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课程思政发展从“大水漫灌”进入到“精准滴灌”阶段,推进课程思政精准化是数字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0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的现实要求。面对“0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社会责任、价值认同、精神追求等方面个性化、多元化特征,传统课程思政存在理念更新不到位、内容设计不贴合、主体需求难对应、考核反馈不合理等不足。通过理念升级、技术创新、多元联动、知行合一、精准反馈等手段让课程思政更加匹配“00后”大学生精神图景,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人素养,促进高校教育在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三全育人”从育人主体、育人过程及育人方位等层面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方向指引,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推进。当前,高校落实课程思政、践行“三全育人”理念,面临一系列困境,育人主体对课程思政认知的不深入、育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足、育人制度的不完善、育人资源安排的不合理及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健全等,都严重阻碍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推进和专业课育人效果的提升。为此,高校及教师应协同合作,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理念的认知,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完善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和制度规划,指导思政育人资源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安排,并健全育人评价机制,对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实现全面监督,确保课程思政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3.
王芳 《南方论刊》2023,(9):93-96
上海A高校作为教育部知识产权课程改革试点,在该教学目标的大背景下,如何把知识产权课程中既结合思政教育,又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需要有充足理论知识学习的特点,是课程设计的核心难点,即“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思政”转变为“结合思政教育的法应用学教学”,在此目标下教学面临了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在教学中如何完成知识产权法中“产权保护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思想”的有机结合,这是课程首要难点;二是,如何将“知识产权案例”和“富有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内涵和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建设目标的案例”[1]有机结合,这是第二个难点;三是,如何选择合适教学路径,将文献阅读和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并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实践能力,也是一大难点;上述三座课程思政改革大山,都是该课程设计与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基于“课程思政”的知识产权法教学探索,是基于通过教学实践,探究课程思政的融入点,从理论知识中挖掘思政要素,从实践案例中落实“课程思政”的内涵,实现全方位全员育人,培养专业知识与思政内涵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对于延伸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落实培根铸魂使命等诸多方面具有重大且长远的促进作用.文章阐释了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立足点,提炼了爱国情、求知心、大局观、荣辱感等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元素,并通过案例研讨、翻转课堂、情景教学等方式推进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最后从现实表现和社会反馈两大维度对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鉴于现有教学方式存在无法适用于“00后”学生群体和无法满足课程思政教学需求的问题,文章在深入分析“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和课程思政教学需求后,论证了PBL教学模式与二者的契合性,并以“组织行为学”课程为例,针对“00后”大学生特点和课程思政教学需求进行基于PBL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6.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为知识意义主动建构者的建构主义理论为薪酬管理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建构主义教学法可以满足薪酬管理课程思政“以学生为中心”“隐性教育”的客观需求以及薪酬管理“复杂性学习”“大案例学习”的课程要求。从海南大学薪酬管理教学团队使用建构主义教学法开展的薪酬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来看,基于建构主义的薪酬管理课程思政改革,应转变教师的角色意识,做好学生的学情分析,加快思政教材的建设工作,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度,并优化教学评价的方式等,从而更好地发挥建构主义教学法的课程思政作用,促进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新时代企业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7.
蓝洁 《阴山学刊》2021,(2):100-106
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教师在教授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要巧妙地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工作中。以产出导向法为基础,遵循“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对学生开展“学用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两者融合的新路径。研究表明,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和假设与“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队伍、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从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学思课堂、三方协同育人和多维评价方式等方面,形成模拟体验、观摩对比、感悟提升、教学演练、社会实践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强化师德师风、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形成三全育人大格局,提升育人新合力。  相似文献   

9.
构建“智能思政”,旨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转型,促使教育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过程的个性化、人机交互的拟人化和考核评估的智能化。推进“智能思政”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党和国家的重视为“智能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研究成果的涌现为“智能思政”建设夯实了理论基础,实际应用的深入为“智能思政”建设奠定了现实基础。“智能思政”建设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教育改革创新,要找准人机协作教学的契合点、提升教师人机协作教学能力,引导学生适应智能学习情境,开展“智能思政”教研活动,优化“智能思政”保障体系,确保“智能思政”建设有序推进并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0.
