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养     
我到罗马旅游,找到两条专卖古董的大街,一家一家进去看。有一家进去后,我就埋头看小雕塑、小文物,然后向一位很有风度的老先生问价钱。问了几件,老先生都说不卖,我说:"为什么不卖呢?"他说:"这是我的店,你进来了,不跟我打招呼,就在那里看,然后问我卖不卖,我不卖。"  相似文献   

2.
《老友》2003,(7)
——"我父亲很厉害,他一定要打,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三角同盟’。"——"当时我父亲非常火,一气之下就把徐树铮的副司令撤掉了。"——"我年轻时很佩服汪精卫呀,年轻的革命家嘛!"齐燮元和卢永祥,他们分别代表直系和皖系,已经开火了,江浙战争爆发了。我父亲当时就宣布,他说我呀,不能看到他们各个击  相似文献   

3.
请允许我把话题扯得远一点。这是因为提起笔来首先就想到了古史辨派的主将顾颉刚老先生,顾老先生是我国近代疑古破古的旗手,为了探索中国古史,扫清在历史本体上沉积了数千年的,以人们的主观意念所越创造越加厚的,以致使历史的真面几乎全部淹没的旧灰新尘,而拼却毕生的精力去摇旗呐喊,去冲锋陷阵。并且由顾者先生所率领的那支疑古破古的劲旅所进行的拼搏,乃是中国历史上经过两千多年持久争战的继续,到顾老先生这里可以说是作了基本的清算。还要看到,当时顾老先生等所进行的扫灰除尘,完全是在从文献到文献的纠绕之中进行的。我很推崇顾老先生的研究古史所强调的,第一点就是要“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①此点诚可谓动摇了封建传统观念的根本,对当时所进行的所谓非信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金桂飘香的季节,旅居西班牙的华侨张慕飞老先生打来电话,邀请我到他上海的新居做客,我欣然应邀前往。在张老先生的书房,我看见墙壁上挂着一幅"梅花图",上面有蒋纬国先生的亲笔题书:"慕飞仁棣伉俪清赏"。我很是惊奇,问:"蒋纬国与你们夫妻很熟?"  相似文献   

5.
我读书很晚,接触梅村诗则更晚,记得是在一九四三年,高中一年级的时候。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南京汪伪政府大肆进行卖国投降活动,广大沦陷区人民则生活在火坑之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老师张潮象老先生,选了梅村的《圆圆曲》和陆次云的《圆圆传》来给我们讲,讲到“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句诗,还特别引陆传中的“三桂赍重币求去此诗,吴勿许”以为印证。张老先生当时讲诗的用意并未说明,但他讲诗时对吴三桂的愤激之情却溢于言表,使人感到仿佛不是讲历史而是讲的现实。我那时还不到二十岁,由于张老先生的讲诗,却引起了我对梅村诗的爱好,至于梅村本人的历史,当时却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6.
两代人之间     
黄世玫 《老友》2010,(3):45-45
在一位老先生80岁的寿宴上,老先生与子女之间就"父亲"的认识问题,有一段精彩的对话。老先生说:"当爸爸啊,就好像是一个球。在利用价值最高的时候,孩子们你争我夺,常常伸手要钱,在这个时候,爸爸就像是篮球一样;等到这个做爸爸的退休以后,价值越来越低,孩子们就你推过来,我推过去,这个时候,爸爸就  相似文献   

7.
孔老先生是圣人,这毋庸置疑,可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谁成就了孔老先生的圣人称号?是他自己,抑或还有别的人?前段时间看到一则关于孔老先生与弟子颜回的故事,似乎要让我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话说,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缺粮,饭菜全无,七天粒米未进,体力不支,白天也只能躺着休息。颜回不知道从哪里讨来一些米,回来后就煮起了饭,快要熟了。孔子却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刚才他抓饭吃的事,起身说:"我刚才梦见了先父,这饭很干净,我用它先祭过父亲再吃吧。"颜回回答道:"使不得!刚才  相似文献   

8.
熊炎生 《老友》2014,(6):17-17
正那是50多年前的事了。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各县都先后创办了县报、县刊。我当时在中共德安县委工作,县委要我去筹办此事。接受任务后,我就在考虑请谁来为我们的报刊书写刊头的问题。当时我知道"九江日报"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请邵式平省长写的,于是我想我们是否也可以去请他写?我把想法报告了县委领导,他们很支持,并要我去办理此事。1958年金秋季节,我带着中共德安县委的信函来到省城南昌,请邵省长为我县准备在10月1日创刊的  相似文献   

