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复杂性囊性脊柱裂的意义.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手术的方法对32例脊髓脊膜膨出合并有或没有脑积水、脂肪瘤、足内翻的患儿,行手术切除囊肿、分离膨出的脊髓和神经、切断终丝;切除椎管内外脂肪瘤;一起或分期行脑室腹腔分流;严重足内翻手术矫治.结果:32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19例大小便功能基本改善3例好转10例无明显好转;4例下肢、臀部及会阴部溃疡完全愈合;12例肌力得到不同程度改善,16例术后肌力无变化;一例发生脑脊液漏二次缝合后痊愈;9例脑积水患儿有7例6个月后头围明显缩小,一例8个月后发生分流管不全梗阻二次分流后头痛症状消失;3例严重足内翻患儿手术后可借助拐杖行走;结论:重度囊性脊柱裂患儿病情复杂、严重,应及早由掌握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医师手术治疗,有利于术后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加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大面积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4例大面积脑出血病人采取了手术治疗.结果:24例手术病人术后死亡6例,其中4例家属放弃抢救,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肺感染合并肾衰竭.其余预后良好.结论:对于大面积脑出血的病人,大骨瓣减压加血肿微创清除术及术后综合治疗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显微镜下模拟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操作,研究CPA的解剖结构及其内结构间的关系,观察CPA区血管走行及测量手术相关数据,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10%甲醛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6例(32侧).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对小脑桥脑角涉及的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小脑后下动脉的起源和走行方向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1)CPA包括三个脑池:桥脑前池、小脑桥脑池,小脑延髓池.(2)血管结构:小脑前下动脉绝大多数发自基底动脉,共30例(93.75%).内听动脉多起始于小脑前下动脉(共23例占72.5%).小脑后下动脉(PICA)多数由椎动脉上端发出共25例(78.75%),行于Ⅸ、Ⅹ、Ⅺ神经根上方或中间.结论:小脑桥脑角区血管差异较大,上述的解剖结果为外科手术提供了显微解剖学基础,对于术中面神经,位听神经定位,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面神经,位听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存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目的总结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01-2009-05 43例经手术治疗的小脑幕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入路.结果:43例中全切37例(86.0%),次全切6例(14.0%).在未全切除的6例中,4例肿瘤已侵蚀颅内静脉窦,1例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死亡1例.结论:根据小脑幕脑膜瘤部位以及与周围神经血管关系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如全切肿瘤可能带来重要的神经功能损害,应考虑残留部分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种术式对广泛额颞叶脑挫裂伤合并脑疝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同一时期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例分别实施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或一侧去大骨瓣减压并内减压术.结果:两组的预后及日常生活能力差异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意义.结论:对于广泛挫伤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病例术中恶性脑膨出时,施行双侧减压与单侧减压并内减压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中的脑池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脑池的解剖方法,研究脑池解剖对保证手术成功及改善预后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65例70个脑动脉瘤.手术采用翼点入路,进行彻底的脑池解剖,应用常规技术处理动脉瘤后,反复脑池冲洗,置换血性脑脊液.结果:出院优良者50例,轻残7例,重残5例,死亡3例.Hunt-Hess分级0~Ⅲ级者无死亡;通过脑池解剖发现5例影象学检查漏诊的多发动脉瘤.结论:充分的脑池解剖能够减轻对脑的牵拉,发现术前漏诊的动脉瘤.脑池冲洗,置换血性脑脊液后,恢复脑的生理环境,可预防或减少术后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听神经瘤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面神经的保护.方法:68例听神经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开枕骨骨瓣直径约4.5cm,显露横窦和乙状窦,放出枕大池脑脊液再行手术切除,术后进行随访.结果:肿瘤全切43例,次全切23例,1例因大出血未能切除;术后面神经保留61例,术后脑脊液漏2例,术后昏迷1例、死亡1例.