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湖北省语文学会第一届年会上,现代文学组对阿Q的典型问题作了讨论。讨论的主要问题如下。1.关于阿Q典型的个性和共性有人认为勤劳、质朴、反抗精神是阿Q典型的共性,精神胜利法是阿Q典型的个性。但是大多数同志认为,典型的普逼意义主要是共性,如把精神胜利法看作是阿Q典型的个性,就会抹杀这一典型的普遍意义。有同志说,精神胜利法是阿Q型典的共性,但并不是共性的全部。因为在阿Q的性格里,还包括流浪雇农的一些阶级特征。有些人认为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典型的共性,应该看作是阿Q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统一表现。2.对精神胜利法产生根源的看法有人认为精  相似文献   

2.
刘高兴是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的主人公,他和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生活在自己的精神胜利法下,这显示了百年中国农民生存境况的可衷可叹与艰难不易。然而,相形之下,刘高兴的精神胜利法在表象上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类似,实质却判然有别。不同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刘高兴的精神胜利法主要是一种正能量,是一种积极可贵的人格精神,不仅表现了历经百年中国农民精神的升腾,反而凸显现实社会的迟滞与不公。造成刘高兴和阿Q精神胜利法相异的原因,除了时代的不同,还有叙述立场和方法的差异.这显示了百年文学史上不同时代作家对待农民阶层的不同态度。这样,《高兴》和《阿Q正传》便以不同的姿态在百年时间搭成的桥的两头对映,在互文中传达着丰富的意味。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封建王权主义权威的衰落、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思想上的失落,新兴知识分子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从主流走向边缘,由此形成了一种权威主义的性格:施虐倾向与受虐倾向并存。这种性格在当时是必要的,又是合乎情理的。而当今知识分子受虐倾向过重,施虐倾向(批判精神)不足,不得不引起深思。  相似文献   

4.
"潜在写作文丛"的出版使"文革"地下诗歌尤其是以往研究较为薄弱甚至有空白之感的"上海诗人群"和"贵州诗人群"获得了整体性"亮相".这些文本现实表明:对诗人身分的内在自我认同,是"文革"地下诗歌的主要生成心理机制;对中外文学传统的自觉借鉴,使"地下诗歌"和以往文本呈现曼性的"互文"关系;"地下诗歌"包孕的现代质素彰曼出对"文革"时代语境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上一个世纪之交,梁启超等启蒙先驱提出了中国"国民性"问题,鲁迅接过他们的大旗,对"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独到的剖析,形成了他最具"思想史"价值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它主要集中在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上,具体为四个方面"奴才"式的"谄"与"专制者"式的"骄";"瞒和骗";冷漠、麻木的"看客"心态;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相似文献   

6.
"酷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发生于特定的个体或群体之间.在虐/被虐的二元对立结构中,呈现特定个体或群体的现实处境、生存状态、生命状态和精神状态.处于二元对立结构中的个体或群体往往以强/弱、施虐/受虐、杀/被杀等主动/被动浑然一体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说过,他作《阿Q正传》的目的就在于塑造一个“现代的国人的魂灵”,藉以暴露“国民的弱点”,摸索出中国“国民性”的“病根”,寻求疗救的方法。我们要探索《阿Q正传》的思想、艺术价值,就必须认真探讨一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中国“国民性”的“病根”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社会互构论"以现代性之全球化与本土社会转型为背景性视域,着力理解和阐释多元社会行动主体间的相互型塑、同构共生关系."社会互构论"认为,"社会互构"体现了现时代社会现象及过程中蕴涵的根本性和实质性的关系机制,"我们身处于社会互构的时代".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主题,"社会互构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对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给予了具体思考."社会互构论"主张,社会学理论具有内在的实践性和价值性,真正的社会学必是且只能是实践的社会学.当代中国社会实践领域发生的结构性巨变,为中国社会学理论提供了宽阔视野、重大题材和现实养料.这也决定了"社会互构论"是一个仍在继续发展和丰富的社会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阿Q正传》是鲁迅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塑造阿Q这一典型人物来揭示在中国传统社会条件下人类实现自我认同的心路历程。由于阿Q实现自我认同的根据即“优胜”总是处于一种被平均化的状态之中,这使得他一方面不得不选择“精神胜利法”来消解自我迷失所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则把自我“优胜”的确立寄托于参加“革命”之上,这必然会导致一种悲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张洪兴 《中州学刊》2008,(2):141-144
基于对道的体认,庄子一方面极力张扬道的精神,消解世俗社会的价值体系,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另一.方面高举生命的旗帜,张扬生命之本真,追求逍遥自适的人生,能给人以情感慰藉与生命的归宿感.这对中国古代失意的士人尤其是乱世之中的弱者犹为重要.庄子思想的精神抚慰作用与阿Q精神胜利法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11.
<正>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誉满中外的伟大杰作。为了总结《阿Q正传》研究六十年来的成绩和不足,开拓《阿Q正传》研究的新局面,山东省鲁迅研究会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在泰安召开了《阿Q正传》讨论会。会议重点讨论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六十年来《阿Q正传》研究的成绩和不足。关于《阿Q正传》六十多年的研究,许多人认为可分为八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22—1928),处于对作品的肯定和否定阶段;第二个时期(1928—1936),对于阿Q这个典型进行了讨论,但由于当时对于典型的认识还不深刻,难免有教条主义和机械论的倾向;第三个时期(1937—1949),阿Q的精神胜利法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对它的性质和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各种不同观点,成为解放前《阿Q正传》研究的高峰;第四个时  相似文献   

