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殖民语境与侨居者身份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后殖民语境中,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海外侨居者的身份意识、价值归属、写 作立场等,都受到质疑。论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在西方颇有影响的周蕾从后殖民角度 阐释中国的话语存在的问题:一、分析侨居者“看与被看”的文化身份,即从“他者”文 化镜像中获得“身份焦虑”的自我审视;二,剖析在文化尴尬──语言问题的多元性和冲 突性中,所遭遇西方的“他者凝视”所表现出来的“他者的他者化”的复杂心态;三、探 讨后殖民文化氛围中的“第三空间”问题,指出怎样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二元对立的误区 中走出来,从而有效地分析“中国问题”,使中国形象在新世纪得到正确阐释。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速。文化全球化的语境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创作手法,也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冲撞。在这样的背景下,身份认同的问题呼之欲出.“寻根文学”正是以文学的形式,参与了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方文化的价值抉择,以语言同归和文本世界中原始神话天地的建构,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尝试。但是,“寻根文学”无法与“他者”建立确证的身份认同关系,从而陷入危机。  相似文献   

3.
教师参与管理是参与管理在学校领域中的运用。教师参与管理问题一直是高校治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高校是教师的集合体,高校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教师。高校管理民主化、科学化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国内外高校教师参与院校管理具体表现为“教授治校”“教授治学”的实践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下岗女工”是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期涌现出的新兴的社会群体之一, 她们面临着从“半边天”到“边缘群体”到再就业的个人经历及身份转变。其身份的变化值得社会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界人士关注。下岗女工关于身份建构的自述给予语篇分析者重要启示: 人们的社会身份不是先在的、制约人们言语行为的固定的社会范畴; 人们的语言使用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对其身份的动态构建; 社会群体的划分及范畴的界定是国家机构为了某种目的所赋予的理论描述。  相似文献   

5.
试析新世纪华侨学府侨生的文化双向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因此我们不应忽略在中国华侨学府求学的侨生群体。侨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是一群特殊的传播使者,由于身份特殊,他们在国内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就具有了特殊的文化双向传播特点。侨生本身既是中国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海外文化的传播者,这种文化的传播不仅是双向的,而且是自觉的、主动的、相互的输出和接收。在双向文化传播中,最受益的当属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理论的兴起为我们消解西方话语中心提供了理论基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英语的普及,尤其是英语热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引发了人们对民族文化身份的思考。化解“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冲突需要有一种正常的文化心态。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既不能一味迎合而丧失自我,也不能片面追求本土文化的“纯洁性”而孤立于世界之外。  相似文献   

7.
身份 (认同 )问题是海外华人文学的主要关切。新近兴起的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以其身份焦虑的表达 ,提供了观察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以来海外华人文化及文学变化的一个例证。这种文学反映的自我身份疑难 ,涉及到对中国、对其他华人移民和对西方等多种不同对象的自我—他者建构 ,从而形成了新一代华人文学文化意义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同时也提示了对海外华人文学的研究从整体化、同质性的理解方式向对象细分的、动态的和文化的理解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锻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深厚的滋养。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及赓续民族红色血脉。学校、教师及学生也要发挥出协同配合的作用,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意义,畅通思政课堂、实践课堂及网络课堂育人的渠道,落实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理念,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帮助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宗桂,1952年生,四川眉山人,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概论》、《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主编《“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丛书》和《“大思想家与中国文化”丛书》。发表论文130余篇。《中国文化概论》获1988年度“中国图书奖”一等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图书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中青年奖,《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记者(下称记):李教授,你从so年代以来,在中国古代哲学、现…  相似文献   

