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学术界已经习惯于把抽象思维称为逻辑思维,这是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传统称呼。实际上,在各种逻辑理论产生以前,人类思维就已形成了内在的逻辑程序。这种程序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并且由于人们千百万次的重复,具有了先  相似文献   

2.
<正> “物质”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物质”范畴,还是以“实践”,范畴做为自己的全部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基石和逻辑轴心?这是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重大问题。我们现行的哲学教材(以下简称教材)通常把所谓辩证唯物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把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列宁的物质定义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和逻辑起点,说它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遵循世界固有的发展规律改造世界的坚实的哲学基础”。我认为这  相似文献   

3.
“理论联系实际”为什么能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之一?成为我们党思想路线的一个基本环节?我以为是由“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和认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是认识发展的规律.为什么说“理论联系实际”是认识发展的规律我们说的理论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正确反映的概念和原理系统,即从客观实际引出来又在实践中证明了的真理性认识系统.这里说的实际是个广泛概念,是指特定条件下一定理论的对立物,泛指一切现实的和历史的东西,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及其统一的实践过程.所谓规律是指客观事物发展中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规律性的东西,只要具备条件,它就重复出现.  相似文献   

4.
论写作规律     
什么是规律?规律就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列宁指出:“规律是现象中巩固的东西.”“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全集》)第38卷第159至161页,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在写作活动在,存在着哪些、什么样的内在因素?这些因素是不是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这些联系是否不断重复出现?是否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呢?回答是肯定的.人们认识写作活动的规律,就可以更准确、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它、把握自己,发挥这个世界上最美妙无比的精灵,最美妙无比活动的最大魅力,从而更有效、更迅速有力、更理想地利用它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写作规律的科学揭示和概括,对于建立写作学基础理论,对于建立科学的写作理论体系是一个核心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下面,对这一问题试作探讨.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任何一个写作者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必然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谁也不能天马行空、独往独来.鲁迅想写反映中国工农红军斗争的长篇小说,但终未如愿,因为他缺少那方面的生活体验(大量感性资  相似文献   

5.
汤福球  唐松林 《云梦学刊》2005,26(1):108-110
教师教育学思维是教师经过专业化训练和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教育现象的间接而概括的反映形式。它是教师实践智慧的结晶,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个体性。教育学思维规律可分为教育现象型思维规律和教育方法型思维规律。前者是被意识到了的教育客观规律,后者则是教育主体在把握教育客体对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范式或逻辑的“格”。此两种思维规律在形成阶段上有不同的内容,但两者彼此联系,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关于物质概念问题如何理解物质定义中的“客观实在”一种意见认为,列宁在物质定义中讲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一切,凡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它包括运动、时空。它是意识所不具备的;这与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紧密相联的。列宁的物质定义应该说是本体论的物质概念。另一种意见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不应该把“客观实在”理解为“意识之外而存在的一切”。列宁并没有把任何客观实在性的东西都称之为物质的意思。对列宁的定义中的“客观实在”理解,应当与恩格斯对物质的解释所用的“实物”要统一起来。它是指的实在物,实体性存在,而不包括时间、空间等  相似文献   

7.
关于辩证逻辑及其规律,列宁曾经作过充分的肯定。列宁明确地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显然,这里肯定的是辩证逻辑。列宁在批判旧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存在着片面性之后,又着重指出:辩证逻辑不同之处就在于“在对立环节的统一中把握它们。”并且指出:“逻辑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列宁认为辩证逻辑及其规律是存在着的。  相似文献   

8.
<正> 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11页)列宁说:“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正在于:它的出发点是科学的客观性,是承认科学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选集》第2卷,第301页)“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同上,第36页)刘少奇同志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他运用和发展了恩格斯、列宁的这些思想,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  相似文献   

9.
哲学界在争论实践的定义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要使实践概念“唯物主义一元化”,必须坚持实践是‘纯粹客观的物质活动”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否定目的是实践的要素,否定能动性是实践的特性,主张从实践概念中彻底剔除精神因素。难道目的真的不是实践的要素吗? 我们看到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都肯定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马克思在分析生产劳动这一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时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资本论》第一卷第202页)“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一语清楚表明,马克思认为劳动即是有目的的活动。列宁在评论黑格尔《逻辑学》一书中关于实践问题的论述时,也明确肯定实践的涵义包括两项:“实践=要求(1)和外部现实性(2)。”(《哲学笔记》第229页)这里的“要求”显然就是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东方列宁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列宁的学说,对于俄国、中国以及东方其他国家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发生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当前,在中国以及东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实践中,它的现实指导意义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加强对列宁学说的研究。本文是笔者就如何加强列宁学说研究阐述的设想和建议。一、构建“东方列宁学”的必要性所谓“东方列宁学”,指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人民对列宁学说的认识和理解。提出构建“东方列宁学”,是列宁学说自身特点的要求。列宁学说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立足于东方国家客观实际的基础上,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出发考虑…  相似文献   