虚拟现实技术为新时代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创造了有利条件,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增强思政课互动性、突破思政课局限性、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当前,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现实要求、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都为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应转变教学思维,提升思政课教学主体媒介素养;拓展教学场域,整合虚拟现实技术教学资源;鼓励教学创新,健全虚拟现实技术保障机制,让虚拟现实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我国高校数量众多、特色明显,蕴含着优势明显的思政资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具有鲜明特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有着立德树人价值指向协同、内驱力外逼力助推协同、辩证统一思维推进协同的内在逻辑。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应基于高校的特点,找准协同主体、协同资源、协同平台的实践要点,抓好以团队建设开启协同之旅,以精品推广对标协同之靶,以结果复盘增强协同之效,以系统举措确保协同之实的推进、示范、反馈和保障环节,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阐释微生物学课程思政育人类型和分析其思政育人效果,发现凝聚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普遍受到学生欢迎;教师情感投入与对故事背后的价值挖掘,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与理论课相比,学生更青睐实验实训实践教学,其思政育人效果比课堂理论教学效果更好。通过凸显专业课程特色协同育人、坚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无声”育人、强化实验实践融入思政立体育人三个层面提升微生物学类课程思政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3.
在各高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现实情况下,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要从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出发,系统性地构建“规范化、研究化、特色化”的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搜集法、案例分析法,归纳出实践税法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着眼点,即着眼于将引领式教学法融入其中、建立线下与线上闭环结构、发挥线上的教学延展职能、组建课程资源库学习平台。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实践税法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难题,以此作为构建税法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问题域,并在问题导向下提出了:以目标任务来强化线上引领式教学督导、加强混合式教学流程设计、落实线下反馈、线下课程思政为主体引导学生线上反思、以专业群建设共建税法课程资源库平台等建议,以供同行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等数学教学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地位。结合高等数学教学实践,阐述了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方法:正确认识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让思政教育“如盐入味”;教师以身作则。对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讨:将我国古代数学成就、当代建设成就、日常生活知识、辩证法思想、文学艺术知识、数学人物和数学史、励志教育渗透、融合到课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和美好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6.
新文科建设对高校课程思政提出了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多元协同和技术创新的新要求,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由单一的“课程思政”向多维的“学科思政”转变。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具有“大学科”视野、“大课程”观念、“大思政”格局和“大数据”技术,彰显以学科互涉实现思想价值引领、以知识融合打通思政资源壁垒、以空间重构活化思政育人形态、以数字智慧赋能思政生态系统的价值意涵。在此过程中,以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融合的结构形态为起点、以学科交叉融合下课程思政的秩序向度为中介、以人文精神涵养的课程思政高质量育人为旨归,形成逻辑理路。面向未来,高校课程思政要于守正中创新,确立“本体—认识—实践”的观念体系;在定界中跨界,构建“知识—课程—学科”的内容体系;以技术求人文,打造“全程—全链—全域”的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7.
《大学英语》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备受“费时低效”之诟病。以立体化教学理论为依据,我们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辅助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进行教学创新,构建多元立体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实证结果表明,立体化英语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均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的医疗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课程思政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整合医学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资源并结合医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及价值理念,挖掘并提炼了家国情怀、医者精神、职业道德等课程思政“十元素”,探索形成了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政—思—课—程“PCCC四步走”实践途径,初步建立了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并以系统解剖学课程为例进行阐释,为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是加强并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做好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携手并进,同向同行是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趋势。由于土木工程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现课程思政改革难度较大,因此专业课的教学改革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案。文章以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为例来以点带面,结合该课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多维度、多角度进行深入思政元素发掘,优化改革课程内容与方法,采取线上线下的实践教学达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并基于OBE理念引入效果达成评价的准则,构建挖掘—融合—效果达成评价的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理论体系。以此教学理论体系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进而促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内容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思政教育新形势的推动下,课程思政融入戏剧作品成为创作可能。纵观鲁迅的小说,鲜有对人物外貌进行细致的刻画,他将人物符号化,对其进行劣根的暴露与批判,引导受众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存在的价值。文章以鲁迅小说改编的话剧作品为例,着重阐述在教学过程中紧抓戏剧的“以人为本”与“教育性”两个特质渗透鲁迅精神,探索如何在表演课程创新改革过程中强化学生思政精神,在表演教学中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深化学生舞台艺术的创作力与想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