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真德秀和魏了翁是朱熹之后的著名理学家,他们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真德秀诗歌作品中的"鹤"及魏了翁诗中的"鹤"与"梅",都是非常特殊的自然意象。他们赋予这两个意象以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人文精神,在对这两个意象的审美体验中表现出了他们的学术倾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对鹤的描写始于鹤鸣,先秦文献记载认为鹤鸣有求友引朋之意。后来蔡邕的《琴操》与鹤意象相结合,形成了表达夫妻分离的“别鹤”意象。唐代稳定的外部环境和便利的交通使诗人离别逐渐常态化,唐诗中“别鹤”意象过渡为友人离别。唐代诗人整体更积极入世,被贬谪的情况也更常见,使诗歌的情感在传统离别之情外增添了知识分子“仕”和“隐”的人生抉择之苦,深化了别鹤意象。文人们敏感地在“羁鹤”与“困士”中建立同构对应关系,逐渐形成了鹤悲情结。文人在鹤悲情结中产生了对生命的喟叹,对命运无常的拷问和对生命有限性与追求的无限性之矛盾的思索,让诗歌中的鹤悲情结上升到哲学高度。  相似文献   

3.
多鹤、朱小环是小说《小姨多鹤》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主人公。她们相互陪伴着走过了几十年,她们互相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甚至同化着对方。本文通过分析两个女人相互影响的关系,探讨这部小说人物塑造上的优缺点,以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先秦至两汉是中华鹤审美欣赏的奠基阶段,时人集中欣赏鹤的外在形式美因素:其形、其色与其声。魏晋则是中华鹤审美欣赏的拓展期。本时期相关诗文表明时人开辟了鹤审美欣赏的三条路线:以鹤的形象传达道教长寿与成仙观念的仙化之路,以鹤的形象表达士大夫精英阶层社会与文化优越感及精致化审美趣味的雅化之路,以及设身处地地体验野生鹤族被驯化,失去自由悲剧命运的同情式关注之路。立足现代社会对鹤的了解,时人尚未形成对鹤生物习性的完善认识,仅及长寿一项且高度夸张。其对鹤的仙化与雅化之路是以自然对象表达人类的人文观念趣味,存在着严重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不利于培育人们客观、独立地欣赏自然自身之美的态度。其同情式关注自然之路乃本时期值得珍视的审美遗产,客观上符合当代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客观地欣赏自然、真诚地尊重自然之理念。  相似文献   

5.
扎龙鹤乡     
郑永康 《中华魂》2008,(12):85-85
位于乌裕尔河下游,齐齐哈尔市郊30公里处的扎龙鹤乡,有21万公顷浅水湖泊和草甸,世界上现存的15种鹤类中这里就有6种,它们是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蓑羽鹤、白鹤和灰鹤。其中丹顶鹤扎龙就有500多只,约占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一。1987年扎龙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所以,扎龙自然保护区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丹顶鹤的天然故乡。  相似文献   

6.
鹤腿和鸭腿     
有一个人养了一只鹤和一只鸭。他看到鹤的腿长,而鸭的腿很短,觉得这样不太合适。他便拿来刀锯(jù),把鹤腿锯下一截(jié),去接在鸭的腿上。这样一来,鹤和鸭的腿就一样长了。这样做了以后,他觉得很满意。但过不了多久,鹤和鸭都因此而死了。鹤腿和鸭腿  相似文献   

7.
近代汉字的使用情况,字与词是怎样的对应关系,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词义的变化有时跟文字有关。"嬿"字在古籍中常作"宴"的异体使用,大型辞书失收;"鹄""鹤"古籍中往往混用,以"鹄"作"鹤"用为多;"虺""蚖"俗写相混,造成"蚖"有毒蛇义。  相似文献   

8.
黄鹤,并不是黄色的鹤.在上古,"鹤"与"鹄"音近,"黄鹤"是由"黄鹄"通变而来.而对这种通变予以广泛认同的社会原因,则是道教所描绘的仙乡乐土."黄鹤"的"黄"意味着其卓而不群的仙风道骨,黄鹤,是道家的一种仙鸟,在它的身上,寄托着广大人民和统治阶级"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共同愿景.  相似文献   