11.
物质定义作为重大的哲学问题之一,一直是近年人们研讨的一个热点,随之形成一场争论,出现一些分歧甚至对立的意见和观点。现将各种主要观点择述如下,或许有助于研讨的深入和问题的澄清。 一、对经典作家论断的不同童见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写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怎样理解这一论断?它是否是一个科学的物质定义?尚有歧义。胡木才认为,仅就这个定义所表述的思想内容——“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以及被反映者是能够被我们反映的而言,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把这些内容纳入物质定义则是不妥的,就是说,“物质是客观实在”作为一般命题是正确的,作为定义则不成立,至少有两处自相矛盾即定义方式与其内容相矛盾、定义与概念矛盾。征汉文认为,把列宁的这段话当作物质定义的观点虽有正确的一面,但并不全面。1、列宁的那段话中对物质的阐释并不是关于物质的本质的定义,而是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定义,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论述物质的。所谓的“物质定义”只是后来人们在系统地整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列宁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时,曾深刻指出:“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一品格“真正是马克思主义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所固有的”。“马克思这里说的是唯物主义的批判,他认为只有这种批判才是科学的批判。”(《列宁选集》第1卷,第81页)列宁的这一论断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原则的精髓。综览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探索和理论创造,切入马克思思想创立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批判原则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这就是实践批判、理论批判和自我批判。  相似文献   

13.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 ,意识活动的本质是反映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世界。人的本质不是它自身存在的物质性 ,而是它自身存在的意识性。意识对物质世界改变创造的决定性作用不仅被马克思主义加以肯定 ,而且被现代生命科学充分证明。意识本质活动有自身质、量、度的属性。根据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意识创造、创新本质活动的论述 ,我们可以揭示出创新思维内在活动规律的思想性创造意识和运动性创造意识活动的本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创新的原则、规范和标准  相似文献   

14.
<正> 一 规律作为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从来就不是单独存在和发挥作用的,而是作为一个规律群(更确切地应该说是规律系统)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正象列宁曾经指出的那样,社会科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研究各种社会规律,把这些规律归结为完整的体系。”(《列宁全集》第6卷,第131页)所谓“研究各种社会规律”,就是分别抽象地考察各个规律的特性、地位和作用;所谓“把这些规律归结为完整的体系”,就是在人类思维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现出规律之间的内部联系,即揭示出规律系统。  相似文献   

15.
所谓列宁以两种思维方式阐发物质观,是指列宁以逻辑思维方式给物质下定义时所阐发的物质观与列宁以实践思维方式对物质和意识关系作考察时所阐发的物质观.相比之下,以实践思维方式重释的列宁的物质定义,克服了以逻辑思维方式所下的原有物质定义本身存在的"四个不能"之弊端.列宁以两种思维方式阐发物质观.其形成差别的缘由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值得反思.在列宁那里这两种思维方式绝不是对立或完全分离的,他还初步探索了二者之间的基本关系,为人们理解二者有分有合之缘由以及人类全部思维方式的基础提供了钥匙.  相似文献   

16.
“民族自决权”原则是人类共同的思想文化成果。20世纪初,列宁立足于无产阶级的利益,根据俄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阐发了这一原则。本文以政治社会学为研究视角,认为:在建党时期,列宁认同和阐释“民族自决权”原则是利益聚合的需要;在民主革命时期,全面阐发这一原则是政治动员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践和完善“民族自决权”原则是合法性论证的需要。这些阐发形成了列宁的系统、完整的“民族自决权”思想,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自决权理论。  相似文献   

17.
鉴于一些同志对列宁“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的论述有误解,我反复阅读了列宁的几篇著作。 列宁在《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一文中曾经指出:要“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同时,进一步指出,为什么要少谈谈政治呢?因为“老一套的政治鼓动——政治喧嚷——占的篇幅太多了”。多谈些什么样的经济呢? “我们需要的经济是指搜集、周密地考查和研究新生活实际建设的各种事实。”(《列宁选集》第3卷第600、601页) 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一文中指出:“少唱些政治高调,多注意些极平凡的但是生动的、来自生活的,被生活检验过的共产主义建设事实”(《列宁选集》第4卷第8页)。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厅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一次提到了“少”和“多”的问题:“应当少说空话,因为空  相似文献   

18.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辩证唯物论的逻辑起点。一、物质范畴的定义黑格尔认为:物的规定性在于它的特性。列宁就是根据物的特性对物质下了经典的定义。他说:“物质是根据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这种客观...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以来,我国学坛上已经有好几部研究辩证逻辑的专门论著先后问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辩证逻辑——认识史的总结》(以下简称《总结》),是南开大学封毓昌教授为我国辩证逻辑研究领域新添的又一部力作。列宁在研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时,曾经明确地说:“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及对它的认识发展规律的学说。换句话说,逻辑是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列宁的这段话说明了辩证逻辑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有着大致相同的看法,即认为: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肖前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314页)。从实践的几种基本形式得知,这里,人们加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