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关于<诗经>"二南"(<周南>、<召南>)产生的时代,历来存在分歧.<毛诗序>首先提出"二南"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郑玄<诗谱·周南、召南谱>即谓"二南"是文王受命时诗;近人陆侃如、冯沅君等又谓"二南"是东周以后的作品.事实上,"二南"本自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得名,其诗自当为西周盛世之作,这既有诗篇本身提供的依据,也有相关佐证可以证明.  相似文献   

2.
张巍 《学术研究》2004,(11):140-140
<论语·尧日>:"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其中"天禄永终"一语在后世典籍中频仍出现.现代通行的<论语>译注大多翻译成:"上天的大命已落在你身上了,你要诚实地掌握正确的原则.假如天下的百姓陷于困穷,上天给你的禄位就永远完结了."<论语译注>[1]可以作为代表.杨伯峻先生认为这一章前后不连贯,从宋朝苏轼以来便有许多人疑心有所脱落.因此,<论语通译>作:"[如果你执行有偏差]天下百姓陷于贫困,[那么]上天赐给你的禄位就会永远中止了."[2]钱穆先生也翻译作:"苟四海人民皆陷于困穷之境,则君禄亦永绝."[3]<汉语大词典>"永终"条引<论语>为书证,解释为"永远终止".[4]如此看来,把"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当作假设复句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了.  相似文献   

3.
<宋书·乐志>载有铎舞歌诗二篇,其中<圣人制礼乐篇>古来无解者.早年逯钦立、孙楷第曾破译过此篇.今从字形相同、字形相近、字音相近、字义相近几个方面来判别,可读出其未及破译的歌词;而据<宋书·乐志>,叉可复原出<圣人制礼乐篇>的乐诗和徒诗形态.汉有<圣人制礼乐篇>,曹魏当国,改易其词作<太和时>以当之,至晋立,则令傅玄改易<太和时>作<云门篇>以代之,因此<圣人制礼乐篇>与<云门篇>非如孙楷第所说是同一篇歌词.所谓铎舞,其最初可能为北方民间舞蹈,后为汉室所采,参以周<大武>改编而陈于殿庭,舞时振铎以为节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七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天下>,运用贯穿全篇的"道术,方术"之辨,贬斥儒家、墨家、法家等天下"方术",割裂、遮蔽老聃、关尹传承的古之"道术",使之"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终篇章对传承老聃、关尹并集其大成的庄子"道术"推尊至极.郭象通过妄断<天下>原文,谬注<天下>义理,又把<惠施>残篇移入<天下>混淆视听,谬解<天下>为庄子所撰,谬解庄子所撰<天下>尊儒尊孔至极.旧庄学盲从郭象,导致<天下>篇旨"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至今.  相似文献   

5.
<文选>立"江海赋"一类大致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汉书·艺文志>和<文心雕龙>的影响,二是汉魏六朝水赋创作的实际情况,三是萧统本人的山水爱好.此类所收木华<海赋>、郭璞<江赋>两篇作品,前者雄伟壮丽,奇拔不群;后者条理明畅,气势宏大,皆着意于壮丽宏大意象的选择描绘,表现出对穷变于声貎的极致之美的追求,从中亦可见萧统崇尚壮丽宏大之美的大赋观.但这两篇赋在汉魏六朝水赋中,并非成熟的山水文学作品,尚处于山水"喻诸心性德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诗经·周颂>部分诗篇所咪是周初各类仪式中的诰辞.<周颂>中诰辞的创作均有相应的仪式文化背景,只有从仪式和时事背景上,才能揭示这些诗篇创作的缘由及其本事、本义.  相似文献   

7.
对<论语·宪问>篇中"骈邑三百"的通常解释是:"骈邑这个地方的三百户".这一说法沿袭何晏<集解>、邢昺<正义>等旧注而来.学术史上曾有学者提出骈邑未有其定地的观点,但未引起当代学者的重视."骈邑三百"一语中,"骈"形容其连绵之貌,"三百"是先秦时期极言其多的"成语",这里用以指"邑"数量之多."骈邑三百"的正确解释是"骈连在一起的多个邑聚".  相似文献   

8.
<周易>包括两个部分,即<易经>和<易传>.<周易>是一部哲学书,又是一部卜筮书,是中国最早的学术专著.<周易>其神妙可以预知未来,其智慧可以隐藏过去.<周易>告诉人们要趋吉避凶:<周易·系辞>曰:"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陷,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1](P301)"正,终吉";"不正,终凶"[1](P266).  相似文献   

9.
唐圭璋先生<全宋词>所收<青玉案·和贺方回韵>"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一词,互见于苏轼、姚述尧、蒋璨三人名下.钱建状<(东坡词)误收之(青玉案)作者考>(<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一文,仅据"老子"一词,就推定此词非姚进道所作,过于武断.  相似文献   

