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美国国会和大多数州都制定了棕色区域立法.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鼓励开发商对那些已经遭受污染但有恢复可能性的工商业用地进行再开发.但棕色区域立法在有利于污染用地再开发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立法上的缺陷,因此棕色区域环境责任保险应运而生.目前,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承保棕色区域环境污染风险问题,在实践上基本还是空白,在理论探讨方面也相当薄弱.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做法,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中尝试担保棕色区域环境风险,使我国环保立法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小说《秀拉》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位黑人文化传统的叛逆者—秀拉。分析了秀拉寻求自我的复杂历程以及寻求自我失败的原因。指出黑人妇女实现自我只能在黑人社区内完成,任何背离黑人文化传统的个人价值求索只能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3.
“棕色地块”这一现象始于美国.但如今却几乎在各个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蔓延,其中包括欧盟和中国。欧盟目前正面临该情况的挑战,其成员国也在寻求不同方式来解决土壤污染,比如启动了一些棕色地块项目,设立基金计划,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等。虽然这些措施仍然存在各种不足,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汲取相关有用信息和经验来应对我国的类似情况。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探讨美国种族社会中以空间为基础的权力运作机制和黑人的自我规训,以及自我规训中主体的丧失,暴露白人文化的监控力量和黑人心灵的扭曲变形,指出弱势民族如果脱离本土文化,一味追捧白人文化,必然成为白人文化权力的监控对象,并在自我规训中丧失自我.  相似文献   

5.
从女权主义话语的视角对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孩子》进行关照,诠释小说中体现女权主义话语的"黑色"声音、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认同与颠覆以及消解、重构黑人女权主义话语的路径——喻指。小说以人名、物名、地名喻指白人文化主导下黑人女性的生存境遇,折射出黑人妇女在追求自我解放的过程中从"迷失自我"到"彰显自我"的成长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权主义话语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男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揭露了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与压迫,书写了被白人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描述了百年来黑人因为长期遭受歧视而陷入文化身份危机.从三个方面分析黑人文化身份的丧失原因,一是白人在生活中对黑人话语权的剥夺,二是黑人对话语权的自我放逐,三是黑人在文化夹缝中扮演着求生存的双重性身份.话语衍生出权力,黑人要想得到最终该有的身份地位.就该努力去恢复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非裔美国人的历史记忆、文化旅行和自我追寻三方面解析莫里森如何以艺术手段通过其长篇代表作《宠儿》(1987)唤起黑人的民族意识,在新的社会历史文化中实现自我身份与价值。文章指出小说还原了最真实的历史记忆、反思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对非裔美国人之生存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小说挖掘了非洲民族文化传统,以文化旅行的方式找寻黑人民族的文化之根;莫里森呼吁黑人群体走出自我主体的迷雾,重构黑人民族真正的自我身份。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宠儿》意在强调塑造黑人民族历史文化身份、推进非裔美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是奠里森非同寻常的文学努力。  相似文献   

8.
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深深根植于非裔文化传统及其独特的历史,有着深厚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化特色。作品反映了黑人女奴塞丝冲破种族压迫、性别歧视与精神枷锁的奋斗过程,巧妙地将种族与性别、历史与文化结合起来,体现了莫里森希望黑人女性不断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解放并且促进民族意识觉醒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9.
在莫里森的小说创作中,美国黑人历史文化、非洲宗教和精神传统的影响无处不在.其中,关于名称的隐喻和飞翔的意象,传达出黑人奴隶在饱受白人奴役的残酷历史和现实中对自我身份认定和自由生活的渴望,从而表现出黑人文化的巨大艺术魅力,以及保护和弘扬黑人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
对黑人文化价值失落的描绘和对自我的寻找以及对自我文化之根的追觅,是莫里森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莫里森在作品中力图表明:黑人的文化艺术决非是低劣的,相反,它对人类有普遍和深刻的艺术魅力。因此,对那种阻塞人的心智,扼杀人的良知,压制人的潜能的白人文化必须予以摒弃,从而冲破逻各斯话语中心的樊篱,实现黑人文化从客体到主体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最蓝的眼睛》主人公佩科拉的生存心态揭示了制度化与合法化的主流文化如何最大地影响和支配了黑人的自我定义与身份认同。白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通过大众媒体、各种各样的宣传工具、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学校的教育渗透到黑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黑人的生活和心灵。佩科拉的悲剧是美国黑人的悲剧,黑人必须重建文化身份,追求自身价值,树立自己的审美标准,否则将仍然处于被精神奴役和压迫的循环中。  相似文献   

