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前秦苻坚推行的怀柔政策、徙民政策、分割统治、军事分封统治四个方面,分析了苻坚民族政策的局限性,认为苻坚民族政策局限性是导致前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五胡十六国之际,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受秦汉以来"华夷之辨"民族观的影响,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前秦政权推出了独特的柔性民族政策,使民族矛盾得到缓解。前秦政权能够完成统一北方的功业,与其民族政策的先进性密不可分。可是由于当时民族间的隔阂并未完全消弭,这就注定了柔性民族政策并不能真正地解决当时的民族矛盾。前秦民族政策一方面帮助前秦政权统一了中原,另一方面又注定了统一格局的不稳固性,这种自身的矛盾性决定了前秦政权最后的结局。  相似文献   

3.
苻坚的民族关系思想是在结合儒家思想、本民族传统习俗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以"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以恩德处理民族关系、以提高各民族文化水平来促进思想的融合以及分散削弱降服民族等理论观点.其思想对于促进各个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融合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忽略实际、怀柔过宽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时期,由氐族建立的国家--前秦曾一度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前秦的统一经历了艰难的历程,从苻坚建国到苻坚最后统一经历了25年的时间.苻坚即帝位后,任用有识之士王猛,在军事上逐步扫除敌对的国家.从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开始,灭掉前燕,降服巴氐,攻灭前凉,攻代王什翼犍,灭代,散其部落.苻坚在中国北方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当时人称前秦疆域"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高僧传·释道安>).  相似文献   

5.
试析前秦谶言的产生及其应验崔明德谶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神秘文化现象,前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谶言较多的时期之一。前秦的创建者苻洪和继承者苻健、苻生不仅是谶言的忠实信徒,而且也积极利用谶言达到自己的目的。前秦的名君苻坚在即位前后,把谶言作为推翻苻生的残...  相似文献   

6.
杨朱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其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经历了兴盛、衰亡与活化的历程.近代学者对杨朱的生平事迹、学派归属、思想义旨、后学分化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辨.综合观之,杨朱是战国初年淮河流域的著名道家学者,思想上以"为我""贵己"的人生哲学为主.杨朱关注生命个体的价值理念源于老子,对庄子及黄老道家的重生、养生观念产生了较大影响.今存《列子·杨朱》篇是魏晋之作,但与《吕氏春秋》中的数篇可以共同作为研究杨朱后学思想的史料文献.杨朱后学出现"忍情性"与"纵情性"的学派分化,于秦汉魏晋时期形成适欲与纵欲的思想潮流.  相似文献   

