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字在今庙塘话里均为清音,舒声字不送气,入声字部分送气,部分不送气,不送气稍占优势.古全浊擦音基本上清化,只保留一个与韵母[1]相拼的浊擦音[z].入声大多是古清声母字归阴平,次浊声母字归阴去,古全浊声母字大部分归阴去,一些归阳去.古全浊上声、去声和入声都有一部分读阴平.  相似文献   

2.
陕北晋语古塞音塞擦音声母的读音及演变层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古全清塞音塞擦音声母今读在陕北晋语有部分字读送气清音.文章认为,陕北晋语曾经有部分全清混入全浊,然后是全浊变为次清即送气清音的浪潮,于是混入全浊的那部分全清字也跟着读为送气清音了.无论陕北晋语的哪个方言点,中古全浊声母仄声今读塞音、塞擦音的总有一部分字读为送气清音声母.文章认为,陕北晋语北、西、中大部分方言点,全浊声母仄声字原来读送气音,但随着权威方言平仄分音力量的影响,使得一部分曾读为送气音的全浊声母仄声字变读为不送气音;由于山川阻隔,陕北晋语东部沿黄河西岸地区方言点受到的影响较小,仍保留了比较多的送气音.  相似文献   

3.
中古入声在今衡山前山方言中的归调及演变情况是:绝大多数古清声母入声字、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及部分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入声调;部分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和少数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因调值相似读上声调。此外,还有少数非常用的古入声字今不读入声,归调跟普通话一致。  相似文献   

4.
中古全浊声母在厦门话里的读法再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古全浊声母在闽南方言的读法,罗常培先生在《厦门音系》一书里说:“全浊并奉定澄群从床七母变入全清的比变入次清的多。跟北平音平声变次清,仄声变全清的条理不同”。袁家骅等在《汉语方言概要》一书里说:“全浊并奉定澄群从床七母多半变为不送气清音,小半变为送气清音,这一点跟普通话平声变送气清音,仄声变不送气清音不同,而与客家话一律变送气清音也不同。”潘茂鼎等在《福建汉语方言分区略说》一文里说:“古全浊声母今读清塞音清塞擦音的,不论平声仄声,闽方言(包括闽南方言——引者注)多数不送气少数送气,客方言则一般都送气,不送气是极少数。”  相似文献   

5.
昌都片赣语是赣语在江西境内的分片之一。同赣语其他片区方言相比较,昌都片赣语中中古入声发展演变很有特色。昌都片赣语中古入声调类演变条件有声母清浊、古声母送气与否、韵摄来源。从地理分布来看,北部方言入声字舒声化进程快于南部方言;从语音系统内部来看,不同声母的入声字舒声化进程也有差异,大多数方言浊入字先于清入字发生舒声化演变,浊入声字舒声化演变以归向阳去调为常。都昌小片清入声字舒声化演变以归向阴去调为常,浊入声字今读存在读阳去、阳平等多种演变趋向。昌都片赣语中古入声字今读韵尾分布类型有新建长堎型、都昌阳峰型、德安蒲亭型等三大类。入声字今读韵尾因古声母来源不同而舒化进程不同,韵尾音值因音节内前置元音而演变途径多样化。昌都片赣语入声字韵尾今读类型既有历史发展的传承性,又有区域性创新,入声字韵尾特点初现于宋代,其中[-t]韵尾至[-l]韵尾音变至今仍处在词汇扩散阶段。  相似文献   

6.
荆沙方言中的两种特殊语音现象王群生一、中古全浊声母读送气音在今普通话中,古浊塞音、塞擦音平声字多读为送气清音,古浊声母仄声字,则一般读为不送气清音。这一规律也是今北方方言带普遍性的特点之一。普通话(以及北方方言)的这个特点,如果归纳一下,即为表一所示...  相似文献   

7.
文章考察了晋方言并州片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的读音类型和层次,指出并州片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无论平仄读不送气音是晚唐五代时期的读音层次,读不送气音是并州片的固有层次.并州片内部在反映该读音时,其核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读音有较大差异.并州片既受南部汾河片方言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仄声读送气音的影响,同时,其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平声读不送气音和仄声读送气音又对北部、西部方言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晋语并州片平声不分阴阳方言与古全浊声母平声白读不送气方言在地理上高度吻合,与周边平分阴阳方言在调型调值对应整齐。可见方言语音特征的空间差异与演变的时间序列有相当整齐的对应和深刻关系。随着中古全浊声母的清化,并州片平声字原清浊声母间的对立,变成了全浊声母今白读不送气清音与送气清音的对立,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平声未分阴阳时原有的对立关系,加之浊平调的浊音性,清平调的清音性,以及浊平与清平各自的显赫特征,使并州片在中古浊音清化后,延续了浊平调或清平调的调值,造成今方言一个平声的结果。在清浊声母对立时代,清声母和浊声母分别影响平声调而产生不同的羡余调值,这样的羡余调值又会在当时的字组中产生变调。由于变调与单字调相对独立,这种变调一旦产生,就可能随着某些词汇一直沿用到现在,导致并州片单字调不分阴阳,但在连调等形式存在零散的、不系统的分阴阳现象。  相似文献   

