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词,而这些文化词的正确处理对于小说的英译极其重要。本文旨在以蓝诗玲的英译鲁迅小说《阿Q正传》为例,分析和总结其译者在处理文化词英译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九二一年末到一几二二年初,鲁迅在《晨报副刊》连续发表了他的不朽杰作《阿Q 正传》,立即引起社会的注意,各色各样的人们对鲁迅创作《阿 Q 正传》的本意作了种种分析和猜想。一篇小说能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把这些反映归纳起来,文学界一般认为阿 Q 是各个阶级身上的阿 Q 精神的“寄植者”,或者说他是“一副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因而认为《阿 Q 正传》意在暴露“中国人的最大的病根”。这种意见抹煞了阿 Q 形象的阶级属性,把阿 Q 抽象为“阿 Q 精神”的化身,鲁迅对此从未表示过赞同。还有一种意见来自社会上,就是认为鲁迅通过阿 Q 这一人物来揭露某些人的阴私,意在骂人。鲁迅对此无限感慨,他说:“直到  相似文献   

3.
关于鲁迅早期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探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研究鲁迅五四时期小说创作,尤其是关干《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的重要问题.《〈阿Q正传〉与国民性》一文(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读了这篇文章,有些不同的看法,愿意提出来讨论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的小说里,《阿Q正传》是最杰出的一篇。这不仅是鲁迅在小说创作上没有给我们留下宏篇巨制,唯有这《阿Q正传》是比较长的了的缘故,主要是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非常深刻。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阿Q的时代虽然早已过去了,但直到今天,阿Q形象的社会意义仍未消失。“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只要碰到那种拒绝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且用一些可耻笑的想法和说法来掩饰他的缺点和错误的人,不管他的想法和说法和那老阿Q是多么不同,我们仍然不能不叫他作阿Q。”本文试就‘阿Q’形象的社会意义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5.
“旷代文章数阿Q”(《郭沫若代表质文社同人手书挽鲁迅联文》)。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深广思想内容和高度艺术价值的传世之作。小说发表近六十年来,论家蜂起,蔚为壮观。建国三十年来,《阿Q正传》的研究是取得了大家公认的成绩和突破的;但  相似文献   

6.
异乎寻常的社会反响与阿Q形象的世界性一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画廊里,阿Q的知名度是最高的。这位清末民初的未庄人氏,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正传》连载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作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自阿Q首次现身以后,就有许多读者关注着他。由于小说在《晨报副刊》上每周或每隔  相似文献   

7.
一、《阿Q正传》的创作本意究竟是什么? 鲁迅的《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几十年来,人们为它争论不已。尤其是对于其中所塑造的阿Q的形象,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一部艺术作品或一个艺术形象,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以为,允许人们对一部艺术作  相似文献   

8.
(一)近来,在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中,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阿 Q 正传》应当念成《阿桂正传》,阿 Q 应当念成阿桂,Q 不应当念成Q(克育、克由),而应当念成Quei(桂)。理由是: 一、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说:"他(阿Q)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的代表作《阿Q正传》和《祝福》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表现为两者是完美的合璧之作。小说中的主人公阿Q与祥林嫂分别是封建社会男性民众和女性民众的代表人物 ,两者交相辉映 ,具有整合封建社会民众生存状态本质和民众国民性本质的意义 ,开掘出鲁迅小说社会批判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0.
鲁迅认为: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鲁迅小说本着这种喜剧的原则进行小说创作,他的《阿Q正传》、《孔乙己》、《高老夫子》、《肥皂》、《离婚》等小说,都充满喜剧感。他用喜剧形式撕破中国旧传统给予人们的愚昧、麻木、无聊的种种人生态度,心理习惯,在笑声嘲弄旧世界,以唤醒人们的自我意识、人道情怀和科学观念。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从鲁迅观照悲剧人生题材的艺术视角和小说的情节构成、艺术描写等艺术传达方式考察,作为艺术品的《阿Q正传》,体现出鲁迅喜剧性的审美方式.进而,文章结合鲁迅创作的理性精神——否定性地批判国民劣根性思想,与阿Q形象的喜剧性人生内涵——民族文化心理的病变内质,论证《阿Q正传》喜剧性审美方式的深层意蕴:以喜剧性审美方式,撕破了阿Q及阿Q式民族文化心理的荒诞性,送入历史的“坟墓”.鲁迅喜剧性审美方式,在艺术创作领域所完成的,是将老旧时代的思想“丑角”置于历史的“坟墓”的世纪性变革.  相似文献   

