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现代性是吉登斯思想体系的重要研究议题,而解放政治又是吉登斯现代性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生活政治一起构成了现代性政治范式中两个相关联的维度。本文探讨了吉登斯的解放政治思想,在阐释解放政治的思想来源、概念蕴涵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吉登斯关于解放政治的批判,包括解放政治所隐含的"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功利主义的价值态度"、解放政治的不彻底性、解放政治在道德和情感领域的失效、解放政治自身的"悖论"、解放政治所致使的问题域,并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简要评议。  相似文献   

2.
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是吉登斯建构其政治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解放政治是要消除剥削、不平等和压迫,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因而是宏观政治;而生活政治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搁置一边的道德和生存问题,因而是微观政治。在后传统社会,生活政治逐渐取代解放政治而占据主流政治的地位,因而出现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的转型。生活政治关注生态、身体和性等问题,因而是一种新型政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政治哲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精神,蕴涵着事实批判与价值诉求的双重生成本性。马克思政治哲学诉求人类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这种价值诉求与对资本的统治的批判同时展开。在从政治与经济的立体结构中展开对现代性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为人类解放找到了一条超越现代性的理性之路。  相似文献   

4.
<论犹太人问题>的写作适逢现代性的兴盛时期.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比较系统地对"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这其中,宗教的神学解放和政治解放是在批判的现代性视域中进行的,而宗教的世俗解放和人类解放则是在现代性的批判视域中展开的.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政治对自现代性以来的解放政治基本持批判与否定态度,认为这种诉诸理性、主体、意义、进步、解放等"大叙事"、"元叙事"的解放政治,是导致整个现代政治困境的症结所在.因此,后现代政治诉诸一种与解放政治的宏观政治完全不同的"小叙事"、"游牧叙事"等微观政治,以期使人类走向希冀久远的理想之境.然而,这种极端的、一厢情愿的做法,最后只能是导向政治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6.
“第三条道路”政治模式是吉登斯此前建构和阐发的结构化理论及现代性思想与现实接轨的具体成果。通过对福利国家和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质疑并置风险概念于高度现代性社会之核心 ,吉登斯揭示了当今西方政策领域的多种两难困境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第三条道路”的政治选择 ,以适应急遽的社会变迁 ,实现对古典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和新自由主义政治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肯定了以法国大革命为典范的政治解放的世界历史意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带来了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与宗教、资本与劳动等的一系列分离,带来了政治自由与民主的胜利,以及实践中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然而,法国大革命、政治解放并没有消灭宗教,也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与人权,更没有真正实现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虽没有明确提出过政治社会化的概念,但他在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中,就蕴含着政治社会化的理论根基和分析方法。马克思关于人类未来理想社会形成的基本过程是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去分析这一过程,可以看出:政治解放的过程就是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相分离,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展为拥有个人信仰、追求自由利益的个人的过程;随后的人类解放过程就是国家自行消亡,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形态过程和人克服市民社会中的狭隘、自私自利的人性而逐步发展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青年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国家观进行批判之后,又联系德国的社会现实进一步论述了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关系,深刻批判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肯定人类解放是人的彻底解放.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不仅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人类的历史使命,而且对无产阶级革命前景进行了诗意般的预言.  相似文献   

10.
青年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国家观进行批判之后,又联系德国的社会现实进一步论述了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关系,深刻批判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肯定人类解放是人的彻底解放.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不仅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人类的历史使命,而且对无产阶级革命前景进行了诗意般的预言  相似文献   

11.
生态政治学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系统地介绍了国内生态政治学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新的生态政治观点:生态政治文明是政治文明的生态文明化。生态哲学理念和生态文化是生态政治的核心,其基本观点是“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内在关系存在观。生态政治的现实基础是生态经济,其主要内容是生态政治经济学。生态政治经济学强调生态规律约束条件下,对私有产权的超越,主张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权。生态政治的基本内容是“政治生态体系”观,这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之间,以及人所组成的“政治体系”与“社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模式。生态政治秩序建设目标:推天理明人事,建立以从生态社群到生态城市,到生态民族国家或文化共同体,到生态系统,到生态存在的绿色差序格局和遵循生态伦理“生态正义”的“理治社会”。  相似文献   

12.
法治政治是观察法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新视角,是认识社会政治现象的"广义政治"的思维方式。根据法治政治的观念,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现象,政治是通过法律规则谋求社会公共秩序、分配社会利益的活动;崇尚法治政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并因此而区别于东方权力政治的文化传统;法治政治本源于自然或人的规则理性;法治政治是以规则为本位的政治治理方式;法治政治的最高实现形式必然是宪法政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劳动人本理论揭示了政治生活起源于人的劳动生存利益的内在需要。政治与人类社会同生共存,是社会的政治主体利益的全局关系所支配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社会政治(广义政治论)同阶级政治(狭义政治论)有联系又有区别,把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了马克思的完整的劳动人本政治学说,是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崭新成果。社会主义是从阶级政治走向社会政治的过渡,其发展之艰辛、道路之曲折,都是空前的。劳动人本政治理论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发展而发展;即使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类的暂时中断,但人类走向社会政治的历史大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14.
儒家圣人政治与西方契约政治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传统政治是以圣人为核心的圣人政治,基于社会契约的西方传统政治是契约政治。在中国文化中,圣人是理想和价值的体现,因此形成了“圣人为王”的传统,这个传统逻辑地预设了圣人的万能和常人的无能,常人需要圣人的指导,按照圣人的意图来生活,常人没有自己的权利,因此无法形成民主思想。与儒家的圣人政治形成对比的是西方的契约政治,它基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形成了一种平等与民主的政治传统。这是中国社会政治的追求方向。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社会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有力的支撑,同时,更需要政治合法性这个有力基石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16.
美国标榜为民主和人权的国家,美国的学者西尔斯提出了象征政治,对民主和人权提出了批评。他认为选民在投票时,往往不是基于自己的利益得失,而是多年积淀的情感对候选人和相关政策所表现出来的象征进行投票。体现在人权上,主要表现为种族歧视,尽管种族歧视从生理和法理的角度已经消失,但白人对黑人的负面情感依然存在,并体现在对相关政策的态度上。  相似文献   

17.
科技政治:当代科技与政治紧密结合的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资源政治、资本政治之后,当代又出现了科技政治.科技政治是当代科技与政治紧密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调整了社会政治的现实基础,拓展了政治的主要内容,健全了政治的运行机制,改变了政治的操作模式.面对科技政治对我国及世界政治生活、政治内容和社会各方面的现实影响,我们应及时地制定应对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从"性别"到"政治"--论丁玲早期小说创作思维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以鲜明的"女性立场"登上文坛,她的"性别"意识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重要标志。她并非意在单纯讲述现代女性的性与爱,她对现代女性内心矛盾的深度发掘,是为了要替这个社会把脉。丁玲借助"性别立场"突入到"性别政治",进而导致左翼时期丁玲的政治态度、人生信仰的根本性转变,并成为当时著名的左翼文坛勇敢的探索者。  相似文献   

19.
和谐指系统内各要素的协调和共享.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生态政治"、"和谐社会"以及两者间的关系作过考察,其中,一部分研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系统背景划界不清的问题.把"生态政治"看作"和谐社会"的子系统,还是相同层次上的兄弟系统,将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不同的理论向度.因此,对两者系统背景的明确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生态政治与和谐社会系统背景的重新考察,指出生态政治是社会通向和谐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