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界定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创造出新的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的经营主体。界定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是开放企业产权市场的前提,役有明确而独立的产权关系,没有自主经营国有资产的经营主体,企业产权市场不可能形成。但是,我国国有企业产权边界模糊。长期以来,是一种“四合一”的模式,即地缘、企业资产的产权关系、企业的隶属关系、行政权力“四位一体”。正视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清这一现实,应把国有企业分级管理作为界定产权的起点,然后  相似文献   

2.
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合同)的有机结合.其实,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也存在着契约关系.只不过是暗含着的,不为人们所注意而已.京剧《海港》中有句台词;“生老病死有依靠,共产党恩比天高.”它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契约关系是:职工为企业和国家工作,国家和企业向职工提供诸种保障.所以,前些年“破三铁”的口号虽然叫得很响却归于失败,其原因在于这些表面上激烈的改革举措意味着对职工的“违约”.可见,当改不动的时候硬改是行不通的,需要另辟蹊径.通过产权改革可以使原来隐含着的契约关系公开化.什么是产权?产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等等.当构成产权的一组权利未被分解,全部集中于一个主体时的产权状态,就相当于我们常说的所有权.可见,所有权是一种特定形态的产权.产权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知道,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出资者虚置,所以没有具体的、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出资主体来有效维护、承担和行使所有权.国有企业产权模糊,出资人与债权人混淆,资本与负债的随意性很大,难以界定企业资本,有许多机构和部门都在以所有者身份插手企业资本,又有许多机构和部门都在以所有者身份插手企业权益处置,而当企业亏损乃至破产时,却搞不清楚由谁来承担什么样的具体责任  相似文献   

3.
略论劳动产权罗列,孙梅生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仅仅界定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的产权边界是不完全的。我们认为,只有同时将国有企业中劳动者产权也给予明确界定,才能构成完整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产权结构。但是这里所说的“劳动者产权”或...  相似文献   

4.
论国有企业产权的两度明晰本刊评论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明晰”为前提条件,这在我们看来是没有疑问的。否则,企业就不能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就无法同市场机制接轨,就谈不上是现代企业。目前,学术界对“产权明晰”问题争议颇多。一种意见说:国有企业,顾名思义...  相似文献   

5.
“产权”是一个内涵非常不确定的概念。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运用“产权”概念会加大制度变迁成本。我国政府文件和经济学理论对“产权”概念的误置源于对科斯定理的误解。迄今,西方经济学乃至制度学派对“产权”概念并没有给出被公认的内涵,即它可以给出多种解释。由于“产权”概念内涵的不确定性,将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各个主体间(如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权利界定带来不确定性。因此,应该用具体的“权利”概念替代内涵不确定的“产权”概念。  相似文献   

6.
美国国有企业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国家对国有企业管理首先是国会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其二是政府对国有企业各种形式的管理。美国对国有企业产权通过设置董事会这一组织来实施微观管理。给我们的启示是国家对国有企业应进行宏观管理,我国“人大”对国有企业可实施监管,政府对国有企业应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在微观管理方面也可设董事会来实施。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自负盈亏”与产权改革的思考鲜思林企业“自负盈亏”是一种主体负责的经营方式,企业的主体由行为主体经营者和产权主体所有者组成,所有者负盈亏责任,经营者负经营责任。目前,国有企业活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经营行为主体不到位,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没有建...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利益的社会本质及利益主体的内涵,分析了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命题的消极意义:一、模糊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产权边界;二、使企业失去了成为“独立法人”的资格;三、容易使国有企业成为个人利益膨胀的转换器.因而这个命题是改革策划的意识障碍  相似文献   

9.
《江苏社会科学》2005,(3):237-238
由江苏省委党校周明生教授牵头组织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面对产权多元化的政府有效调控研究”(项目号:01BJL016)2004年12月结项,项目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项目最终成果是专著《面对产权多元化的政府有效调控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遭遇了如何对经济生活实施有效调控这一突出问题。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对政府经济调控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我国来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无论是在社会范围内还是在企业内部,都呈现出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强劲发展趋势。过去一直面对单一公有产权的政府,现在开…  相似文献   

10.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根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要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在“九五”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该说,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然而,在探讨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时,却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产权论;一种是管理论。由此,产权问题成为争论的热点之一。为了搞好关于产权问题的研讨,我们拟定了三个题目,每次(期)研讨一个问题。这三个题是:①关于产权基本理论;②我国产权、尤其是国有企业产权问题所在;③解决我国产权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欢迎广大学者和研究人员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1.
企业,作为一种将各种投入要素转化为产出的组织,是由资本所有者(提供者)作为其产权主体(所有者),而不是由其他要素所有者(提供者)作为其产权主体(所有者)的。这一现象,在当今经济社会,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已是司空见惯,并为人们所接受。国有企业,我们称它为“国有”,也是因为它的最初资本提供者是国家而不是任何其他组织和个人。但为什么企业要由资本所有者来充当它的产权主体?为什么不由其他要素所有者,如劳动力所有者作为其产权主体?这个问题在经济学界长期被忽视,只是近年来才有人试图作出解释。笔者拟探讨一下市场经济中企业产权主体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再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切入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突破口、切入点在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这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难点和重点。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 ,不再搞“授权经营” ,也不再由政府任命企业领导人  相似文献   

