"的逻辑轨道,必然地推出与其正相反对的"道德不应该"的规劝也是道德的,正相反对的"应该"与"不应该"在道德评价上是等价的."道德应该"的悖论特质来自于"存在"."存在"作为"无"体现为"可能".由存在的这种"可能"与"不可能"的正相反对,就使得在"存在"作为"可能"之"好"、"善"的区别里,已经包裹了"道德应该"的悖论意义."道德应该"的特质是悖论的论断,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对"道德应该"普遍必然之绝对意义的理性依恋,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从追求以普遍必然的"道德应该"作为道德践行评价标准的理论迷雾中警醒.  相似文献   

18.
农村怎样奔小康?这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我县从本地实际出发,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综合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走出了一条发展一村一品奔小康的路子,得到了中央和省地领导的允分肯定。 所以一村一品,就是指一个村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多数农户或多数劳动力从事某一品计、某一行业的商品性生产,且该品种、该行业的产值、收入占这个村社会总产值的相  相似文献   

19.
论姜夔词的"清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夔和苏轼同属"清空"的创作风格,但是他们名同而实异,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创作途径.苏轼无意为词、蔑视词体的法度,他的"清空"是一种得之于天,极具个性的风格.姜夔则是有意为词,出入于法度之间,他的"清空"蕴含着一系列的法度,是一种可以普及开来创作风格.正因为姜夔的"清空"讲究法度,所以与吴文英、沈义父的"质实"词法及辛弃疾词的"骚雅"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一村一品”是农业市场化、农产品商品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产物,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强村富民的具体行动,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措施和有效途径。一、凤翔县“一村一品”发展已初显成效近年来,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