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因特网上环境伦理学题录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0年开始,国际环境伦理学学会第都在因特网上发布这一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主要论著题录。本文对因特网上环境伦理学题录的简要内容、文献量、作者情况、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初步分析,揭示了环境伦理学已成为当今世界一门迅速崛起的新兴学科。为了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伦理将成为人类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环境美学的基本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是一个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复杂系统,人们对于环境概念的解释相同,但其仍是一个对象性的存在。在人与环境的诸多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具基础意义,它规定了环境何以产生美。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人与自然关系,为环境美学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环境伦理学有关人类中心地位的争论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对环境美学的研究极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作为地球生命共同体,负有保护地球环境家园的共同生态责任。然而,生态环境区域间差别和同类主体区域内差别的存在,导致同类主体在环境利益分配和环境风险分担上的不公平。环境正义的实现不仅要求同类主体承担共同的生态责任,而且要求它们承担有差别的生态责任,这是普遍正义和个别正义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相似文献   

4.
环境美学的建构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美学不仅拓展了审美对象的范围,而且在新的审美模式的指引下,丰富了人类的审美经验.环境美学的建构性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察:一是引发环境经验的审美模式;二是环境经验的审美诠释;三是环境审美的价值.在上述规定的视野中,我们可以从介入模式的重构、家园感的建构与中西美学交流平台的建构三个方面来探讨环境美学的建构性.  相似文献   

5.
了解人类发展中对环境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发展的历程,从中找寻并验证真正适合人类长远生存的重要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通过对人类发展历史中环境观念的追溯和各个发展阶段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比较分析,文章得出了人类发展到目前为止,经历了对环境忽略、对自然进行征服统治,最终正视环境、与环境和谐共处,形成循环经济全新理念,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这一历史结论.这对于探讨人类与环境实现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建新  刘行星 《理论界》2011,(11):62-63
纵观古今环境伦理与环境立法,可以得出自然中心主义是环境立法的伦理基础的结论。法律是调整人与人之间行为关系的准则,它无权干涉自然,也无权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能做的只是约束人类,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模式下的环境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当今世界,新的环境危机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地制约。以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为契机,从环境问题与环境政策的关系入手,来分析我国环境政策的现状,提出,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人类所应该采取的3种正确态度。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7条有助于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环境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试论环境和环境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良美 《学术界》2002,(4):204-214
环境是一个巨大复杂系统 ,它是包括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切自然因素 (要素 )的集合 (总体 )。与古代环境问题相比较 ,现代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综合性、动态平衡性、区域性、社会性和高智能性等基本特征。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解决 ,要做大量的、艰巨的和长期性工作 ,其核心是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创建环境文明。这种文明将要冲破一切旧的生态环境问题上的传统观念 ,改变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 ,建立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不是主宰与被主宰、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而是平等、协调的关系 ,对于人类来说 ,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 ,并在依靠自身的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保持生态平衡基础上 ,建立起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型的文明形态。通过理论阐述和分析 ,在认识论意义上给予我们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的角度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从中得出结论人的所有活动、人的生存发展会不断破坏环境的平衡,人类的理性会力图维持人的发展与环境的平衡,但是人的本性会不断从环境中索取.人依赖环境,但又不得不破坏环境.人类的理性只能延缓对环境的破坏,但是不能改变人类破坏环境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从哲学的角度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从中得出结论:人的所有活动、人的生存发展会不断破坏环境的平衡,人类的理性会力图维持人的发展与环境的平衡,但是人的本性会不断从环境中索取。人依赖环境,但又不得不破坏环境。人类的理性只能延缓对环境的破坏,但是不能改变人类破坏环境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环境会计是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随着人类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逐步认识而形成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环境经济学是环境会计的"发生"基因,它能使人们认识到环境资源的本质和环境问题的起因,并且其许多分析方法可以直接为环境会计所借鉴.而环境管理学则是环境会计的生成土壤,环境管理也要求以会计信息作为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中的环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类步入文明的脚步日趋加快 ,人与自然的关系亦日趋尖锐 ,中西方作家的作品中对环境问题的描写也越来越多 ,一种称之谓“环境文学”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3.
论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风 《学术界》2002,(4):98-107
环境伦理学中存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研究纲领 ;即人类中心主义者坚持的“经济增长瘾”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者主张的“良知的革命”。人类中心主义者所坚持的实际上是“培根 -笛卡儿理想” ,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对“所有的现象”进行“终极说明”。但是本质上 ,人类的本体论特征是有限的。本体有限的存在者却想凌驾于本体无限的自然之上 ,这只能是现代人的狂妄。地球是人类的生存家园 ,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根。  相似文献   

