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变化问题显得更加尖锐而突出。因此,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广泛调查和收集武汉市生态环境、资源状况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并结合实地调研等对土地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土地生态敏感性分区、适宜性分区的指标体系,并对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出了相应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洪涝灾害之后的生态环境问题警钟急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加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及农业现代化。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才使1998年的洪水造成的损失比以往更大,并进一步暴露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和以农村为纽带的环境退化正破坏和延缓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洪灾之后中国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退化症结,提出了“提高环保认识,开展生态建设,控制环境污染”的综合整治对策,为中国制定生态环境规划提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城市化与人类生态环境关系上,传统的观点基本上是否定倾向的,认为城市化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笔者认为,就二者关系而言,城市化本身并不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城市化如何进行才是关键问题。不仅如此,城市化对人类生态环境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体现在资源集约效应、人口集散效应、环境教育效应以及污染集中治理效应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西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农业与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特色农业的发展。文章对西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农业生态环境的特点以及特色农业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实现西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西北生态环境有利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其发展趋向寒冷、干旱和荒漠化。西北历史上农牧转换是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的核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使西北丧失曾拥有的全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地位,造成经济社会的逐渐衰落。反思历史就要对古代西北农业开发及农耕文化进行辨证评价,探讨如何将农业由历史上人与自然对立的产物变为当代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却给人类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本文在分析河北省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并提出了适合河北省城市生态环境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宏伟目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运用综合评价法对1995-2012年广西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生态环境压力指数法对生态环境压力进行定量评价,并对广西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广西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总体上都呈现上升趋势,特别近几年上升较为明显,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广西应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重视环境综合整治,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民生环保,完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治理内蒙古生态环境就是建设中国北方的生态屏障 ,并从改进领导方式、努力实行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等方面提出加快生态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补偿机制进行分析,提出只有切实推动西部地区建立和实行科学的生态建设补偿机制,才可实现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目标,进而改善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新农村文化生态建设。新农村文化生态建设不是喜"新"弃"旧",而是在建设和弘扬农村传统文化生态的基础上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衔接与融合。农村传统文化生态建设既是农民文化心理的需要,也是保持整个社会文化生态总体平衡的需要。当前,农村传统文化生态出现了深重的危机:传统文化存续困难、建设堪忧、种类减少。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弘扬文化生态特色、优化文化生态环境、强化文化生态意识是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法治的创新和完善在生态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理应成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生态法治的创新与完善是生态建设的根本保障,是发达国家生态建设的基本措施,是我国在生态建设中承担的国际义务及面临的紧迫任务.依靠生态法治的创新和完善是我国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兰州大学原华荣同志撰写的“西北的环境与移民”论文中强调指出:西北潜在的巨大生存空间,决定了我国经济建设重点在不久将来的必然转移。中国的未来希望在西北,但西北生态环境的负担能力,又决定了大西北决不会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向的立足之地。他针对主张向西北移民的观点,提出向西北移民,必须慎之尤慎的论点: 1.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生活这些直接制约生产和生活场所范围的因素来衡量,西北乃是地广而患其狭,人少而患之多。以地广人稀为由主张移民西北是不切实际的。2.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3.
宁夏南部山区地处黄土高原与风沙干旱地带 ,生态环境恶劣 ,林草植被稀少 ,属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而且在未来的环境变迁中还存在着诸多促使环境恶化的潜在因素 ,这些因素将依其自身特点或惯性作用持续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西部大开发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给宁南山区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本文在分析了宁南山区生态恶化的成因后 ,从理论和实际的操作上 ,提出了该地区今后生态建设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西方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有很多值得中国加以借鉴的方面,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中国的城市化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的城市化理论与模式。本文的创新在于,在对西方城市化理论批判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西方城市化理论的三大局限。并通过比较研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城市化理论与实践误区的三个不成熟特点及中国本土化城市化理论建构的困境与建构入径。本文认为,创造本土化的城市化理论和实践模式,是引导中国新一轮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环京津贫困带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环京津贫困带生态建设制约因素作了分析,认为行政区划限制了区域生态环境合作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与自身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生态资源供需关系尚未引入市场化机制,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主体混乱等,使环京津贫困带生态建设尚未出现实质性进展.为此建议,环京津贫困带生态建设必须纳入京津冀发展框架下联手共建,把区域生态功能置于首位,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移民政策,建立环京津生态特区,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16.
唐琳 《理论界》2012,(1):170-172
生产力发展,推动了西方的城市化进程。但随着人自身主体力量在生产中能动作用发挥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对立的生态问题逐渐显现,并在农业文明城市化进程的初始阶段就已开始。尽管西方社会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但在旧生态体系下,始终解决不了日益严重的城市生态问题。结合马克思、恩格斯从宏观上向人类提出的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路径。树立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全局性的发展战略思维,实现向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转变,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综合利用是实行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 分析西部大开发与水资源的相互关系,探讨了西部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西部生态建设的方案,因 地制宜地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城市化的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四个方面与产业生态化的产业化水平、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生态抗逆能力、生态效率五个基本要素及政府、企业、居民等社会主体构成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的PSR框架.其政策含义是: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在城市产业发展方面,特别要注意集约发展、环保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报告从辩证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中,加强金融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以长株潭地区近年来在创建金融安全区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工作成果,从实践的角度佐证了金融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增长间的必然联系。分析了当前长株潭城市群金融生态建设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切实优化区域金融生态,以配合省委省政府“两型社会”建设发展战略,有效推动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增强环境意识促进经济发展吕梁山○张翼随着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的急剧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经济上的危机与生态环境的危机使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建设原来是一个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开始探索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