7.
公元581年,隋王朝建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族关系又出现了新的局面。但在评论隋代民族政策时,大部分人对隋文帝时期加以肯定,而对隋炀帝时期极力否认,认为他“抚之非道”。①其实,隋炀帝的民族思想和政策有许多是继承隋文帝的,隋代民族关系的高涨也主要在大业初年。所以,关于隋炀帝的民族思想和政策是不可忽视的,很值得加以总结研究。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的汉越民族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汉时期中国南方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是汉越民族关系,由于大汉族主义思想膨胀和越民族上层贵族中民族主义思想的抬头,所以汉越民族关系常以矛盾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这种冲突在客观上起到了加强汉越民族交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战乱造成了胡汉两种文化频繁的的冲突,交融。在此过程中胡族统治者或多或少都接受并向往汉文化,但同时又无法摆脱自身的胡文化,其中汉化程度较高的氐族苻坚就是例子,其一方面重开太学,推行德政,任用儒士,另一方面又遗留了善待来降少数民族并保留其自治权的胡族文化,胡汉两种文化的冲突最终导致了苻坚发动淝水之战,以及战后国家的分裂。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是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确立和发展时期,民族迁徙较之先秦时期有了新的特点和趋势:一是中央王朝将人口迁徙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相结合;二是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双向大规模流动。秦汉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和大流动极大地促进了民族人口、文化的融合,同时也基本奠定了中国民族分布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的民族观是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于1924年前后形成完整的观点体系,是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它含有许多非科学的解释,但在政治倾向上体现了民族革命与民权革命的统一,适应了中国革命的潮流。在中国近代史上和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划时代的地位。新三民主义时期,孙中山的民族观产生了新飞跃,在反帝为首要任务和民族自决原则上,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基本上达成一致。其民族统一与国家统一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时期,其间正当两晋南朝玄风弥漫之际,十六国北朝却儒风雄劲。从十六国中后期开始,前秦苻坚、后秦姚兴等胡族统治者大力吸取汉、魏、晋以降汉族统治者的治国之道,颇具以“崇儒兴学”为中心的汉文化特征,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前秦、后秦政治、经济、文化诸项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推进了整个十六国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比较探究苻坚与姚兴的汉文化特征,不仅有助于从文化层面进一步了解十六国中后期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规律,而且对当前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均具有较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儒家民族观思想基础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儒家民族观为切入点,展开对传统民族观的相关研究.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儒学长期居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因而儒家民族观也得以一脉相承地延续下来.儒家政治思想中的"天下观念"和"大一统"思想,以及儒家"仁"与"礼"的核心思想,不仅为儒家民族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且为儒家民族观得以世代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六散骑”的出现,改变了秦汉以来谏官不成系统和谏职不明确的局面,在中国谏官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六散骑”的发展,秦汉为萌芽时期、魏晋为发展完备时期、刘宋以后为没落时期。刘宋朝集书省的出现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15.
班固民族观是其民族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传统民族观的继承和发展。以他对民族较为深入的认识为基础,以民族关系的状况为转移,班固民族观有贬斥“夷狄”、主张对其实行武力征伐的一面,但以承认少数民族已有的地位、主张对其实行怀柔羁縻政策为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元好问的民族思想由金即宗国的家国观、"仁民爱物"的民族相处观、中州一体的中国观组成。元好问民族思想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既受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也和当时的历史现实密切相关,同时还与元好问的个人因素有关。元好问的民族思想对金末元初中国民族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民族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据史籍记载,公元350年,氐人首领蒲洪因“草付应王”一谶改姓苻。此事可能是附会。据《三国志》《华阳国志》《晋书》等史料,早在350年以前,武都氐人中已存在以“苻”为姓的大族。三国时期,武都氐王苻健之弟苻双率四百户降于曹魏,可能被安置于略阳郡,成为略阳苻氏的先祖。中古时期,“蒲”“苻”音近,故史料中存在混用的情况。“草付”一谶及“蒲洪改姓”一说,可能是苻坚发动政变以后编造的,旨在借助蒲洪的权威,强化蒲氏一族的凝聚力,增强苻坚即位的合法性。苻坚不仅信图谶,且多次干预史书的修纂。改姓一说正是在此背景之下,被前秦官修史书采用,进而通过梁熙《秦书》、裴景仁《秦记》流传于世,成为苻氏一族共同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8.
淝水之战后,关陇地区的族际政治围绕着苻氏与姚氏的权力竞争展开,"关西雄杰"(关陇地区氐、羌、汉族群领袖)的倒向成为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姚苌初建后秦政权之际,苻坚之死是牵动关陇政局的核心事件。苻坚以五将山为根据地与姚苌向岭北发展的战略发生冲突,故为姚苌所俘杀。这一事件刺激了苻登势力的崛起,引发姚苌辱苻坚尸之举,由此暴露了姚苌政权的道义缺失。"关西雄杰"依违于二秦之间使姚苌与苻登之间的战争旷日持久。姚苌立苻坚神像于军中并告解,正是为了争取"关西雄杰"。在收服岭北标志性人物新平羌雷恶地之后,姚苌赢得对苻登的决定性胜利。姚苌之死终结了苻坚之死的政治意义,苻登失去了动员"关西雄杰"的号召物,随即走向灭亡,后秦在关陇的统治才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后汉书》、《华阳国志》等文献史料中所载的南方少数民族称呼与现存的中国古代民族官印中的民族称呼之间的关系,指出从这些官印上的民族称呼可以确知这些古代民族的存在,而这些民族官印是赐与少数民族领袖的,更证明汉六朝时期对南方少数民族实行着有效的统治,从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时期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20.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