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尔寨石窟第31窟窟门南侧西壁有一铺毗沙门天王变相图,该铺壁画的内容包括毗沙门天王尊像、毗沙门天王征战、明王护法、奔马猷宝供养、上师说法等五部分.毗沙门天王是佛教护法四大天王中的北方护国天王,其造像最早可能出自汉唐时西域强国于阗.阿尔寨石窟壁画的毗沙门天王人物造型同唐、五代壁画人物造型基本一致,具有中原传统绘画的特点,但与唐、五代敦煌画像有所不同的是毗沙门天王手持标识物和天王周围人物布局起了很大变化.毗沙门天王变相图反映了在蒙古贵族东征西伐的背景下,祈求战神毗沙门天王的保佑,表达对战神的英雄崇拜和信仰;同时,由于战争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蒙古贵族对财宝的需求也越来越膨胀.对战神、财神的崇拜集于毗沙门天王一身,在天王尊像手持物中得到体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图像中蒙古族形象民俗学资料及第32窟提供的回鹘文"四天王赞"可以大致判断,第31窟毗沙门天王变相图中上师说法的场景,可能是八思巴字创制之前一次关于藏传佛教重大佛事活动的场面,具有鲜明的藏传佛教特征.征战图像中的骑士和上师说法的人物着装均为蒙古服装,与唐、五代毗沙门天王眷属所着汉族宽袖裙福不同,具有鲜明的蒙古族民族特征.这些特征表明,这是一幅蒙元时期创作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郎樱 《西域研究》2001,(4):70-75
本文对自先秦以来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关系进行概述,旨在说明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无论对于西域文化或是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郭院林 《兰州学刊》2009,(7):189-193
西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沟通与防御成为其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唐代西域诗歌不仅有践履此地而生的边塞之情,而且包括中原诗人对西域的想象。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战争主题之下,诗歌意象主要表现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萧瑟荒凉、苍凉悲壮的特点。而和平主题下的西域主要有欢快歌舞的异域风光。这些意象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即历史意义、西域民族文化交融以及民族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4.
石赵政权与西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西域研究》2002,(3):91-98
羯胡是一个以西域胡人为首的族群,它在中原建立政权以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视西域文化的政策,提倡并弘扬西域文化,这使得西域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能较快地在中原流播.本主要从宗教习俗、服饰工艺、农作物引种诸方面对石赵政权在弘扬西域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唐代艺术空前繁荣,在开放的社会氛围和特定历史条件下,西域乐舞广泛传播,盛行朝野,并汇入到中华民族艺术中.唐代诗书画乐舞竞相争艳,相映成辉,西域乐舞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留下浓书重笔,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赵喜惠 《船山学刊》2015,(2):95-101
西域乐舞大量传入唐朝,乐舞作品主要有《胡旋舞》、《胡腾舞》等,乐器有羯鼓、筚篥、鸡娄鼓等。此外,大量西域乐人也纷纷东来,他们也把西域乐舞艺术带入了中原。这些进入中原的西域乐舞对唐代乐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及对区域文化的宽容认可,经西域与中原之间频繁的人口迁移,带动了文化交融和对主流中原文化的认同,形成了唐朝“胡汉一体”的格局,成为唐朝西域治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文化在西域多元文化中占据引导地位;中原文化成为西域民众日常生活的价值趋向;婚姻文化中的胡汉通婚之风成为时尚。  相似文献   

8.
郑亮 《云梦学刊》2009,30(5):92-96
西域作为中原文化整体想象的结果,在东方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曾经长期承担的作为东方文化的互补和参照的功能。在大唐帝国时期,中原文化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域实际上已逐步融入了中原文化,西域以西替代了曾经的西域的角色,也就是说西域实现了由他者向自我的角色转变。通过理解作为与东方文化相对的西域文化,对于理解今天的新疆地区的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艺术长河中,中原地区戏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西域少数民族戏剧,尤其是胡文化中的乐舞戏剧,为其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文以时间为线索,以输入中原的西域胡文化中的乐舞戏剧为依据,梳理了汉代、南北朝、隋唐以及元各个时代西域胡文化之乐舞戏剧在中原的发展、呈现。通过此种阐述以期对异域文化中的戏剧因素有所认识,进一步了解我国中原戏剧发展的过程和脉络。  相似文献   