12.
《所罗门之歌》是非洲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受到白人奴役的历史过程中,黑人的文化不断受到冲击,黑人也在白人文化的腐蚀下渐渐丧失自我,但托尼·莫里森始终坚持恢复黑人文化。《所罗门之歌》正是象征着黑人对自己文化历史的一种追求和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认可和复原。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的双重自我--论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娃》塑 造了一对固守各自文化信念的黑人青年男女,他们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折射出传统与现代的矛 盾以及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之间的冲突。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解读作品,《柏油娃》 体现了作家对美国黑人双重自我合并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紫色》是美国黑人作家艾丽斯.沃克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张扬黑人女权主义、构建黑人女性意识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一位受旧思想束缚的黑人妇女的思想转变过程和女性意识的成长过程,充分展现了黑人女性深受性别和种族压迫的生活境遇,以及对这种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对完善自我及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反映了作者成熟的女性意识,展示了黑人女性从苦难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自发团结在一起的共同奋斗历程,为黑人女性冲破婚姻、家庭的束缚,获得自由和追求自我解放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里从生存、情感和文化三个方面描写了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博弈。追求个性主义的离心力与追求种族凝聚力的向心力之间的激烈冲突为黑人提供了在追求种族平等和社会正义的斗争中实现自我的契机。莫里森不仅继承和发扬了黑人文学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对种族偏见与种族歧视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特别是从黑人女性的视角对性别歧视、阶层疏离、价值观沦丧和心理变态等问题,作了深入而犀利的揭露和剖析。黑人内化白人审美观、价值观和交际观后会产生巨大的离心力,时常背离黑人文化传统,与黑人文化的向心力发生激烈冲突。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博弈直接挑战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文化传统和种族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6.
托妮.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通过描绘不同黑人的命运,对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个体的失落和异化问题予以深刻的关注。其主要以身体破损意象为表征,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分析,阐明了这一意象的双重含义:它既意味着失落和异化,也意味着对失落和异化的反抗。通过反抗,托妮.莫里森提出了黑人个体尤其是黑人女性重建自我身份的主张,即获得自己的话语权并打破白人主流文化的神话。  相似文献   

17.
"黑人性"最早是塞内加尔的著名诗人桑戈尔在《还乡笔记》中第一次运用,以表达他对黑人问题的高度关注.后来它发展成为一种震撼世界的黑人文化运动.它旨在提升黑非洲文明的精神,唤起黑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沃克的《紫色》在关注茜莉的自我发展过程中着力渲染黑非洲文化所引发的民族自信心,并透过《紫色》充分折射出桑戈尔"黑人性"的文化内涵和精髓.这在体现茜莉摆脱作为黑人女性受到的双重压迫而成长为新女性形象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结构和话语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著名黑人文学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传递了白人主流文化审美价值观对黑人的影响,造成了一代黑人自卑、自我仇恨、自我迷失的尴尬境地。通俗易懂的主题通过多文本的叙事结构、多声部的话语策略彰显了作者对白人霸权文化的批判,对黑人自身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紫色>中描写的被压制的黑人女性身体,反映了她们所承受的来自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她们甚至对自己仅有的财产--身体失去了自主权而成为权力镌刻的表面.<紫色>中的身体叙事不仅是控诉的证据,也成为了反抗强权,书写自我身份的工具.黑人女性可以通过对自己身体的认同了解来达到对自我内心的了解,抵制双重的压迫.小说文本中的黑人女性身体是黑人传统文化的化身,关注黑人女性的身体叙事,不仅可以明晰黑人女性的心灵救赎之路,而且更能理解她们的心灵和肉身所经历的苦难历程.  相似文献   

20.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她在小说创作中善于把小说人物置于某个黑人群体之中.本文通过对比<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的主要人物在群体中的归属模式,阐明群体与人物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黑人只有在自己的群体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只有在本民族文化信仰的支撑下才能实现完整的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