10.
黑人英语是非洲裔美国黑人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是黑人文化差异性的表现,是非洲口头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延续,也是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标志。当代美国黑人作家将黑人英语与标准英语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小说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叙述内容,使小说表现出明显的“黑人性”特征,也使作品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铁凝是中国新时期文坛上的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其女性写作中的身份认同走过了从遮蔽到逐渐敞开的历程。这种身份认同状况与中国女作家自“五四”即已开始的拒绝女性身份的历史延续性有关,更重要的是受其自身所处的新时期社会和文化环境影响。铁凝的这种身份认同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正代表了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身份认同的演变轨迹,因此,以铁凝为个案研究其女性写作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强调指出:“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最近突出强调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那么还要不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呢?其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对待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我认为,所谓“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文化予以辩证的扬弃。如果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为毫无…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风俗传统和文化是邝丽莎小说中的亮点。她的长篇小说《雪花和秘密的扇子》中包涵对中国文化的各种改写、创造和挪用。这些小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同时,由于作者的文化身份,邝丽莎对中国文化的展现实际上是以西方价值尺度为标准,对中华文化传统资源的挪用和改编。对于中国一些遗风陋俗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满足西方读者的猎奇心理,客观上也迎合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他者形象”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发展与文化软实力提升已成为本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决定因素。要增强中国文化的对外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就要重视语言——这一文化传播和交流重要媒介作用。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应用最广泛的语言,目前无疑是向世界介绍丰富的中国文化资源的主要工具。因此,高校英语教学应改善过去忽视甚至批判中国文化的状况,将中国文化引入到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真正激发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愿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曾宏伟 《江淮论坛》2007,(1):116-119
从最初的实用工具功能形态阶段到修辞性叙事功能形态阶段,再到目前的文化评判与社会参与功能形态阶段,手机短信依次经历了“工具符号”、“大众审美文化符号”和“大众权力符号”的演变,它的文化色彩逐渐浓厚和深化,其在社会文化进程和重大文化事件中的功能和作用亦愈见明显,因此它在当代中国文化中也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泽被春秋 ,影响深远。几千年来 ,它哺育着炎黄子孙 ,激励着所有奋发有为者 ,造就了千千万万中华民族的脊梁 ,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价值取向、行为准则都具有深刻影响。高校要把继承优秀传统与大学生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共中央最近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强调 ,“学校是进…  相似文献   

17.
徐小立  胡筱 《云梦学刊》2012,33(3):144-147
从2003年央视八套引进的由当前大红的泰星PONG主演的影视剧《俏女佣》初次试水中国市场的失败,到2009年安徽卫视引进播出的泰国偶像剧《天使之争》意外掀起一阵“泰风”。时隔六年,泰剧才能在中国市场立足,在中泰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是什么在推动泰剧在中国的传播?从泰剧“粉丝”身份转变的角度解读泰剧在中国的传播规律,发现从被动型“粉丝”到“主动型”粉丝的转变是泰剧在中国流行的关键因素之一。播出平台的多样化、网络交互传播的便利、“明星脸谱化”扩大的粉丝认知、文化接近性增进的粉丝文化认同等方面则是粉丝身份转变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高校校园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已有百年历史,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近代中国经历了漫漫长夜,中国的知识分子在黑暗中摸索探寻,由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他们在严酷的现实和痛苦的思索中觉悟到,中国的变革不仅是在生产力和政治制度方面,更应该注意到其背后根深蒂固的文化理念。在伟大的五四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大学里的教师和学生不再是文弱书生,他们成为引领社会变革和进步的领军人物。数点五四精英,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都生活战斗在校园里,从鲁迅的“呐喊”,到李大钊的“铁肩…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诗学批评中的“身份”概念隐含着社会学、精神史、性别认同和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意义,认为“身份”作为一个问题正是诗歌写作所遭遇到的历史压力、内部分化和文化焦虑的表征,它既反映了中国诗歌场中在阶层、性别、精神向度等方面的内在紧张,也呈现了中国诗歌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文物保护与利用围绕“让文物说话”做了诸多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文物在说话”从“在”“说”“话”三个维度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机理。首先,文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其“在与不在”构成“说话”的前提,要通过概念的廓清明确保护对象并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的保护机制,为“双创”奠定基础。其次,要通过鲜活表达、激活价值与生活传承实现文物的活态实践,让古老的文物“说现代话”,在形式与内容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用历史智慧更好地观照现代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最后,“让文物说话”不仅要运用文物还原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认知,更要读出文物对内增强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对外构建良好国家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的“画外音”,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和人民生活需求,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