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对马克思有关宗教本质问题的认识上,长期以来存在着"自我意识说"、"虚幻反映说"、"鸦片说"等观点,而笔者认为,马克思对宗教本质的论述,并不像某些学者所说的是可以用一两句话来概括的。实际上,在马克思的眼里,宗教就是一个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为基本方法,从宗教这种反映形式与引发此种反映的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来规定宗教的本质。宗教是对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宗教是人类社会生活存在的幻想的反映,只要宗教引起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内部的不合理性继续存在,宗教反映本身就存在,宗教的本质就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学界对宗教本质的探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缺乏必要的重视;二是把宗教本质平面化;三是忽视宗教的特殊本质;四是把宗教文化外在化。而段德智在《宗教概论》等著作中打破这些成规,构筑了一个包含宗教的要素、特殊本质和普遍本质三个层面的理论系统。该系统把宗教要素仅仅视为宗教的“初级本质”,把信仰对象的超越性与内在性之间的关系作为揭开宗教特殊本质的钥匙,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宗教的“文化本质”概念,从而将宗教的普遍本质归结为社会和文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宗教批判,其本质是不断地使人摆脱各种非人性的奴役或压迫,不断地使人的自身价值和主体地位在现世生活中得到认可和确证,从而不断地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同时,宗教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其他批判理论的前提。在宗教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许多观点,但始终都是围绕"人的本质"这一中心进行阐述,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这些观点,对当今我们进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或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过“本质”一词,其含义有两类:一是把本质当作事物本身、本性、一般、实体、实质、类、共性及特质的同义词来使用;二是把本质当作形式和现象的对立面来使用,认为本质与形式或现象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期宗教思想研究中曾14次使用“宗教的本质”这一短语,他们在晚期的几本著作中正面表述了他们的宗教本质说。改革开放以来,众多中国宗教学者高度重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宗教本质说,力图诠释、阐发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整合马克思和恩格思的宗教本质说使我们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本质”这个概念,他们有关宗教本质的论说也遵循着本质主义的思维路径,因此他们对宗教本质的揭示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我们今天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时候仍恪守本质主义的路径,其结论也不能达到辩证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宗教教观与以往一切宗教观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是迄今最为科学的宗教观。对它的涵义需要全面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内容丰富的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思想和实践理论体系。在我国出现了几种对马克思宗教观本质的理解的几种观点,在这里对这集中观点进行梳理尽而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命题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作为学术界经久不衰的话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对 于二者的关系,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必须放到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发 展史中去考察才可能全面而深刻,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和冲突不是它们关系的本质,而只是人 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能力发展不完善的表现而已,科学与宗教的协调共处是必然的 .  相似文献   

8.
今道友信的宗教观,既有东方思想的烙印,又有西方思想的脉络,这使今道友信的学说具有独特内涵。今道友信认为宗教是人对神的态度,同时也是神对人的相关方式,宗教的本质是回归,其宗教观的核心意蕴在于人的精神超越。超越本质使人命运性地心怀乡愁,人向往神秘、憧憬超越的乡愁具有崇高品格。今道友信对富有实存论意味的言说与倾听的体悟、对他宗教的认知、对艺术的超越论规定、对根源性乡愁的诠释,都关联着超越这个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9.
牟文华同志发表于《山东大学学报》一九九○年第一期上的文章《宗教的认知特征和价值特征》(以下简称《特征》),从宗教的本质出发,通过对主客体关系的分析,论述了宗教对于人类的价值,指出其基本特征是负价值性。文章论述角度的选择多有借鉴之处,但其中诸多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本文拟从同一角度对宗教的价值特征重新作一探讨,并就教于牟文华同志。  相似文献   

10.
宗教批判,其本质是不断地使人摆脱各种非人性的奴役或压迫,不断地使人的自身价值和主体地位在现世生活中得到认可和确证,从而不断地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同时,宗教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其他批判理论的前提。在宗教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许多观点,但始终都是围绕“人的本质”这一中心进行阐述,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这些观点,对当今我们进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或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德国伟大的哲学家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探讨,他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更进一步地进行了研究,并总结提出了组成宗教本质的4个方面。之后,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的思想又被恩格斯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他们共同创立的对宗教本质的最后研究硕果,得到多数研究马克思宗教观的人的赞同。这个最后的对宗教本质的结论也是被认为最具严谨性和科学性的。  相似文献   

12.
大量的伊斯兰教经典著作,可以证实伊斯兰教的本质是一个崇尚和平,反对暴力的宗教,它的教义中蕴含有大量和平的理念,它绝不容忍任何形式的暴力恐怖行为。伊斯兰教文献中的和平理念,足以纠正社会上对伊斯兰教教义的曲解和错误观点。该理念有利于提高宗教人士、讲经者和信教群众对伊斯兰教的本质的理解;有利于通过强有影响力的本民族文献的事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为当代中国人理解宗教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如果我们把人们习以为常的"宗教鸦片论"进行一番重新的认识与讨论,我们则可以发现,马克思提出的"宗教是鸦片"的观点,其真实的意义则是在于强调宗教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宗教社会论"。它说明,宗教问题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迁,随着社会问题的改变而改变。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当代中国得以科学实践的基本主题,其目的应是把宗教信仰转换为宗教的社会服务和信仰的社会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4.
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和传统的宗教情感有本质区别,是费尔巴哈作为一个无神论唯物主义者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试图建立“新宗教”取代旧宗教,实质上是要建立新的哲学取代旧的哲学,也意味着用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他反对宗教,但不否定宗教的精华,实质是反对过时的旧的思想、理论。他提出的用爱的情感取代宗教的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近现代哈萨克族哲学思想发展的轨迹 ,重点研究了 19世纪哈萨克族伟大的思想家阿拜的文化批判精神、教育哲学、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及对 2 0世纪我国哈萨克族思想发展的影响。本文认为宗教学家阿合提继承了阿拜的宗教观并发展为伊斯兰教神秘主义 ;而唐加勒克等则继承和发展了阿拜的唯物主义思想和经验主义认识论 ,并对宗教的本质和危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对我国哈萨克族社会的政治变革和哈萨克族人民迎接新时代起了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宗教、理性与国家是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的三个基本概念,宗教观、理性观与国家观构成了马克思这一时期思想的基本框架,其中,理性观是核心。在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结构中,宗教是超验的,理性是先验的,国家是经验的,三者的矛盾表明马克思的理性主要是一种总体性,具有思辨性、二元性和神秘性。这使得马克思的理性世界观与理性国家观陷入困境与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宗教观是"关于宗教、宗教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宗教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原则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发展。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宗教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新境界,把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世界宗教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相似文献   

18.
宗教、科学、文化思考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宗教、科学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在文化的层次上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笔者透视了各种文化中隐含的“元宗教精神” ,认为对无限本体的信仰是宗教的本质 ,而一切有限之物仅能作为理性思维和学术研究的对象。将有限之物作为非理性的信仰对象 ,会导致社会躁动和现代迷信。宗教信仰自由是人的价值主体性的基石。本文的思路起于笔者同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吉教授的一次谈话 ,并在 1999年佛教协会内参《研究动态》披露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