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妻妾成群》是苏童个人写作生涯中的一个转变,此后他开始逐渐放弃写作的先锋姿态,转而向某种“古典精神”回归。他的中短篇小说在形式探索、结构设计和语言使用等方面均继承了话本小说的艺术特色,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这种“旧瓶装新酒”式的艺术探索不仅使苏童小说获得了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张力,也为中国当代小说确立自己的言说方式寻找了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通感描写初探陈爱璞我国古典诗歌名作千古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作者运用了通感描写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本文试图以古典写景诗为主,对我国古典诗歌的通感描写现象作一约略探讨。通感,就是人们的各种感觉(视、听、嗅、触、味等)的互相沟通...  相似文献   

3.
细节描写是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也是诗歌产生感染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把握,透视形与神、意及趣、情同景的辩证统一关系,了解传神、传情、传趣是古典诗歌描写的重要特点,从这一角度提高人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4.
苏童作为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以对女性的细腻逼真而独特深入的描写著称.他创作了不少"妇女生活"小说,当我们以解读先锋小说的眼光去研读这些作品时,可以发现其还具有"新写实主义"特征.可以说,苏童的"妇女生活"小说具有先锋性与新写实性相交融的双重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苏童无疑是当下努力彰显生存感悟的作家之一,历经先锋时期技术营构的狂躁、"新历史"时期典雅与凄艳的跌宕,苏童以破立并举的魄力和笔力,在抵抗、颠覆历史中赢得文学生命的涅槃。苏童的创作,风格飘逸灵动,潇洒雅致,似乎还具有一种阴柔的气质。他尤其擅长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关注具有性别意义的女性世界,描写了众多女人的生命影像,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各自证实自己生存的意义及其价值的同时,把斗争的准星瞄准了自己的同类。于是,探讨苏童笔下的女性冲突模式显得波诡云谲而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作为一个成名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旧上海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既有超脱现实的苍凉笔调又有古典的美感,其中环境描写、语言风格和形象塑造等文本构成因素,在现代的心灵智慧与表现方式下,不经意间均流露出浓厚的古典情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7.
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十分引人注目的作家,他的小说既有先锋文学实验性、开拓性,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典雅之美,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体用,成就苏童在当代文坛上与众不同的文风。这种独一无二的苏童美学理念和哲学思考在他创作的一系列少年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苏童笔下的少年既独树一帜,同时又十分具有典型意义。文章试图从苏童小说中少年形象的特征、性格形成原因等方面入手,对苏童小说中的少年形象进行分析,意图从中窥探苏童蕴藏其中的审美理想和生命思考。  相似文献   

8.
描写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不朽主题,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情怀。本文试就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情怀的形成、特点及其文化底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肯定了月亮情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审美意义及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场景描写在传统小说中通常具有连贯、完整与和谐的特征,这来源于对古典精神的认同,而在现代小说中场景描写却变得朦胧、不确定或失去了时空感,这反映了现代自我灵魂的破碎和无根的飘泊.拟通过对传统和现代小说中场景描写的对比,阐释场景描写中有根的精神探寻和无根的灵魂追问,并就渗透于其中的文化精神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分隔性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首要表现特征之一,是古典造园的基础和必要手段,它主要表现为园的内外分隔、人与自然的分隔、人与人的分隔。这三个方面的分隔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与西方古典园林多方面的比较和分析,对中国古典园林分隔性进行全局、系统地研究,揭示其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文化背景,有利于人们了解中西方古典园林存在的本质差异,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现代设计师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和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促进人们在当代的园林设计中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的精华,创造与现实环境相吻合的、符合人们需要的优秀设计。  相似文献   

11.
苏童抑郁型的写作姿态产生了小说的唯美、神秘、忧伤的风格和焦灼、偏执、惊惧、眩惑的情绪与心态。在剔除了当下普遍存在的文艺作品市场化运作的影响以及时代整体风尚等干扰因素后,仍能清晰地显示出苏童个人化的写作支点:偏执心理和宿命意味。苏童关注人的生存,因而生存的焦灼感与挫折感充斥于其作品中,成为解读苏童小说的线索和脉络。  相似文献   

