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家伦理教化的一个考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伦理教化的一个考察与分析何隽1儒家的伦理教化既依赖于制度的作用,也依赖于非制度的手段。前者集中体现在政治制度伦理化和伦理的法律化,后者主要包括了文艺创作,蒙童教育和社会教育。伦理观念是人类一种具有自我节制与牺牲特质的理性产物,如何使它为人们心悦诚...  相似文献   

2.
王苏 《学术交流》2008,(3):38-41
爱是一种情感,是个体内在的心理体验,它所体现的是人们内心持有的与所爱对象结合为一体的意愿,包含尊重、给予、沟通、共荣四个基本要素.人们在爱的情感和行为中,尊重他人,乐于奉献,通过沟通和交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实现互惠共荣.家庭是以爱为本质的直接的伦理实体.爱的伦理价值就在于它是家庭成员同一性的纽带.爱是家庭伦理的核心原则,它不仅统撮、包含了诸如平等、尊重、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等诸原则,而且拓展出理解、关心、爱护等具体规范.在家庭生活中,基于调节夫妻之间、亲子之间以及己我这三种基本家庭伦理关系,爱表现为两性之爱、亲子之爱和自爱三种形式,它们贯穿于家庭生活的始终,使家庭具有安抚和心理慰藉等情感功能,从而保证了家庭生活的和谐与幸福.  相似文献   

3.
钟红艳  陈文文 《创新》2010,4(4):53-55
一般人们所说的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但是真正要实现民主还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才有牢固的根基。因此,可把民主看成一种生活方式,它代表着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妥协等精神。根据人性论的观点,民主精神不是人们生来就有的,但民主可以通过环境的教育和影响来塑造、形成、发展、传承和提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伦理政治观起始于原始血缘根基的道德规范,主张用道德心治的方式实现政治统治,达到政治人伦一体化。在中国长期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演进中,它极大地抑制了政治个体的活动能力,在寻找最终的心理依托时催生了集权观念,造成了“治身而不治法”的政治格局。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对反民主与无民主意识的批判,大都存在着片面性,要么只反对伦理政治观念,而不敢直接抨击它的制度外壳——专制体制,要么摧毁君王制度,却又不敢进行彻底的思想革命。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强化民主意识,必须从对历史的总结中得出两点方法论原则,一是坚持强化民主意识和完善民主制度的统一,二是坚持批判无民主意向和继承政治的伦理实现方式的部分成果之间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有机的公共生活:从责任建构民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尚立 《社会》2006,26(3):1-23
现代民主的产生以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为前提,但其成长却有赖于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或合作,公共生活由此产生。所以,民主的成长,不仅需要制度建构,而且需要公共生活的建构。不同的民主形态形成不同的公共生活,可将其概括为三种:组织化的公共生活、私域性的公共生活和有机的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的每一次演进,都意味着民主体系的成长。战后,人类民主发展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有机的公共生活。有机的公共生活是社会与国家有机互动,共同创造的,而国家与社会恪守各自权利所形成的责任要求,是这种公共生活的基础。这体现了民主生活的另一种建构形式,即从责任建构民主。  相似文献   

6.
杨惠 《唐都学刊》2007,23(5):27-29
制度作为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是人类在共同体生活中博弈的内在规则。制度伦理从根本上说是为人的道德性存在立法。传统社会封建皇权制度下道德强调的是个人的依附性,个人权利缺位,是外在强加的形式化的道德;近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制度伦理中个人主体性加强,但市场经济中"理性经济人"假设彰显的是"工具理性"和"个人理性",必然带来"价值理性"的退隐,引起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当代社会公共领域扩大,在"政治国家"、"公民社会组织"、"市场"、"公民个人"四种力量博弈均衡之下的制度伦理,是个人发挥道德权利参与建构生成的,这种制度伦理作为新的道德规制范型,才是真实合理的实质化的道德。  相似文献   

7.
丁雪峰 《社科纵横》2006,21(9):97-98
近代民法人格制度是近代哲学和法律发展的产物。民法上的人格是人们平等、自由、独立且不可变更不可转让的资格。近代民法以人性理论为价值基础,其人格制度具有伦理属性。法人只是自然人从事民事活动的一种制度性工具,不能因其被赋予权利能力而使自然人人格的伦理属性被隐盖。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社会,民主存在被“神化”的倾向,其危险在于,一旦人们发现民主并不能自动地、完美地解决所有的问题,就会对民主的信念产生动摇甚至怀疑.民主并不能总是保证“善”和“正义”的实现,因为其本质上只是一种政治方法和选择程序.纯粹的多数决定规则会使民主走向其反面,演变成专制与暴政.为了避免民主出现不良的结果,需要实行“有限多数原则”,并依靠法治特别是司法审查等制度的配合.民主并非“历史的终结”,它在当今世界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还有待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涛 《社会》2022,42(5):95-123
比较黑格尔的伦理概念与古代伦理概念的区别有助于澄清现代社会的理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伦理”是一个借助习惯、法律和政制搭建起来的、旨在塑造人的欲求和欲望的生活方式。对于处在自然德性和思虑德性之间的伦理空间而言,习惯、法律和制度并不是自足的,它们着眼并取决于德性。相比之下,在黑格尔那里,现代人无须具备多么高的德性,仅仅通过服从健全的法律和制度就能够驯化自己的欲望,从而赢得他人的承认和自由。不过,我们需要反思,在法律和制度的健全和完备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或许,这仍然取决于我们能否在自身的文明传统中再度唤醒某种伦理特质,去驾驭这些理性化的法律和制度,营造出一种值得欲求的共同生活。  相似文献   