14.
郭玲玲 《理论界》2008,(6):103-104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种种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了紧张状态。不解决这些危机、不消除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势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利益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传统伦理学受传统人道主义的影响,把伦理研究对象局限在人与人的范围之内,将自然界排除在伦理视线之外。因此,传统伦理学不可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是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正确的关系和解决人类生存困境问题。它以新人道主义为其基础,以追求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其目标,主要通过对当代社会人性的重新理解和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规范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把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限制在自然界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保证自然界及其自然物具有自我修复的时间和能力。同时,调整隐藏在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切实地解决人类生存困境奠定良好的基础。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关系理解为“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伙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原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爱萍 《东岳论丛》2000,21(4):38-39
正确处理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与其所在的城乡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环境承载力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时在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作用下又具有可调节性。  相似文献   

16.
2l世纪中国绿色营销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2 1世纪是绿色消费的世纪消费问题是环境问题的核心。人活着 ,就必须消费。消费一旦发生 ,环境就会受到影响 ,因为 ,所有消费品最终都是从环境中来的。可惜传统消费只关注人的需求 ,而忽视消费造成的环境影响。自然环境犹如俯首的孺子牛 ,吃的是种种废物 ,挤出的是大量资源。长久的付出与忍受 ,使得环境终于不堪重负 ,爆发出众多问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全球环境状况急剧恶化 ,自然资源衰竭 ,生态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如果这样任其发展下去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就将枯竭 ,人类惟一的家园就会被毁掉 ,所以 ,解决消费问题就是…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环保时代,全球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强烈,绿色浪潮不断高涨,ISO 14000国际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应运而生。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协调环境保护关系,减少现代工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性标准。它的产生给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变化,对于环境法制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环境法调整机制的理论也提出了挑战。本文就环境管理标准体系与环境法制的完善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自然灾害的成因有自然和社会多重因素。对自然因素,人类不能苛责于自然,只能通过经验来适应自然,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了解其规律成因,找出预防和应对的措施。对社会因素,可以多从人类自身寻找原因,改变人类利用自然的态度。人类家园的安全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安全,首先,人类要保证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安全;其次,人类既要适应自然生态环境,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又要能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安全战略。人类家园的安全性,有多种层次,首先是单个建筑的安全性,其次是城市和乡村的安全性,第三和第四则是国家的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论环境法的效率观--树立新的环境效率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问题之产生,是市场经济体制、市民社会理论和私法自治原则等经济、法律、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人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效率价值即财富增长的最大化的结果.环境法自产生之初,它便以防止和克服人类活动所引起的不利环境影响为己任,保护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说环境法现象的出现乃是对传统法学所追求的效率价值的挑战,它的使命即在于维持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勇士般地向传统的效率价值提出挑战,向单纯的现代宏观经济效率观提出挑战.它强烈要求树立自己独有的价值观--环境效率观.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对人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至关重要,不可偏废的.在全社会树立起这种认识,有助于个人在理性地追逐经济效率的同时,理性地去看待经济与环境的之间的关系.环境法作为大自然的保护神,更要确立环境效率价值,并通过-整套亲近大自然的制度和规则的制定执行保证环境效率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两大关系作为环境史研究的两大主线,并将环境作为历史舞台、地理依托进入历史,将能看到历史的演变,不再只有帝王将相、改朝换代,而是在“环境基座”上有更为丰富多彩的样态.在全球环境意识深入人心的今天,环境史研究将为人类发展“推求其因果而为之解析”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