12.
儒释道作为支撑起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在《阿 Q正传》中呈现出没落的命运。人性恶集中显现 ,  人性空前异化的年代里 ,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阴影原型被重新激活 ,并在鲁迅手中因与阿 Q个性形式聚合为一体而获得了现实生命力。阿 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体现为人性弱点和阶级压迫中精神奴役创伤相结合的产物 ,这似乎是人类无法摆脱的阴影 ,而主奴双重性则是中国“家天下”社会的特产。鲁迅的文本既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投射政治 ,更是以文化隐喻的方式影射人类  相似文献   

13.
栾栋 《学术研究》2007,(10):5-8
"人文学术还家"与"文史哲互根"是两个互为表里的学术命题。它们是本末互动的文化生机,是母子同堂的学术关爱,是原始要终的思想檃栝。文史哲互根的渊源体现出一种学术共和的本真,文史哲互根的意识潜藏着一种人类良知的本善,文史哲互根的檃栝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文史哲互根的践履关系着人类未来的存亡,而文史哲互根的培植涉及到人类精神的安顿。人文学术还家是对文史哲互根的涵养。这两个关涉人文本根的命题,应该成为学术精神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14.
读《阿Q正传》,你当然可以从中领悟到一种在中国土地上生生息息、世代流布的“集体无意识”心态,领悟到一种直到今天依然沉潜着的“国民性”心理病态.你也可以感受到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可以看到民国历史的形象缩影.读《阿Q正传》,你当然会认为这是一出喜剧,你会情不自禁地发笑,但这是一种含泪的笑,是悲喜剧的统一.如此多元地剖解阿Q,自然会形成阿Q的面面观,因此也就有了永远解读不尽的阿Q.也只有如此多元地解读阿Q,才能深刻地领会鲁迅这颗二十世纪中国最优患的大脑那深遂无尽的思想魅力.孙中田教授在他的《历史的解读与审美取向》一书中向我们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面对历史的文学和文学的历史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品评的深刻思考和位置抉择.  相似文献   

15.
聂体或绀弩体,是一种现代打油诗。聂体打油诗的风骨,含有"三气":阿Q气,离骚气和江湖气。其中,阿Q气使聂诗诙谐,离骚气使聂诗沉郁,江湖气使聂诗狂放。阿Q气是表,离骚气和江湖气是里,一邪气(或曰逸气),两正气,互为表里,亦正亦邪,恰构成了聂诗"盛气凌人"的独特魔力,也使现代旧体诗(打油诗)别开了新生面。阿Q式的自嘲、屈原式的忧患、江湖式的狂狷,正是聂绀弩直面人生苦难的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16.
正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遇到烦心事,我们内心充满疲倦、内疚、无奈……其实,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多是由我们错误、偏执的信念引起的,想要改变负面情绪,必须先改变这些信念。心理学中的"换框疗法"值得一试,它很像我们常说的"阿Q精神",通过改变思维、"精神胜利法"换取正面认知和情绪。例如,工作中出现错误,受到领导批评,心情沮丧,于是得出结论"因为领导批评了我,所以我很不开心"。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把句  相似文献   

17.
自尊是个体在自我确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自己"成为人"的意识,是个体较高层次的需要.自尊作为心理结构具有客观性,但作为精神需要与对精神需要的意识同一,因而总是被人所意识.不能把自尊与自爱予以混淆,前者是后者的升华.自尊往往是人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中所运用的一个基本评价标准,并以良心机制的形式对个体的行为发生重大作用.从具体的个体而言,社会先于个人存在,自尊是在社会中生成的,是人文精神对个体内化的结果.为了使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个体能形成"成为人"的意识,就需要在人与人的关系世界中给予个体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的"自卑情结"及其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茂海 《江汉论坛》2004,(3):106-108
自卑情结"是郁达夫小说作品中主人公常见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是一种病态时代的病态反映.郁达夫的"自卑情结"有着复杂的形成因素和鲜明的时代意义,它直接决定了作者的艺术选择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自卑"艺术的表现方式,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别具特色的精神价值世界.  相似文献   

19.
沈琳 《江淮论坛》2007,(4):124-127
早期乡土小说中的城市书写一直被评论界所忽略.本文以鲁迅的经典性文本《阿Q正传》为个案,通过解读阿Q进城的描写,分析早期乡土小说中的城市书写策略:一是以城里人的眼光去审视乡下人的愚昧,一是书写乡下人对城市的仰视、惧怕和拒斥心理.由此作者实现“揭出病症,以引起疗救注意”的创作动机.书写乡下人城市感觉的方式对后来的乡土小说包括一些城市小说都有启发.  相似文献   

20.
消费内容从以物质消费品为主向以物质消费品与精神消费品并重的转变,物质消费品的增长速度变缓,精神消费品的资本化定价是虚拟经济强波动性和"虚实背离"的根源之一.虚拟经济的强波动性和"虚实背离"具有客观必然性.物质消费品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使得人们对物质消费品的关注降低,物质消费品的消费增长趋于缓和;精神消费品的不断增加及其在定价、生产和消费方面明显不同于物质消费品的特征导致了虚拟经济的强波动性和"虚实背离".这些变化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如对劳动和价值的认识,虚拟经济的适度性等;同时也对我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