10.
林学启 《社科纵横》2008,23(6):48-49
改革党内民主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从而扩大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的重要途径.因此,确保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提名权是决定干部选拔任用体现民主的首要环节.两推一述和三票制就是确保提名权在群众手中的有益探索.而完善差额选举制度和公推公选制度,则是创新选举方式的两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伦理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自然万物能否成为与人一样的伦理主体,从而具有与人一样的内在价值、权利与尊严的问题.本文认为,正是不合理、非正义的人类社会制度决定着自然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公,正是剥夺者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看不到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不从社会内部的制度改革和伦理关系的合理调整入手,让所有的人都能享有平等的人性尊严,而热衷于无原则地谈论"生态伦理乌托邦"式的"自然尊严"、"生态中心",这是一种危险的思想误导,它有可能产生人与动物之间尊严颠倒的现象,而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却无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伦理学把握生活世界的三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要有人类存在,只要人们愿意生活下去并意欲过上好生活,伦理以及伦理学的存在就是必然的.伦理道德绝不仅仅是过往生活经验的总结,伦理学也不仅仅为过往的和当下的生活作注释和辩护,伦理和伦理学本质上是面向未来的.伦理学通常以三种方式把握、解释和指导生活,这就是政坛伦理学、讲坛伦理学和论坛伦理学.在伦理学把握生活世界的三种方式之间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存在的只是不同题材的问题,探讨它们之间的边界以及相互通约的可能性,对于推进当下的伦理学研究无疑是重要的理论工作.  相似文献   

13.
从意图伦理到责任伦理:中国政治伦理精神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图伦理和责任伦理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政治伦理的两种类型.长期以来,我国政治生活践行的是意图伦理.本文分析了我国政治生活的意图伦理及其消极影响,简约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责任政治的成功实践和责任伦理的基本精神,并分析了促发中国政治伦理精神嬗变的诱致性因素.怂  相似文献   

14.
环境伦理在"好生活"和"正当行动"问题上遭遇外部反对和内部纷争.从最抽象意义上看,环境伦理在一种理想的冲突中进入人类道德的亲证性实践,它改变了哲学实践的方式.在与"好生活"相关的意义上,它面对"自然主义谬误"之诘难,通过秉持"生态善"的理念,扩展了"道德善"的内涵.在与"正当行动"相关联的意义上,环境伦理受到常规伦理与道德相对论之因扰,它试图改变"道德权利"的用法.一种面向生态实践的环境伦理,虽然在道德生活形式上存在着从一般性话语到具体项目之间的断裂,但不同形式的环境伦理探究共同指向道德和精神的价值轴线,而对它的探问乃是透过环境伦理论争深入到对其道德生活形式之探寻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陈艳  孙峰 《唐都学刊》2006,22(6):66-69
和谐首先是人们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政治和法律的事情,而且也是道德伦理的事情。习俗作为社会“隐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建构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俗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约定俗成的模式化的生活方式,以其所独具的社会调控功能而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要素。习俗与道德具有密切关系,道德教育要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起到引导人们有意识地选择优良习俗而摒弃、批判陋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知识产权法价值的伦理迷失及其回归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知识产权法在实践中带来了许多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这一新型法律制度的质疑.本文认为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知识产权法价值的伦理迷失.因此,基于法价值范畴,重新审视知识产权法工具性价值和伦理性价值关系,检思知识产权法价值实然状态与应然主张的背离样态,探索知识产权法价值的伦理回归显得非常必要.法理念构建、法权利限制与法体系完善构成了知识产权法伦理价值回归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制度公正与民主政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霍秀媚 《探求》2003,3(2):29-33,80
社会的制度设计蕴含着公正的伦理价值,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政治公正是制度公正的重要维度,没 有政治公正,则制度公正是不全面的,政治公正如何实现,民主政治制度的设计是最好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行政决策的制定和决断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但还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行政决定的做出,即行政伦理。伦理一词用于行政视域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从行政伦理的角度权衡行政决策也是行政制度中科学化人性化的体现与进步。在众多涉及影响行政伦理的因素中,网络民意越来越多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民意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民意在行政伦理的发展道路上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本文从网络民意与行政伦理的关联着手,分析网络民意在行政伦理建设中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20世纪中国的伦理意识形态以及相关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而且继续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变,其中性伦理和性制度的近代化和现代化尤其令人瞩目。文章以人类性行为伦理化和制度化的必然,以及普遍的必然之间的差异为背景,借助传统规范所提供的参照系,着重探讨了中国传统的性伦理和性制度的发展沿革及变化,通过论述现代观念革命来理解性伦理和性制度演变的意识形态性质,以及知识分子在引进和移植西方模式中的决定性作用。文章认为,一方面不容否认新的信念体系与前相比是一种创造性的建设,另方面又必须承认它是西方模式的复制和模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