10.
从上博简《诗论》第19号简看《诗·黍离》的"溺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晁福林 《中州学刊》2005,(1):143-146
上博简<诗论>第19号简系对某诗的评析之辞,虽然所评之诗的诗名适缺,但可据简文之意拟补.愚以为此篇应当就是<诗·王风>的<黍离>篇.此篇写东周时周大夫行役经宗周地区,过故国宗庙宫室,见其化为丘墟,变为黍离之地,感伤宗周颠覆,彷徨忧思而作此诗,此诗表现出对家国社稷的忧患意识,合于简文的"溺(愵)志"之说,但是诗中以"此何人哉",之句追究造成宗周倾覆的罪魁祸首,矛头指向周幽王.孔子对这种斥王之语,并不赞成,所以简文说此诗"既曰‘天’也,犹有悁言".从简文之意,我们可以体味到孔子王权观念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1.
关尹遗说考——兼论关尹学说与《太一生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天下>篇云:"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有学者认为,关尹学说即以"太一"为核心.随着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篇的出土,一些学者认为此即失传千余载的关尹学说.本文辑先秦文献中的关尹遗说,较之<太一生水>,认为在更有力的证据出现之前,将<太一生水>作为关尹学说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12.
<荀子·成相篇>与<荀子>其他篇章有三大不合之处:一、<成相篇>提及春申君之死(前238),但<荀子>其他各篇所记历史事件大致起于齐匡章伐燕(前314),而终于邯郸解围(前257),且对这近60年间的重大战役以及政治事件大多都有记录,对自邯郸解围至春申君死近20年间的历史则只字未提;二、荀子激烈抨击禅让说,而<成相篇>却积极称许禅让说;三、荀子激烈批判墨学,而<成相篇>却极其赞许兼爱说.这三大矛盾可证<成相篇>可能并非荀子所作.结合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成相"赋资料,可以推测<成相篇>应该是荀卿弟子所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四篇.<山木>围绕<人间世>之"间世"义理,准确、圆融、全面地演绎了"内七篇"全部义理,是首屈一指、不可或缺的庄学指南.郭象及其追随者因未能正确读解<人间世>篇名及其臭义,也未能理解<山木>精义,尤其是对第六章"意怠"寓言的谬解,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镜铭"的"穆陈"与"楚辞"的"乱日"紧密对应.又如唐代皮日休<九讽>中的"嗟吾魄之不返兮.千秋万岁湘中驰"、"倘灵修之魄有知兮,刷吾耻于下暝"、"又不知吾魂之处兮,永寂寞以悠悠"、"吾将荡其魄兮,骖风韧与轧车,,所表达的,<楚辞>的真相,亦即<离骚>篇的主人公与<九歌>里"美人"与"山鬼"的关系一样,不是"怀王"和"屈原".而是死者的"魂""魄"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诗经·国风>开创了比兴传统,其中"以男女喻君臣"的表现"弃妇情结"的抒写传统,堪称"风景这边独好",深受后世悲士与逐臣之青睐.屈原首沾其溉,他于<国风>传统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发扬光大,将"弃妇情结"之抒写传统更为自觉而广泛地运用于<离骚>等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士情怀,由此奠定了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抒写模式.<风><骚>"弃妇情结"抒写传统前后相续,同中有异.在表现手法、托寓寄情、意志情感、心理刻画、结构安排、形象塑造、情景结合、语言描写等方面,<风><骚>均呈现出由简而繁、由浅而深、由实而虚等明显不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趣味.这正是屈原继承并发扬<诗经>比兴传统,使其诗歌艺术思维产生巨大飞跃的可喜之处.由<风><骚>所形成的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表现传统,开启了后世悲士不遇文学主题之新径.  相似文献   

16.
<左传·定公六年>突兀提及了一个历史人物"吴大子终累".后,其人在<左传>中再无记载,亦无补记.后世诸多文献,如西汉时的<史记>、东汉时的<吴越春秋>、西晋时的<春秋经传集解>、唐代的<吴地记>、南宋的<吴郡志>、元代的<吴越春秋音注>、明代<东周列国志>、清代<曲园杂纂>等,都对这一历史人物与吴王阖庐(阖闾)、夫差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解析.在梳理与之有关的学术论述后,着重指出:吴地这一历史人物引发历代不绝如缕的评述、争论,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论述链条.其背后,展现的是吴地学术的涓滴成水.同时,它也清晰地构成现代苏州经济生活中某些产业(如旅游等)的丰厚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与郭店一号楚墓竹简<缁衣>摘引<书>的面貌基本相同,差别细微,说明<书>篇的基本内容在当时已经基本定型,再现了战国中期以前用战国文字书写<书>的局部面貌.从郭店一号楚墓竹简<成之闻之>篇对其所引<书>篇的只言词组进行阐释的现象来看,说明至晚在战国初期,<书>之章句阐释行为已经存在,始为汉儒<尚书>"章句之儒"一派的滥觞.  相似文献   

18.
<诸子>在<文心雕龙>五十篇中位列第十七篇,向来被当做二十篇文体论之一,只有范文澜先生提出<诸子>篇在<文心雕龙>整本书的结构系统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并把它与<宗经>并列,作为"文之枢纽"中的一员.本文从<诸子>篇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刘勰对诸子著作的态度入手来看待<诸子>篇在<文心雕龙>全书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9.
《庄子·内篇》寓言表现庄周哲学思想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寓言的大量使用是<庄子>的重要特色,亦为庄周表现其哲学思想的重要手段,通常被研究者认为是庄周本人之作的<庄子·内篇>寓言以描述式、对话式、描述与对话结合式等三种方式表现了庄周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孔子诗论>分别评论了<诗经> "风"、"雅"、"颂"中的一些诗歌.尤其是对<周颂>诸篇的评论,显示了孔子对周先王之德的重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敬德、天命等思想,这些思想源自西周而又与西周有所不同.由以德论诗出发,孔子所说的"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意",表明他对诗歌、音乐教化作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