12.
苏、李诗为伪作今已成定论,但《文选》在收录"苏、李诗"时并没有将之看成是伪诗,苏、李诗非伪作并不是萧统一个人的认识,而是汉魏六朝主流文人的共识。主要表现在:一、他们对苏、李诗拟作时没有将之看作是伪诗;二、在"以体论文"为特征的汉魏文论中,李陵诗被认为是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是五言诗的滥觞。因此,被考证认为是伪作的苏、李诗,在汉魏六朝文学发展中却是以真实的苏、李诗的身份对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的。《文选》收录苏、李诗的意义在于从文章选本的角度肯定了苏、李诗对汉魏诗歌发展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将鲁迅、苏童的"重述神话"文学创作置于世界文学的背景下,才能显示其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实践意义.在西方,"重述神话"是一种自觉而成熟的文学传统.而在中国,"重述神话"不能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传统.鲁迅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理水》,苏童创作了长篇小说《碧奴》,承递了西方文学中源远流长的"重述神话"的优秀传统,填补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创作领域的空白,开辟了中国新文学创作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通过细致鲜活的文字魔力揣摩和捕捉女性转瞬即逝的复杂的微妙感受,在人物的活动与心理中展示富有神秘性的多义隐喻中所包蕴的温婉弥漫的人性力量,透过历史的雾霭呈现出浸润在传统文化和儒教伦理中的男权社会对女性歧视和摧残的荒谬性。借助于西方的女权主义理论和福柯的权力话语阐释包蕴在陈腐的妻妾成群原型意识的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绝佳视角,可以看出,父权、夫权、男权制文化培育的家族等级制造成了在权力缠绕下女性暗无天日而又宿命轮回的人性悲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助叙事学行动素理论考察陈铨的《天问》和苏童的《米》.在两个文本中,各自的主人公林云章和五龙都是主体接受者,他们对愿望对象(客体)的追求,都体现为理想的实现.在对客体的追求中,展示了人性的堕落与丑恶,显示出生命个体在现实存在中追求与失落的永恒矛盾,由此突显出深刻的生命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6.
“殊途同归”似乎是一个能概括《骆驼祥子》和《米》中两位主人公个人命运历程的绝好的词语。尽管二人当初都来自农村,最后也都在城市的挤压下不得善终。但其间两人所走的道路完全不同,甚至大有背道而驰之势。这两种不同的艺术抉择出于作者在写作立场上不同的创作隐衷。历史视角的不同是二者差别的深层原因。坚守民间立场的老舍,目光总是向外观望,呈现出一种外向的历史视野。而苏童的目光则向内投射,呈现出一种内向的历史视野。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三个部分对历来众说纷纭的王通门人问题作了考辨。作者认为,史载王通门人可分为正式入门弟子、受教于王通但未正式入门也可以弟子视者及曾偶或就教或请益于王通者三类;《中说》非阮逸作,《中说》自有其失,但其中也有不少论者以为其误而实未必误之处;杜淹《文中子世家》为文不富,时有阙失,但若因此又不周而疑及王遍及《中说》,斯亦过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具体考察萧统文学批评思想可以看出,其折衷意识明显受到佛教三教会通思想和不偏不倚的中道方法的影响。由此可见,梁代佛教思想是影响萧统折衷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萧统《文选》收录先秦以迄汉魏六朝赋十卷 ,明确表示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 ,从而构成萧统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本文以《文选》收录历代赋的事实为依据 ,通过统计分析 ,具体勾勒出萧统关于赋的基本品评态度 ,并对萧统以赋为首的文献依据、关于题材的十五分类等问题 ,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指出萧统对汉魏六朝赋的具体评价 ,在许多方面都与后人的理解存有很大的差异 ,这是研究这一时期赋文学史要注意的。同时认为 ,这种现象的形成 ,表明今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本身存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