13.
一《学术月刊》1981年第5期刊载的赖金良同志的“是不可知论,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文开宗明义提出了一个在作者看来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 “人能不能彻底认识世界?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是不是不可知论?这个问题, 好象已经没有讨论的余地了。因为多年来,在哲学家的讲台上和书本里,都是这样讲或这样写的:‘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否认人们能够认识世界,或者至少是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我却认为,这个‘定论’未必正确。把‘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和‘不可知论’混为一谈, 这是背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里被作为”背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典型言论加以引证的一段话,赖同志特别注明引自李达的《辩证唯物论大纲》(陶按:赖同志把书名写错  相似文献   

14.
1987年底,我们曾撰写了一篇题为《产权市场论》的文章,对开放产权市场的深层原因和产权市场的运行模式进行了探讨。按照我们“引发两场革命”(即“产权革命”和“经营权革命”)的整体设想,本文拟作为《产权市场论》的“姊妹篇”,着重讨论建立企业经营权市场的的问题。一我们在《产权市场论》中指出,要把经济体制改革引向深入,措施之一就是要开放国有小企业的产权市场,通过拍卖或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证了股份制将导致所有权监督不足,培育充分竞争的市场体系是目前市场经济国家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在市场约束缺乏的条件下,一味推进股份制改造,将会使国有企业从一种低效率走向另一种低效率;由于“马太效应”的存在,旨在通过其他产权主体的加入来提高国企效率的思路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如果国有股处于控股地位,国家将负担这种低效率企业的全部监督成本,其他产权主体搭国家的便车。鉴于此,国企改革应该是产权、环境和管理改革的三位一体,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16.
在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前,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产权改革就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之一;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后,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最近中宣部和经贸办提出开展“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大讨论(见《光明日报》1993年2月20日报道),我省经济学界亦拟就此重要问题进行研讨,这是十分切合时宜的。在此我谨就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取向谈点粗浅意见。 1.人们已经确认,所有制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范畴,它反映生产要素的归属,表明经济主体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支配、使用、处置的关系。产权则是一个反映经济主体对生产要素的权利关系的法律概念,它比所有制概念更现实、更具实际意义,它同样反映经济主体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支配、使用关系,但这种产权是受法律保护、经法律硬化了的占有、使用、支配关系,不仅反映人对物的关系,而且反映人对他人的关系。包括经济主体对生产要素的出售、租赁、交换、赠与、抵押、处置等,是一个“权利束”。 2.从宏观来看,市场经济要求产权主体多元化即要有多种经济成分的经济主体。因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总是要有真正独立的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商品生产者,和纷繁复杂的社会分工;但市场经济并不等同于私有制,多元化不等于私有化。市场经济固然  相似文献   

17.
关于“所有制”的争论,理论界左翼划不清“公有制”和“国有制”的界限,把国有制当成是公有制的最高形式;理论界右翼认为私有制效率最高,主张全盘推行私有化.左右翼的思潮都很危险,都会引起中国大乱.我们急需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宏观调控机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理论创新.第一,从法律层面给“国有企业”定义.国有企业应严格定义为中央直属企业,政府主体应绝对控股在50%以上.第二,确定国企应存在的领域.首先是自然垄断,市场失灵的领域;其次是参加国际竞争的战略产业,如航空航天等.第三,尽快通过《国有资产法》,清查国有资产流失.对于利用非法手段侵吞国有资产的,坚决予以处罚,要求他们彻底退赔,追溯期可以定在1995年.第四,全面进行理论创新,真正解决国家基本经济制度问题.理论建设的要点是:把意识形态概念与法律概念区分开来.第五,公有制的最高形式是社会所有制,应该把国有制向社会所有转化.如果把社会所有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那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不再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这就可以在理论上起越左右翼,在实践上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有制的新路来.第六,国家以非股权控制逐步取代股权控制,发展“国家战略产业”.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在产权运作上的市场劣势主要表现在:“初始委托人不到位”、“内部人控制”、“高昂的代理费用”等。回顾改革开放20来年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不断调整和运作,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要解决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改革的终级目标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此政府要从大多数国有企业中退出,不再直接经营企业。  相似文献   

19.
产权关系与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改革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资产运营效益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多头产权主体管理;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解决产权虚置;国有资产产权主体单一化的前提是理顺政企关系,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关键是明确投资主体,规范产权关系,以产权为纽带来经营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20.
略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钢 《兰州学刊》1998,(4):14-16
我国当前在国有企业中推行的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首先是在原有产权为主的基础上,使产权主体多元化.鼓励个人持股、法人持股,解决国家单一产权主体状况下,国家的监督能力相对有限与国有企业能量庞大之间的矛盾,使个人或法人组织的收入与资本收益之间建立起一种直接的、明确的联系,形成广大投资者共同关心公司资产经营的激励机制.其次,用一套科学、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即通过设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结构,形成所有者、法人代表、经营者和职工集体之间的制衡和约束机制,得以保证国有资产不受侵犯,得以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