结论:显微外科治疗听神经瘤是减少术后并发症、面神经得以保护的关键,熟练的手术技巧及扎实的显微解剖知识是手术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选择手术切除及伽玛刀治疗脑海绵状血管瘤效果.探讨伽玛刀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1996~2005年手术10例,伽玛刀治疗26例,随访4个月~9年.对癫痫、出血、病灶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控制、变化、改善观察和评估.结果:手术10例,8例恢复正常.2例遗留轻度限局神经功能障碍,可做轻工作.CT、MRI复查:9例病灶消失,1例疑有病灶部分残留行伽玛刀治疗,无再出血及癫痫发作病例.伽玛刀治疗26例,随访21例.随访时间4个月~28个月.局部神经功能障碍观察:治疗前4例有锥体束征,治疗后3例恢复,1例无变化.癫痫发作观察:治疗前发作者19例,16例治疗后半年无发作而停药始无发作.3例治疗后偶有发作,服药半年停药,再未发作.CT及MRI复查:治疗后2个月~28个月,复查1~3次.病灶消失1例,4例无变化.缩小16例.其中2例灶周水肿、1例水肿伴灶内出血症状加重,经治疗逐好转.结论: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切除是首选根治方法.对病灶位于难以手术部位,多发灶难以一次切除,病人难以承受手术或不接受手术症状显著者,伽玛刀是一种安全可选择的治疗方法.对降低出血率、癫痫及病灶控制、改善症状是有效的.对病灶缩小或消失、降低出血率的机制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近年来我科对脊髓髓内肿瘤显微外科治疗的经验、探讨手术技巧并评估其效果.方法:对我科2002-2009年经手术治疗的21例脊髓髓内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肿瘤的病理类型、部位、临床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手术切除程度、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室管膜瘤42.9%,星形细胞瘤33.3%,血管母细胞瘤14.2%,脂肪瘤4.8%,神经鞘瘤4.8%;总全切率为71.4%.次全切除率为23.8%,部分切除为4.8%,室管膜瘤、血管母细胞瘤、神经鞘瘤全切率均达100%,无手术死亡患者.结论:根据髓内肿瘤的MRI甚至DSA的表现,对其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通过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可以明显减轻惠者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特别是时室管膜瘤及血管母细胞瘤大都可做到全切.对脊髓髓内肿瘤宜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额面部开放性颅脑损伤致前颅窝底部分缺损、脑组织突入鼻腔行一期修补的方法与经验.方法:对一例前额面部开放性颅脑损伤致前颅窝底部分缺损,脑组织突入鼻腔行一期清创修补术.结果:随访3个月,患者痊愈.结论:采用前颅窝底手术入路的冠状切口,腱膜下游离皮瓣,便于修补方式的设计和修补材料的切取.用自体骨膜和带蒂骨膜瓣减少了感染的机会,增加了粘连愈合的可能性,使缺损的硬膜边缘和颅底结构易于显露,便于修补方式的设计和严密修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比邻关系与显微手术技术和预后.方法:对10例鞍区脑膜瘤采取一侧额下经纵裂入路,肿瘤包膜囊内手术切除,6例鞍区脑膜瘤采取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完整切除肿瘤.?# 结果:肿瘤全切16例,术后高颅压症状完全消失,术后12例视力障碍者明显改善,4例视力障碍者无明显变化;术后多尿或尿崩者3例;4例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术后恢复正常;术后3例临床出现脑血管痉挛剧烈头痛;1例术后出现精神症状.结论:向鞍上、向前方生长以及鞍内甚至向蝶窦生长的鞍区脑膜瘤,采取一侧额下经纵裂入路.向鞍上、向侧方和后方生长、蝶骨嵴内侧、鞍膈脑膜瘤向侧裂、颞颅底生长,采取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肿瘤包膜囊内切除,优于肿瘤完整切除对脑神经功能的保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正确处理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紧迫征象.方法:术中发现急性脑膨出,清除血肿,大骨瓣充分减压,及早手术,术后立即复查头部CT.结果:16例中死亡7例(43.75%),良好2例(12.5%),中残5例(31.25%),重残1例(6.25%),植物生存1例(6.25%).结论: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时,手术者的处理措施非常重要,直接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发性小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44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24例,11例同时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其中恢复良好16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6例;采用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血管畸形或肿瘤切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5例,4例同时行侧脑室外引流,其中恢复良好2例.重残2例,死亡2例;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10例,6例同时行侧脑室外引流,其中恢复良好8例,重残1例,死亡1例;采用单纯脑室外引流治疗5例,均恢复良好.