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勇耀 《晋阳学刊》2023,(6):136-142
《新编全金诗》收录金郝天挺诗歌7首,《全元诗》收录元郝天挺诗歌2首,其中《题麻姑坛》二书同收。事实上两人身份自明代即开始混淆,诗歌作品也多被误收,再加上明清选本篡改诗题等情况,增加了诗歌归属考辨的复杂性。由二人政治身份、活动范围及选本收录情况等可以考知,金郝天挺存诗仅有1首《送门生赴省闱》,元郝天挺存世诗歌为6首。明人张旭《梅岩小稿》收录署名郝天挺的诗歌4句,或为元郝天挺佚句。而《新编全金诗》所收元好问《过雁门关》之作者应为明人杨璿。  相似文献   

2.
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归明人是指投归北宋的辽国人,是宋辽共存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接纳,无时不受宋辽关系所影响,随着宋辽关系的变化,北宋不断调整对契丹归明人的政策,具体表现为:"澶渊之盟"前积极吸纳契丹归明人;"澶渊之盟"后有限地接纳契丹归明人;到北宋末期对契丹归明人加以重用。  相似文献   

3.
郭英德 《人文杂志》2007,(5):119-127
明人传状文不仅格外关注践行日常人伦的平民,塑造出一批平民化的道德人物形象,而且尤好为出身平民的"畸人"立传,包括符合传统价值观念的奇节独行之士和富于时代文化特征的放荡形骸之士。明人传状文传主身份的平民化,从一个方面昭示出明代文人勇于突破"区隔"界限的时代文化风向。在传主事迹的选取方面,明人传状文偏好选择传主的奇特之事、奇异之事与奇趣之事,加以重笔渲染。同前代传状文不同,明人传状文的选材求奇嗜异,表现出以奇显真的文化趋向。明人传状文大多兼用叙事、抒情、议论、写景等多种表现方式,作家在对各种表现方式进行多元选择和复杂组合时,往往自说自话,注入极其鲜明的主体意识,即着力以自我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出发点和参照系,来认知和评价传主的言行,彰显自身的主体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4.
随着知识的分化与书籍的增多,明人关于"鸟兽虫鱼"的认识逐渐从"鸟兽草木"之学中脱离出来,形成"鸟兽虫鱼"之学。梳理明人的"鸟兽虫鱼"专书,至少可以得到35种关于这一领域的论著。以这些专书为例分析明人对于"鸟兽虫鱼"的认识,可以发现他们在认识的各个阶段都受到撰者自身的士人身份与所处士人社会的影响。因此,讨论"鸟兽虫鱼"之学与士人社会的联系,可以挖掘自然知识的社会史价值,并能从中发现士人社会在促进"鸟兽虫鱼"之学发展的同时也在制约着这一领域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对于明人尹耕(畊)的生平及作品研究者很少.其生年有两三种说法,互异不一,其卒年为何,更是一团迷雾.其生平事迹,现有资料仅有一个概况.然而,他的诗文在数百年间却屡屡被重要典籍所引用、收录或提及.对于《两镇三关通志》作者究竟为何人的研究,几近空白.今考,在尹耕生年数种说法中,以生于1515年为是,而尹耕卒于1552年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有明一代,随着明朝与北元—蒙古诸部关系的演变,明代学者的蒙元史学著作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明代前期,明朝采取恩威并举的外交策略,与此相应,出现了贯彻和反映这一策略的《元史》。以《元史》修纂为中心,出现了诸多续补、改编、补正元朝史事的著作,推动了明人蒙元史学的发展。明代中期,以"土木堡"之变为节点,明人的蒙元史学编纂发生了由战记史学作品向边镇志书的转变。明代后期,随着女真势力的崛起,明人的记述重心又发生了由"九边"向"东事"的转移,对相关蒙古诸部的记载往往附着在对女真的记载之下。  相似文献   

7.
一、王延德生平王延德,东明人,又作大名人。生于公元938年(后晋高祖天福三年),卒于公元1006年(北宋真宗景德三年),享年六十八岁。他是北宋前期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与理财家。他撰写的《西州使程记》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的代表 ,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明人的关注。明人对《西游记》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 ,明人以为《西游记》是一部修心的寓言 ,既包括儒家的“存心养性之学” ,也包括道家的“修心炼性之功”和佛家的“明心见性之旨”。从艺术上看 ,明人从《西游记》的奇幻中认识到了通俗小说的虚构性艺术特征和消遣性审美功能 ,从《西游记》与《水浒传》的比较中认识到了人物个性化塑造是通俗小说成功与否的关键。明人对《西游记》的认识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洛阳伽蓝记>、 <魏书>、 <北齐书>、 <北史>和隋唐有关文献的考察,街之应为"杨"姓.从<广弘明集>衙之小传和晋唐记载人物籍贯的体例分析,衙之的籍贯应指西晋时期的幽州北平郡.街之的生平及仕历,从现存的史料大致知道他曾任过奉朝请、期城太守、抚军府司马和秘书监四个官职.<洛阳伽蓝记>的创作当始于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543),约至武定五年(547)的七、八月之间完成.完成此书大约用了五年的时间.记载人文地理的"<庙记>体"地志著作对<洛阳伽蓝记>创作的影响应引起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毛先舒是清初西泠十子的领袖,清初著名词学家。毛先舒对明代以来词体不尊的现象十分不满,提出尊体的主张。诗词之辨是词学史上一直关注的问题,也是明代词坛上的热门话题,毛先舒对此也颇感兴趣,从多方面论述了诗词之别,以彰显词体的特性。在词体风格上毛先舒反对明人对豪放一体持简单否定态度,也反对明人的尚俗;在词体艺术上,毛氏尤有心得,提出了"离合"说。  相似文献   