9.
鹤、少女和水是志文君喜欢的三个素材,出生于水城苏州的他与水当然是有着血缘般的关系,而鹤在志文小时候的眼中就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化身,他对水的依恋,对少女的深情,对鹤的崇尚渐渐化成了志文人生情感中解不开的“情结”。  相似文献   

10.
春秋郑器"与兵方壶”非常近似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和淅川下寺一号墓出土的龙耳虎足方壶,同李家楼墓的莲鹤方壶也多共同之处.原来可能有两件,另一件现尚隐藏未出."与兵方壶”有铭文76字,约作于郑成公、厘公之世,也可能再晚些,到郑简公的初年.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窦氏》讲的是被始乱终弃的窦女死后为鬼向负心人成功复仇的故事。通过文本分析,认为在窦女身上包含双重悲剧:其爱情遭遇是不幸的,而她的快意复仇背后是美德的毁灭,也显现了深沉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2.
宗璞小说《红豆》自问世,或以“革命VS爱情”解释,或以“革命&爱情”解释,或发现其中有矛盾裂缝,实际小说蕴藏着“革命/爱情双重主题遮蔽的知识分子艺术诉求主题。  相似文献   

13.
"都"是中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副词,但对其具体用法的归类以及产生时间的先后,却是观点不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指向的角度重点探讨了典型总括范围副词"都"与典型语气副词"都"的认定标准,并就述补结构和歧解句中"都"的归属作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古汉语中副词"都"多为具有明显形式标志的语气副词,但它作为总括范围副词的用法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题名来源于明代袁于令的传奇戏剧《金锁记》,而传奇戏剧《金锁记》则是对关汉卿《窦娥冤》的改编。张爱玲的"以戏为名"和"借题发挥"透露出其小说与《窦娥冤》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这一互文关系特别地体现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这三个层面。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悲剧的《窦娥冤》和"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夏志清语)的《金锁记》,二者之间的互文性生动地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演变关联。  相似文献   

15.
爱是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的一贯主题。在《宠儿》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在揭露美国万恶的奴隶制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了黑人同胞与生俱来的爱的天性。通过分析小说中两性之爱、血亲之爱、自爱与友爱等爱的表达,我们可以了解美国黑人如何在生存的夹缝中坚守艰难的求爱之旅。而作者也正是通过爱的多方位的表达,弘扬着黑人同胞爱的传统,呼唤着整个社会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都"类范围副词的分布情况,42本方言词典中收录的"都"类范围副词共54个,"都"基本上是一个南北通用、方普共用的范围副词,除"都"外,某一方言区不存在占绝对优势的通用"都"类范围副词。  相似文献   

17.
革命是20世纪中国公共领域最大的事件,恋爱婚姻是个人私人领域能自主决定的最重要的事件。在20世纪这百年时间里,在不同的"革命"阶段,革命与恋爱先后呈现出合一、磨合、革命规范恋爱、革命禁锢恋爱、恋爱与革命相剥离以及革命消失后恋爱呈现出的身体性情形。革命与恋爱关系的变化,可以折射出20世纪中国社会变化的轨迹,映射出百年来人们不同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诗人红豆最新的生态诗集《液体的树》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为中国生态诗歌创作注入了一脉鲜活的泉源。在诗集中,红豆耐心地以生态的新眼光发掘着世界被遮蔽被忽略的诗意,婉曲地表达着对待自然生命的生态伦理,焦虑地批判着现代文明的反生态倾向,并在和自然万物的主体间性交流中体味着天人合一的生态胜境。该诗集为中国生态诗歌注入了更多女性诗人的细腻和雅致,丰富了中国生态诗歌创作的百花园,对于生态意识的普及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女性文学的角度看,<安娜·卡列尼娜>探讨了女性意识与女性角色的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女性角色是社会习俗决定的,是附属于男性的,女性意识必须经由女性角色产生.安娜借助于伏伦斯基的爱情,重新认识了自我和周围的一切,她的女性意识开始萌发.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上的不平等地位,安娜与伏伦斯基缺少真正的对话,使得安娜无法协调自己矛盾的双重身份被迫自杀,这造成了女性意识的失落.托尔斯泰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女性地位,而是寻找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式,所以,他从"爱的宗教"出发安排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爱情诗内容丰富,单恋诗歌也是其中的一个侧面。《诗经》对于单恋中男女的情感状态描绘得细腻传神。相似的单恋情态中,对于人物细微的心理状态的不同也有入木三分的刻画,从而使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