10.
张鹏 《西域研究》2012,(1):93-100,144
本文从毗沙门与鼠二者的关系出发,分析在古印度作为财神象征的鼠与财神毗沙门天的联系,进一步探讨在于阗作为本土崇拜之神的鼠对推动毗沙门天信仰的作用,以及在敦煌及中原毗沙门天与鼠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原与西域的关系源远流长,但真正发生密切关系始于张骞"凿空".从汉武帝两次命张骞出使西域到汉宣帝在西域设官置署进行治理,西汉王朝通过遣使、征伐和设置官署等方式,不断加强对西域诸国的统治,并对西域进行开发,从而促使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2.
西域歌舞戏对中原戏剧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郎樱 《西域研究》2003,(1):55-61
本文论述西域歌舞戏的发展轨迹及其传入中原后对唐代歌舞戏形成发展的影响 ,并指出它对中国戏剧发展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唐宋时期,佛教神灵毗沙门天王护城保民的特性鲜明地表现出来,在其流行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保护城池的重要神灵。随着它在民众中盛行程度的增强,其所具有的功能不断拓展,从掌控生死、消灾去病到驱除鬼魅、送子迎福无所不能。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佛教在唐宋时期的中国化、世俗化有一定的关联,同时,也与毗沙门天王的原始身份以及当时北方城市战乱频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汉代以降,中国中央政府一直把经营西域当作一项国策,中原文明远播西域各地,西域文明也辗转流入中原。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相互交汇,形成经纬不离的密切关系。当时西域各地许多人流寓中原,入居都城。北魏时的洛阳,西域人竟达万户之众。到了唐代,长安的西域人也可以万户计。在洛阳、长安熙来攘往的西域人流中,就有来自于闯的著名画家尉迟乙僧和他的父亲尉迟跋质那。他们把西域绘画中的晕染凹凸法的技巧传到中原,使中国画贯用的线描手法产生了突破性变革。同时,他们又如鱼得水,很快以自身独创的绘画风格融汇于中原文化的深泽巨川之中…  相似文献   

15.
唐代对西域的开拓和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唐代对西域的经营与安西大都护府的设立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均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大局面。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内地,西域和中亚各国的商人、使臣往来不绝,东西文化交流更为频繁。丝绸之路的畅通,主要是唐政府在西域广大地区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并行施有效管辖的结果。唐王朝建立时,西域地区主要是被西突厥民族势力所控制。西突厥是我国突厥族的一部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中原与西域的亲缘西域,从最初的发生就是一个宏大概念。它是在中原与草原即西汉与匈奴的长期战略对峙中出现的"第三方"。匈奴冒顿单于在公元前176年致信给汉文帝,告诉汉朝匈奴已经打败月氏,包括楼兰、乌孙二十六国,而这个功劳是右贤王取得的。右贤王所居之地,正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汉朝当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不得不屈服于匈奴的压力,对于匈奴人的炫耀,也只  相似文献   

17.
自居易祖籍是西域人,受家族传统影响,对西域音乐情有独钟.他一生写了许多有关西域音乐的诗歌,在诗中表现了对西域音乐的独到的感受,为人们留下了一千多年前美妙的西域音乐风貌.他将对西域音乐的理解与诗歌创作艺术相沟通,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飘然即逝的音符化为优美的诗歌语言.<琵琶行>中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精湛描摹,不仅体现他的高超的诗歌艺术,更体现了他对西域音乐的高超鉴赏力和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题目是指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召集一批学者给<后汉书>作注.章注<后汉书>的目的并非是影射武则天专权和外戚专权,而与唐初史学的发展、社会需要和他对<后汉书>的喜好、政治投资有关.章怀太子既是<后汉书>注的组织者,又是执注者之一.他采用了较为科学的方法,从注音、释义、校勘、补遗等方面对<后汉书>进行注释,从而提升了<后汉书>的学术价值.<后汉书>注体现了章怀太子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也反映他对唐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杨蕤  车昌洋 《西域研究》2024,(1):127-137
宋代的地缘关系影响到中原士人对西域地区的记录和书写,对宋人笔记中西域信息状况的考察是洞察宋代西域地区的重要视角。宋人笔记重点关注了西域地区的僧侣往来、佛教传播、物产异闻、于阗美玉、地理形胜等物象,既有对当朝史实的记载,也有对前朝旧事的回忆,对这些史料的梳理不仅扩大了宋代西域的史料视野,还弥补了正史未能详载的缺憾。在记录手法上,宋代士人继承了历代仕宦文人关于西域书写的基本传统,并在记述立意上体现出“蕃处中国”的文化追求与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据<回疆志>相关记载,指出了<西域地理图说>库车,沙雅尔户口数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