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改革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国有资产管理资本化,是构建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基础;由"分级管理"向"分级所有"的过渡,是市场经济的选择,是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实现"权、责、利相统一","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最佳的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行的国有资产分级管理模式存在着各级管理机构定位不清,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职责不明,国企和非国企地位不明确等诸多问题,不符合WTO规则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国有资产管理应以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为目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必须实现由国有资产管理向国有资本运营转变,实现向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管资本”目标转变,使国有资本在扩张中能够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确立国有资产专职管理部门主抓国有经济改革的地位及其发挥应有作用,在政府推进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化经营的体制转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国有资产具有整体性,相应地要求进行整体的管理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客观规定不仅对政府的职能有了新的不同于传统体制的内容要求,而且必须相对集中地落实在专职管理部门的工作中。中央政府设立的国有资产专职管理部门全权代表政府处置国有资产,而地方政府设立的国有资产专职管理部门只能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存在,即在国有资产的专职管理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只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地方不能超越代理权运作,只能按中央的授权管理本地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的专职管理需直接实现,不必建立中介机构  相似文献   

4.
企业国有资产信托及其法律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惠江  严城 《求是学刊》2006,33(2):89-95
采用信托经营方式能够化解当前企业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企业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经营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国有资产信托有着其自身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然而,国有资产信托的法律制度很不成熟,由此对其制度构建进行深入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现存的国有资产分级管理模式存在着各级管理机构定位不清,国资管理机构职责不清,国企和非国企地位不明确等诸多问题,不符合WTO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当遵循促进分工发展、推动资本流动、实施国有经济的资本控制的原则,以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为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必须实现由国有资产管理向国有资本运营转变,实现向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管资本”目标转变,使得国有资本在扩张中获得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6.
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管理混乱、固定资产大量闲置、国有资金缺乏约束机制、折旧提取不足等原因 ,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建议 :普遍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加大国有资产流失案件的查处力度 ,政府各部门协调运作 ,积极配合 ,依法对企业实施管理监督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各项基础监督工作 ,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 ,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 ,从而进一步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取得明显成效,但问题也很突出,如对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认识不统一、资产评估不科学、竞争性和公益型国有资产没有分开、授权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考核体系不完善等。对此,应当从市国资委和授权企业的定位和权利界区、市场化资产评估、授权企业法人治理、授权合同和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经营者激励等方面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8.
刘晓梅 《社科纵横》2003,18(5):26-27
本文从加快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出发 ,进一步探讨了深化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财政分权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所体现的"公地悲剧"特点较其他形式国有资产更加严重,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和流失规模,主要表现为制度偏漏、软预算约束、利益人侵占以及监管的瘙痒效应等.在现有的"二元"财政框架下,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需要确立合理的财政治理模式,以体制创新强化和规范财政管理方式和管理策略.其中,特别要强调分权框架下多极政府之间在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减少和抑制流失的激励条件和效率结果.  相似文献   

10.
国有资产信托经营初探昌忠泽国有企业的低市场绩效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①,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有资产经营体系的低效率。而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模式,本文提出的方案是国有资产信托经营模式,并且以下讨论都是以假定信托机构属不受外界干预的独立法人机构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新的视角对制约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文章认为 ,国家所有制不等于全民所有制 ,我们需要精心设计搞好的是国家所有制 ,而不是全民所有制 ;国有经济职能必须重新定位 ,这是搞好战略重组的前提 ,如何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必须界定清楚 ,不能误解资产流失 ;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内部改革 ,而不是侧重解决所谓“外部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秀芝 《学术交流》2001,(4):100-102
面临入世,国有外贸企业要在市场中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的现实矛盾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在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合理进行资产重组、改善经营结构、创新经营战略和重视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彻底改革.  相似文献   

13.
关于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决定了它可以充当国有资产的初始委托人 ,具有执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 ,因此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设置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从而在国体层次上解决“政企分开”。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采用非多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 ,以保证国有资产增值最大化。应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机制 ,培育和塑造国有资产“人格化”管理者 ,使其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下 ,监督国有资产运行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国有经济的退出路径有两条体制内的主动退出和体制外的被动退出.在转轨时期,国有经济体制内的主动退出面临着重重的壁垒,相对于体制内的主动退出而言,体制外的被动退出是一条最优的路径.体制外被动退出是由国有经济目标函数变化内生决定的,是渐进式改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一项艰巨任务。“生产资料人格化”的理论 ,既不姓“资” ,也不姓“社” ,它是“中性”理论。公有制也可以实现生产资料“人格化” ,这为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 ,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解决这个难点 ,可通过“正结合”与“反结合”的方法。“正结合”就是直接拥有产权或使用权 ,通过经营使用 ,直接获得效益和报酬。“反结合”则是通过行使监督权、建议权间接创造效益 ,获得报酬。有了这种方法 ,企业承包制有望“起死回生”。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也应向“人格化”推进。国企经营管理部门和监事会人员签订监督合同 ,二者形成制约关系。国有股份制企业的机制会最终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信用价差由企业的资产价值波动率,企业资产规模大小,企业财务杠杆大小,债券剩余年限等几个因素决定。信用价差与企业资产价值波动率正相关,与企业资产规模负相关,与企业财务杠杆正相关,与债券剩余年限正相关。在这四个因素中,投资者对资产价值波动率,债券剩余年限的关注度较高,而时企业资产规模大小,企业财务杠杆大小的关注度较低。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根据《决定》精神 ,探索国企具体的改革之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论述了国企微观治理结构改革与优化的必要性及其与产权制度改革、管理体制革新、运行机制转变及宏观环境改善之间的内在关系 ,并提出了一些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