12.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它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依靠精神胜利法而活着的悲剧性小人物阿Q的典型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因此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也很多。然而纵观国内外有关《阿Q正传》的文献,学界对《阿Q正传》内容的研究多于对其叙事形式的探讨。文章从叙事学的角度,对《阿Q正传》的叙事视角进行了研究,认为该书在总体的零聚焦全知型叙事视角的模式下,运用了视点转换、视角模式转移和视角越界等叙事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了作者所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阿Q正传》的主题及有关评价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有影响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曾给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动,国外也有强烈的反映。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法国大革命时期就有许多阿Q式的人物。”苏联汉学家艾德林指出,《阿Q正传》这篇关于中国国民灵魂的小说,理应属于二十世纪文学的最高成就的行列。索罗金称此作为“天才的讽刺小说”。印度也有作家认为“阿Q只有名字是中国的。”总之,阿Q其人,恰如哈姆莱特、堂·吉诃德、奥勃洛摩夫和葛朗台等艺术典型一样,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为全球广大读者所深深喜爱;而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又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作品,已经有了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于《阿Q正传》这部作品和阿Q这一典型性格,近几十年来国外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和评论,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法国的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意见,特别深刻和精辟,尤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评语,鲁迅在生前只约略地知道个大概,并没有看到确切的书面文字。最近,经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研究专家罗大冈同志的努力,在高龄的罗曼·罗兰夫人的直接帮助下,已经在罗曼·罗兰的卷帙浩繁的档案中,把他对《阿Q正传》评论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阿Q正传》是新文学的经典之作,思想意蕴深刻,回味无穷,启发一代又一代中国民众的觉醒.作品构思独特、艺术手法精湛、内容贴近生活现实、故事的可读性强,影响较大.小说自1921年发表于《晨报副刊》后,不断有人将其改编为剧本等文学形式.1941年,伪满期刊《麒麟》曾刊发过杨六郎改编的单弦弹词《阿Q正传》.这些改编都试图让“阿Q”从知识分子的新文学书斋走向大众的文艺场,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并了解“阿Q”.改编者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煞费苦心的改编尝试,力求通俗化解读《阿Q正传》,把这部新文学经典引向普通的阅读群体,既体现了鲁迅精神的再度“呐喊”,也推动了鲁迅精神的传播.同时,经典改编本身也成为文学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许多年来,人们在谈到《阿Q正传》的创作思想或讨论鲁迅对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态度时,大都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句话来概括,认为它是创作《阿Q正传》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阿Q这一形象之中。这种说法,乍一看去,仿佛有些道理,实际上是错误的,至少也是不确切的。下面仅就一些事实,谈谈个人的粗浅意见,偏颇之  相似文献   

17.
魏韶华 《东方论坛》2013,(4):76-79,96
伟大的文学文本总是有着无限的阐释空间,它永远向一切时代和个体敞开。自鲁迅小说《阿Q正传》进入文本流传史以来,对它的言说可谓汗牛充栋,正是伟大文学文本之佐证。将之视为一篇心理小说,以"怨恨"切入,发现小说主题内涵的深层极微。实乃中国民族国家现代走向的寓言式表达。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最著名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最杰出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阿Q成为人们熟悉的典型形象,“阿Q精神”即“精神胜利法”更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用语.小说问世以后,评价它的文章很多.最近看了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编的《鲁迅小说选讲》(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选讲》)受益不小,但我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分析问题,还有不尽同意的地方.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波兰大作家显克微支是鲁迅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显克微支关注并写出“下层社会的叫唤和呻吟”的创作旨归对鲁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胜利者巴尔代克》和《阿Q正传》为例,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的创作旨归是对显克微支的继承与发展、借鉴与超越。鲁迅一生创作了众多以农村与农民为题材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坛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20.
阿Q画圆发微     
即使文学博士王一川等以新的审美标准,严格精选《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连矛盾等一直被推崇为中国现代文史上的小说大师,也名落孙山,然而鲁迅的《阿Q正传》也仍然是不能忽视的伟大存在。如果说王选不失一种历史的选择,那么《阿Q正传》不朽的文学史地位则更稳固,而彪炳于中国20世纪的小说之林。阿Q典型的美学意义,从本世纪20年代后经期的“阿Q已经死了”与“阿Q还活着”的论争,到建国前十年内的阶级典型与“共鸣”之说的对话,而至于今的对阿Q精神之否定与依恋,仍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这,笔者不想插话,而欲对阿Q画圆的细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