9.
湖南汨罗大荆方言的语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荆方言属于湘方言的长益片,它在语音上的特点主要有:古代全浊入声字一般读送气清音,果摄有元音高化现象,古去声演变为阴去、次阴去、阳去三个调类。由于声母送气,次清去从清去中分化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调类:次阴去。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古全浊声母在今晋方言中的四种类型进行了探源,认为今读送气清音声母的最早源头是唐五代汉藏对音《大乘中宗见解》所代表的西北一支方音;今读不送气清音声母的最早源头是唐五代注音本《开蒙要训》所代表的西北一支方音;与北京官话相同的类型,最早也曾受到汉藏对音《千字文》和《大乘中宗见解》的影响,但最早的源头只能是北宋《皇极经世书声音图》所代表的音系;与北京官话相反的类型,则可能是前两种类型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11.
彝语北部方言中各次方言和土语的发展演变进度不同,为研究彝语北部方言语音的发展演变趋势提供了很好的对比分析材料。复辅音声母和复元音韵母仅存于所地次方言中,且正逐渐在消失;还保留有舒唇元音的次方言已经缩小到只有义诺次方言,仍然处在消失过程中;鼻冠浊音在田坝土语和圣乍次方言的越西语音中已经弱化和消失。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变迁、普通话的推广,合肥话发生了不少变化。通过对合肥方音中特有声母为语音变项的调查分析表明:其方音色彩较浓的浊擦音正朝着普通话的方向快速演变。受所处方言区与周围的方言区双重影响的[l]声母变化的进程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13.
马公话里入声消失,不应再归入江淮官话。马公话和泗县话两阶核心词的关系词比例相近,通过阶曲线判定法得出它们是同源关系,马公话可能归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考察376个中古入声字在马公话里的读音情况,发现"清入和次浊入归阴平、全浊入归阳平"的规律,马公话应该归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马公话性质演变的原因有内部方言接触和外部方言整体推移,它的演变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中古声母中的全浊音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全部变读为相应的清音声母。其规律是,原全浊塞音与塞擦音平声字归同部位的次清音、仄声字归同部位的全清音、擦音多清化为同类清音。这一规律在浊音发生清化的方言中大都适用,但在湘方言三堂街话中,中古全浊声母多读为零声母。这与浊音清化的规律不符,也与湘方言其他地方读音相异。这是声母受主元音或介音的影响,或同化或异化的结果。这一特殊音读现象有助于我们重新探讨中古喻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勉语早期汉语借词浊声母的数量及其所牵涉的众多古声类颇具特色,它们主要借自汉语塞音与流音*r-或*l-结合的复辅音。借自古汉语清声母的词经历了向鼻冠塞音加清塞音复辅音的转变,鼻冠音使其后清塞音浊化之后消失;借自古汉语浊声母的词则经历了向鼻冠塞音加浊塞音复辅音的转变,鼻冠音的脱落使它们成了纯全浊声母词。  相似文献   

16.
商洛客家方言古入声今读的情况是塞音韵尾已全部丢失,入声韵尾脱落后,古入声韵或以主要元音相近为原则,归入相应的阴声韵,或独立成韵,相对比较复杂。入声调的今读情况各地也存在差异,罗湾保留阴入、阳入,安乐只有阴入,其他地方没有入声调,清入字或归上声或归阳入,全浊字都归去声,次浊入字部分随清入字走,部分随全浊入字走。  相似文献   

17.
塞音是所有的语言都共有的辅音,然而,在不同的语言中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清浊(voicing)、是否送气(aspiration)和用力程度(force)上。由于朝鲜语和英语的塞音VOT值存在差异,因此,朝鲜族学生在生成英语塞音时,其VOT值接近于母语塞音的VOT值,出现了母语的发音模式迂移到中介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声调语言音节结构成分是互动互制的,声韵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声母的清浊特性在声调变化中起决定作用;在此基础上,送气不送气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调类的分化和调值的变化;声母是否带前置辅音和冠音以及前置音的性质均会影响声调调类的分化和调值变化,但归根到底取决于整个声母的清浊特性.语音结构的变化是声韵调相互制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