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艳 《晋阳学刊》2009,(6):86-91
宋代女性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佛教教义,种种原因又促使大量女性最终皈依佛教。不过,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时期的宋代女性,她们的佛教信仰状况存在着差异。同时,作为家庭、社会的重要成员,宋代女性的佛教信仰行为又不可避免地对其家庭、对社会产生不同层面的影响。此外,与以往时期信佛女性相比,宋代信佛女性既与她们有相似之处,也具有这个时期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徐訏套用文学传统中"天使"、"女妖"的女性形象模式,赋予她们以理想化精神气韵,在她们的信念、道义、良知、人性、自然等多重精神内涵的矛盾与交织中,展开历史阶段性话语和人类终极性话语的对话与思辩,表现出人性皈依的人文主义思想诉求和追寻人类永恒之爱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3.
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生命史可划分为"从父时期"和"从夫时期".对于女性来说,步入婚姻就意味着要从"为人女"转变到"为人妻",进而再转变为"为人母",女性在这个社会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内心体验是极为深刻的,而这个过程有时甚至是颇为艰辛的.女性的这种社会角色转变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差异性较为明显.在女性实现这种角色入位的过程中,民俗的规约如影随形,当地文化理念、风俗习惯等因素潜移默化地规范、影响和制约着女性的这种角色转变,无所不在地贯穿于女性生命的整个历程,主导着她们的行为方式,最终实现角色入位.本文以福建西部的一个偏僻的传统小村落--培田为基点,以村里老年妇女为重点考察时象,围绕其步入婚姻、嫁入该村这一中心,从民俗的视野考察20世纪上半叶传统社会中培田村落的这些"外来"女性如何实现从"为人女"到"为人妻"的角色转换,逐渐融入当地村落生活,力图从中透视村落文化理念和风俗习惯等无形因素在女性实现角色入位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信仰是人之生存信仰,对其解读只能是一种生存论解读.信仰是人在精神世界中渴慕崇高而对现实自我的当下超越,从而为人的精神世界注入人之为人的意义领悟和价值关怀,使人挺立起主体的自足.信仰源于人自觉人生的缺憾,需要以某种意义弥补自我存在的残缺,信仰的本质就是信仰人生有意义,从而使人生值得一过.信仰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明了生死之惑;超越庸常生活;指引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5.
精神信仰研究的新视角:间接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世界 ,是形而上的但历来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一。人们除了维持正常生存活动的物质世界外 ,还有特有的精神世界 ,它是人类精神为逃避无限和永恒的压迫、摆脱自身在宇宙中的漂泊和孤寂而构筑的“精神家园”,藉以获得生命的确定和归宿。只要人的生命存在 ,不管他是否意识到 ,都离不开精神信仰以及对终极世界的依托和关怀。信仰激励着人们历经千难生存下去 ,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有了信仰 ,寻常的生活才富有意义。一、传统精神信仰研究的范型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现象的探究长期驻足于哲学、宗教和社会学领域。这表明…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信仰的危机与重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信仰及其文化内涵信仰虽然是一种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但信仰本身却并不是精神冥想的产物。信仰说到底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它具有着丰厚的社会文化内涵。第一,信仰蕴含并展示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信仰是隶属于人类的精神世界的。人类精神世界的产...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视域中,自然不仅是一个现象的事实世界,而且是一个终极价值意义的精神世界.由创生、道义与和谐三种元价值和精神,构成了中国式"三位一体"自然信仰精神体系.它们为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缔结了安身立命的自然信仰家园,对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价值来说,具有根基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2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出现了许多的困顿。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今天依然可以继续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充实人们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相统一的信仰,是与中国文化传统内在相联的信仰,是现实存在于当代人的生活体验中的信仰。面对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差距,需要正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强劲对手,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9.