结论:对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要根据发病时间、病因、病情轻重、头颅CT表现,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及时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脊髓髓内肿瘤(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s,IMSCTs)是椎管内肿瘤的常见类型,有关其最佳治疗方法存在争议,随着神经外科技术及设备的进展,手术治疗IMSCTs越来越安全,大部分IMSCTs的病例手术全切除肿瘤成为可能,文章回顾性分析了我们治疗IMSCTs的经验,探讨IMSCTs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通过肿瘤的解剖部位、组织类型、症状和体征、肿瘤切除率及手术效果等方面,回顾性分析过去20年间我科收治的174例IMSCTs病例.结果:本组中室管膜瘤为最常见肿瘤(占48.9%),其次为星形细胞瘤(占35.6%).入院时表现为运动障碍142例,感觉迟钝134例,自发性疼痛100例,括约肌障碍88例.60.9%的肿瘤做到全切除,17.2%次全切除,13.8%部分切除.室管膜瘤92.9%达到全切除,5.95%次全切除,1.2%部分切除;低级别星形细胞瘤41.1%全切除,35.1%次全切除,23.2%部分切除;6例恶性星形细胞瘤中,1例做到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其余肿瘤中,63%达到全切除,14.8%次全切除,23.2%部分切除.术后6个月全部病例症状体征分别与术前相比,60.4%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改善,36.2%神经功能无改变,3.4%神经功能恶化.长期随访中,70.2%病情得到改善,19.5%无进展,4%恶化,6.9%肿瘤复发,6.3%病例死亡.结论:大多数脊髓髓内肿瘤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积极手术的预后较过去有了很大改进,结果令人满意.恶性肿瘤及手术无法全切除的病例,放射治疗是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研究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方法.方法:将具备手术指征的颅内蛛网膜囊肿分为两组,治疗组行显微手术切除并同时行囊肿-腹腔分流术,对照组单纯行腹腔分流术.结果:治疗组38例,对照组17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和1年,治疗组的症状改善率和囊肿消失、缩小率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显微手术切除囊壁并行囊肿一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复发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合并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手术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手术组两组;对照组常规药物保守治疗,手术组在此基础上行去大骨瓣减压加颠肌附贴硬脑膜减张缝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按GCS标准评价.手术组32人,治疗有效率60%;对照组治28人,疗有效率41%,手术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手术是治疗颅脑损伤合并脑梗死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方法.方法:35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27例患者行放疗或联合放化疗.20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肿瘤全切除或近全切除27例,部分切除8例,加作去骨瓣减压术15例.术后症状改善19例,无变化或加重16例.随访20例,肿瘤全切除患者和部分切除患者的存活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多发肿瘤患者和单发肿瘤患者的存活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治疗效果较差,综合治疗可以延长寿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妊娠与肾盂积水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对1998-2010年间30例孕妇肾脏不适病人进行B超或彩超检查。结果:妊娠合并肾盂积水共15例,其中右肾积水12例,双侧肾积水者3例。经过适当处理孕妇均顺利分娩,产后病因解除,通过短期治疗,患者肾盂积水自然消失。结论:部分妊娠合并肾盂积水患者不需特殊处理,症状可自行改善;有些患者是必须人为干预的,其手术时机和适应症选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沟间入路显微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的手术方法、术中所见、预后.方法:对140例脑出血病人进行脑沟间入路显微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结果:术后功能恢复采用了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ADL).I级13例,II级44例,III级52例,IV级10例,V级3例,死亡18例.结论:该术式减少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计对阴式子宫切除术的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方法:从2001年到2008年8月对123例患良性子宫疾病需要进行阴式子宫切除的病人进行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使她们减轻术前紧张、焦虑情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结果:通过良好的护理,使123例病人均能如期痊愈出院.结论:阴式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围术期精心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