11.
晚唐诗人唐求,鲜为人知,湮于诗海。这对于唐代诗歌来说,实不免有遗珠之憾。一、生平籍地考证关于唐求,能研究的资料极少,他的诗遗失很多,《全唐诗》仅收录三十首。他的生卒年已无法翔实考出。至于他的籍贯,有三说。一说是长安人,居味江。(《舆地纪胜》),明人杨慎则说:“唐求,嘉州沫江人,所谓诗瓢唐山人也”(《升庵诗话·卷八》)。这两说都不确。今据乾隆《崇庆州志·隐逸三十二》)引宋人《茅亭客话·卷三》有味江山人一  相似文献   

12.
明人"佛郎机情结"是中国传统外交模式遭遇葡萄牙人强力挑战、西方商业殖民势力长期租住中国领土行将造成尾大之势以后,晚明朝野对佛郎机问题敏感、困惑、内心焦虑的一种反应。它因对葡外交之伤痛经验和传统华夷观念的双重作用而产生,突出表现在对佛郎机问题无法释怀、不断检讨对葡政策的成败得失以及借"佛郎机故事"警示对欧外交等方面。晚明"佛郎机情结"不仅左右着明代中欧关系的历史进程,而且影响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实质推进。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介绍了云南《文心雕龙》研究的先驱杨鸿烈先生的生平及其见解 ,高度评价了杨鸿烈在《文心雕龙》研究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孟子与告子有过数次辩论,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孟子道性善,以为人性先天地、普遍地是善的,但在论证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杞柳之辩、湍水之辩中,孟子说明了人性的自然性,但未能证明自然的何以必然是善的;在"生之谓性之辩"中,孟子分辨出"人性"之不同于"物性",但人之性何以必然是道德性,孟子也未能充分证明。孟子的性善说,道出了人性善之可能,但不能从理论上说明人性恶之不可能。而在"仁义内外之辩"中,孟子的困难在于无法排除一种"合乎道德"而非"出于道德"的义之可能。  相似文献   

15.
许多论者将陈寅恪自己所说的"生平为不古不今之学"理解为"中古之学".本文则认为"古今之学",应为延续晚清经学阵营中古文、今文之学.为证明此种观点,本文将此语置于1930年前后的学术界语境之中,具体地分析了陈寅恪与20世纪30年代前后学人、学风与学术观念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全清词·顺康卷》指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承玉 《学术研究》2004,(6):134-138
《全清词·顺康卷》的出版被誉为学术界与出版界的一大盛事 ,但巨璧之瑕 ,在所难免 ,主要表现在明人误作清人、一人前后两处著录、词人生卒年不确等事实讹误 ,及误收南明反清烈士、特别是大量著录明遗民之作等体例乖违诸方面。  相似文献   

17.
明代建昌“渔人”族属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所谓“渔人”实际是指明代环邛海而居的南诏移徙的建昌“白蛮”后裔中以捕鱼为生的人。他们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邛海沿岸“大小渔村”和“张摆村”等地,并以何、段、杨、李、张等大姓为代表。明人范守已将其单独作为一种民族载于《九夷考》是不足取的。“渔人”虽以何氏等大姓为代表,但凡不以捕鱼为业者,均应排斥在外。  相似文献   

18.
衡阳人称诸如叔舅姑婶、兄弟姊妹、崽女儿孙,只要排行最末,都可以称为"满"[man33],如:"满爷爷、满奶奶、满外婆、满叔叔、满婶婶、满姑姑、满崽、满女、满老弟、满妹子、满孙、满外孙女"等.  相似文献   

19.
明代传奇和杂剧作品中都出现了"集唐"现象,这与时代的文化取向和传播氛围密切相关.明人对唐代文化的向往与追慕,是"集唐"的文化渊源;大量别集、选集的刊刻,文人热衷创作集唐诗等,是"集唐"的现实基础.另外,明人的集唐诗反映出对中晚唐诗歌的偏重,与"诗必盛唐"的主流观点有明显区别,借助于此,正可全面把握明代唐诗传播与接受的真实状况.而唐诗以戏剧为传播途径,客观上也扩大了其传播范围与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20.
闫霞 《兰州学刊》2008,(12):180-183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宋诗虽然没有唐诗的耀眼光芒,也算是别有天地,但是在明代,宋诗是一个被严厉批判的对象。为什么会这样呢?文章拟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一、在明人看来,宋诗多劳心之直陈,少形容之妙;二、宋诗过于纠缠于理、道,思维方式上重思辨,违背诗的形象思维规律,创作少兴少象、少情少趣;三、宋人好用典故,好以文为诗,诗主意主理、少韵少味;四、与明人的政治、文化诉求及诗学理想有关。这些因素共同酿成了明人根深蒂固的反宋诗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