妈祖信仰,作为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一种共同文化现象,体现了两岸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济、文化和政治的相互联系和交流.这种共同的信仰,与其它许多文化现象一样,都是以共同的中华文化为背景的,都深深地映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本文循着妈祖信仰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足迹,结合中国民间信仰的一般特点,探究妈祖如何由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巫成为"护海之神",又由"护海之神"成为"天妃"、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15,(3)
为了杜绝宗教犯罪,康德等人将道德假想为自给自足的概念,并以之对宗教进行规范。不过,道德只是一个或然性的、实践性的概念,剥去质料的"道德"并不存在。从信仰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研究道德与宗教问题。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信仰的是"非形象化"的神性的"天",而西方社会在经历对宗教的建构与解构过程之后,也皈依到了对"去形象化"的神性的"天"的信仰。对"天"的信仰其实是对社会共识与社会精神的信仰,因此其本质是社会性的;同时,由于信仰根本在于主观"认信",而且信仰可以给个体带来真实的精神圆满,因此,信仰也是个人的。对"天"的现代信仰可以帮助个体突破个体的生命牢笼,真正融入社会精神,从而形成个体与社会的双赢。在现代文化信仰之中,"神性"和"理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早期罗马妇女与传统的女性观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大庆 《天府新论》2006,(1):134-139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罗马妇女在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这与罗马历史早期妇女曾经发挥的作用以及由此竖立的传统女性观念密不可分。结合有关史料,对王政和共和时代的罗马妇女和传统的女性观进行了粗略的描述,不难看出,罗马女性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因为她们的贤能和优秀,在家勇挑重担,在外热心国事,更重要的是在传统中竖立起一种典范的女性形象。这也与她们所处的时代相关,自我保存的需求也是早期罗马妇女的道德水准当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海岛妇女民间信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宗教自由政策的落实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我国各地民间信仰的存在环境不断宽松,民间信仰活动也日趋活跃。浙江舟山地区民间信仰活动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妇女已成为民间信仰活动的主体,其信仰活动的影响力已渗透到妇女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女性作出决策、进行人际交往和提高自身话语权等方面,都发挥着作用。海岛妇女民间信仰在现阶段的存在和活跃,虽然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作为较低级的一种文化现象,其负面效应也是相当明显的。关注海岛妇女的信仰活动状况,既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妇女所面临的处境,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做好对民间信仰的引导管理工作,实现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协谐。  相似文献   

13.
当前 ,那种把宗教信仰视为落后的、封建的东西并企图将其尽快清除干净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信仰对于个体以及社会族群生活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传统的宗教消亡论被许多专家学者提出质疑或否定 ,有关信仰及习俗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甚至政府部门的重视。当然 ,民间信仰并不等同于宗教 ,宗教是一整套观念体系 ,是一种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丰富内涵的社会性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 ;而对于民间信仰 ,尤其是生活于广大农村的农民们来说 ,无论其族属和传统宗教是什么 ,他们的信仰生活在中国这个多民族杂居、多元一体的…  相似文献   

14.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精神现象,其本质是人对自我超越性的一种执著的探究。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信仰包括物质生活、社会交往生活和精神生活三个价值维度,与之相呼应,我国大众的信仰可划分为满足物质需求的实用信仰、追求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社会信仰和关照人精神世界的宗教信仰。其中实用信仰主要体现为人们对工具(手段)价值的追求,后两类信仰体现为对目的价值的追求。通过分析发现,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信仰大多偏重工具(手段)价值的实用性,而忽视信仰的理想性,忽视对终极关怀的寻求,我国民众的信仰尚且处于信仰价值的基础层面,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信仰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安鲁  马靓 《青海社会科学》2006,(2):90-92,86
中国水文化丰富多彩,这其中就包含了人们赋予水的信仰。本文通过对文献和民俗资料的调查,从水能增强生殖力、生命力以及人们经过沐浴以敬神这三个层面,进一步说明沐浴这一与水有关的活动对古人精神信仰的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学运动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女性解放运动,并且将此推向了一个历史高度.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将同情的目光投向女性身上.针对中国四百年来女性备受歧视深受压迫的现实状况,以及现实生活之中她们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人生遭遇,这些作家们把自己充满感性的笔触伸向了这一片美丽苍凉的领地,为她们流泪、呐喊,发内心不平之气,并且形成一股激荡奔腾的洪流,冲击着中国封建传统坚固的堡垒.正如当时李大钊所慷慨陈词的那样:"二十世纪是妇女们彻底解放的时代,是妇女寻觅伊们自己的时代,亦是男子发现妇女的意义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科学和信仰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两个基本维度,内在地具有统一性.科学是对已知世界的把握,探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信仰是对未知世界的把握,寻觅精神的栖息地,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科学和信仰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科学使信仰富于理性,信仰给科学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必须始终保持两种文化历史的现实的张力,拆除人为的藩篱,使科学和信仰在相互借鉴、彼此补充中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信仰     
刘志敏 《社会科学论坛》2011,(8):197-201,206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政治信仰,对超现实的精神客体的信仰是精神信仰。"文化大革命"摧毁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信仰,但没有建立起新的健康的精神信仰。中国现代社会精神信仰的缺失,人们的良知失去了根基而日渐枯萎,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9.
嘛呢经是流行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乡村妇女生活中的一种珍贵而又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念唱嘛呢经是当地大多数中老年妇女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课业,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生活情趣及道德取向、精神信仰等。嘛呢经与民和当地的各种民间宗教信仰、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从总体上反映了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特性,同时也是研究该地区民众(主要指妇女)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价值和女性文化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言于套用文学传统中“天使”、“女妖”的女性形象模式,赋予她们以理想化精神气韵,在她们的信念、道义、良知、人性、自然等多重精神内涵的矛盾与交织中,展开历史阶段性话语和人类终极性话语的对话与思辩,表现出人性皈依的人文主义思想诉求和追寻人类永恒之爱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