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荀子》札记(续)李中生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平诵经,终乎该《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劝学》)杨注:“数,术也。”梁启雄:“数字是指《书》、《诗》、《礼》、《乐...  相似文献   

2.
快乐的哲学     
余东海 《社区》2014,(23):58-5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第一章)  相似文献   

3.
自省     
儒家认为,善于自省是君子的美德之一。人贵在自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贤人的处事哲学普遍都来源于反躬自问,因为自省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代词乎?介词乎?兼词乎?──“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之词性辨析康 我所说的“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是指下面这四组例句中在字下加点部分的“之”字而言的。我们知道.“之”字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位于动词之后作宾语是其主要语法功能。但在“动·之·名...  相似文献   

5.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销其糟而咦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今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全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已故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  相似文献   

6.
《论语·雍也》“仁之方”新解杨普罗《论语·雍也》有段孔子谈为仁之方的话,是在与子贡论仁时讲的。全文是:“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相似文献   

7.
《孟子》中的复音词凝固现象(三)张觉诸:“诸”原是“之乎”的合音,相当于“之乎”。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具有词组的性质。如:1)“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滕文公下》)很明显,“傅诸”即“傅...  相似文献   

8.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能有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呢?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而且,它的意义和价值还是永久性的。什么叫“经”?  相似文献   

9.
《塞翁失马》质疑冯振广《淮南子》第十八卷《人间训》中有一段故事,名叫《塞翁失马》,原文如下:“近塞上之人,有善术焉者,马无故而亡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从皆贺之。其父日;‘此何不遽为福乎?’家富良马,其...  相似文献   

10.
悲乎喜乎洋务运动吴廷嘉资本主义的血液以较大规模流入中国的封建土地,是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但这却没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给中国的经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洋务运动,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研究中国今天的改革开放,不能不回顾反思洋务运动。...  相似文献   

11.
卷首絮语     
李白是写“春”的高手,有诸多传世佳句。如:“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春来了,知晓否?相识否?珍爱否?   “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民间俗语看似平淡,却耐品味。   春,入眼、入心,可生情;人之情,可入春。春、情含绿,绿吐春、情。春也、绿也、情也,皆在锦囊妙“计”之中?“春”之机遇,瞬间即逝,抓住乎?抓紧乎?不妨扪心自问。   当今的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这种趋势日渐增强。面对不断变化的新信息、新情况、新进展、新问题,中国百姓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2.
一提“治学三境界”,不少人都想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然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论语》中表述了他的“治学三境界”之说。这便是《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理解这“三境界”,须先弄清几个关键字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其是之谓乎?”属古汉语的宾语前置句。一般的古汉语宾语前置句,译为现代汉语时,把谓语、宾语的次序顾过来就行了。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怒?(《左传·成公三年》)——臣(我)确实是没有才能,又敢怨谁呢?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不忘记以前的事,就能(象老师一样)成为后来做事的借鉴和教训。可是,有些宾语前置的古汉语句子如果像上面那样照直地翻译过来,就讲不通。如本文开头的“其是之谓乎?”照直地译为现代汉语就是“它说的就是这个(颖考叔……)”。我们联系这个句子的上文来看,它说的是“这个”吗?…  相似文献   

14.
《庄子》散文艺术始终存有再认识的天地。文章认为:“文道浑融”是《庄子》散文艺术的总体风貌。首先,它所表现的客体──“道”,其内容和存在状态,具有独特的艺术亲和力及显现艺术至境的潜能;其次,作品本身各种抽象的形式艺术,无一不呈现“目击道存”,难分文字和思想之美的艺术魅力;再次,作者“独与天地相往来”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方式,成就了“其为文乎?其为道乎”?的上乘艺术。由此可以说,《庄子》的散文艺术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不可企及性。  相似文献   

15.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董季棠教授指出,“学”字有二解:一、诵书。二、学为人。董教授认为,《论语》之言学,诵书、学为人皆有之,然以学为人之意为多,故二解皆可,而以第二解为长。钱穆先生将它解为“诵习”。杨伯峻先生将它解为“学”。我认为上面的解释都有些不确切。我们知道,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杨先生的解释能将这些内容都概括进去,看起来是比较全面的,但是联系下文的“时习之”,不难看出,“学”指的是学习内容,不包括学习…  相似文献   

1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论语》全书,篇章之间并无逻辑体系,仅为“论纂”而已。但首章“学而”,义旨深远,实可统领全书,又似并非偶然的安排。孔子一生,为人为学的总精神,便可以此三句概括:好学内省,自强不息,物我一体,知命不忧。人生便是一种责任。这正是儒学入世精神的基点,也是它所以能绵历久远的根基。而人生责任的完成,必自学始。这从认识上看,因为“人非生而知之”,必待学而后知;再从人生态度上看,好学向上,奋发不懈,正是天地间生…  相似文献   

17.
彭泽东篱菊,岂为信口黄,几番风雨洗,万户沁余香。余人难自三年自然(灾害)始,闻有“万言书”不可见,可见标之为右者一罪耳。疑为退火故,至颁谢农分粮书,讳不言他,知不论事矣。既读要害文,令以是非白,曰:“公婆有理”而为妯娌笑,复见录于档案,噫,公其鳏乎?奈何更凌天下人?出大棚,作是图记事也。父子画展谒优孟海瑞之沪上,感斯人之早逝,加题一额,是图后流海外,不复见矣,今补画之,贤者有云,史之败者,如斯乎?(注:“不见历史是胜利者,果然,后世必不蹈覆忆钱夫子语大意)世上几多开山戏,每到收场总伤怀。念奴娇,…  相似文献   

18.
《老友》赋     
陈从旺 《老友》2012,(5):68-68
《老友》之刊,戮力拓荒。编著读兮,同心开创。编者用心乎,精雕细琢;作者襄力乎,广开文路;读者热心乎,提计献策。编读齐建连心桥,编著共绘夕阳图。立刊乎,完善乎,精进乎。众力襄兮强立刊之本.理念坚兮树立刊之魂。唯德唯诚唯真。助力刊誉提升;尊老敬老助老.给力刊业腾飞。  相似文献   

19.
临江仙三首     
徐康 《中华魂》2011,(4):72-72
世界一流城市,京华几代宏图。悠悠万事何为初?文明论起步,狗屎要先除。且看大街小巷,何方不见屎污。外邦小市此情无。倘如狗没治.遑论其他乎?  相似文献   

20.
在家者说     
史铁生 《社区》2009,(32):52-52
宇宙无边,地球广阔,且时有风雨袭来,或烈日暴晒,故不得不寻一有限之地,立以四壁。覆以顶盖,日落避于其中,日出游乎其外,这就是家吗?也可能是旅馆。备好丰足的衣食,装上成套的电器,窗外四季更迭,室内全无寒暑,排布开精美的家具,点缀些字画、古董,或再有高朋满座,窗外月黑风高,室内其乐融融,这就是家了吗?仍可能是饭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