9.
我爱散步,经常在小区里看到一对老夫妇。老太太坐在轮椅上,表情木然,由保姆推着。老先生总是跟在旁边,不离左右。老先生话很多,老太太则不怎么说话。笔者经常看到老先生给老伴喂水果、喂水。老太太呢,好像总是担心老先生走远,紧紧攥着他的手。老先生就老老实实地让她攥着。这对老大妇肯定很恩爱。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先生向我讲述了他和她的婚姻经历,令人惊讶不已。  相似文献   

10.
级别与腐败     
李秋生 《中华魂》2008,(2):50-50
据说,胡长清被押赴刑场时,与押送他的法警有几句耐人寻味的对话。胡长清说:"我可以载入史册了,到现在为止,我是建国以来被判死刑的最高级干部。"法警说:"不是还有50年代的刘青山、张子善吗?"胡长清纠正说:"他们当时是天津地委书记,比我要低,我是副省级。"法警接着说:"那我们也载入史册了?"  相似文献   

11.
忆恩师     
感激祖国、人民和学校对我的培养教育,使我坚持四十年的教学生涯,胜任甘届毕业班的教学任务。在母校四十年校庆之际,我更怀念思师党浩如老先生、刘宪武老先生等教学老师身心示范,教诲之思。当时,常老师年已花甲,身体衰弱,但每日均有代数课,每节课上,他对教材的分析、讲解都十分细致、透激,从不苟且,其敬业精神,实使作为学子的我内心敬佩,更促使我热爱数学教育工作,我专心听讲,并细心笔记,经老先生细致批改的作业,我至今仍珍藏着。这些都是我日后教学生涯的宝贵财富。从学校毕业后我到古交中学任教,回来后也常去拜访常老师…  相似文献   

12.
幽默与漫画     
《可乐》2007,(1)
健康秘诀一对夫妇年逾七旬,依然身强力壮,恩爱非常。他们结婚50周年纪念日那天,有人问老先生健康的秘诀,他说:“每次太太跟我吵架,我就出去散步。我今天这样健康,都是因为50年来,大部分时间都在户外活动。”  相似文献   

13.
曾以质朴、明快、富于地方色彩的创作风格感染了无数读者的“山药蛋”派重要作家马烽老先生如今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当我拾阶登上二楼时,马老先生已在书房门外,很客气地迎我进屋。就那么一迎,不由我心中一热。  相似文献   

14.
“候”先生     
从前,有一位大学问家叫侯老先生,当时有一些读书人很仰慕他的才学,常常利用书信往来的形式问侯老先生请教。有一们读书人姓赵名白,平时学习马马虎虎,也想通过与侯老先生交往的途径,达到自己向上爬的目的。~~“候”先生@冉红  相似文献   

15.
感谢老伴     
谢虞 《老友》2012,(11):39-39
我和老伴的婚姻快到钻石婚期,可以说是真正的老夫老妻了。我俩近60年来风雨同舟,心心相印,经历了阳光灿烂般的顺境,也经历了狂风暴雨似的逆境。我们育有4个儿女,他们几乎是老伴一手拉扯长大的。"文革"期间,我在一所农村中学任教,老伴在小学当民办教师。因为我的家庭出身不好,属于"黑五类",所以我成了当时的斗争对象,被揪斗、抄家、游街,最后被"发配"到农村监督劳动。老伴也遭受株连,被迫离开了教师岗位,带着4个年幼的孩子投靠乡下娘家。  相似文献   

16.
潇赛 《新天地》2012,(7):16
"一二三四,跟着我的节奏走起来。"曼妙的身姿,潇洒的步伐,成为长春市朝阳区文化艺术馆里的美丽风景。这是一支极具魅力的老年模特队,队员来自北安社区群星艺术团。他们在各类公益演出场合展示着晚年风采,传递着对生命和美的感悟。团长叫刘俐瑛,今年59岁。2004年,在她的组织下,在社区成立了当时仅有10位团员的艺术团。刘俐瑛摸着脖子上一道手术疤痕,向笔者回忆起了那段过往:"当时我因为颈部肿瘤做了三次手术,而且还有心脏病,医生就建议我多活动身体,加强体育锻炼。"于是刘俐瑛便找来几位喜欢跳舞和模特表演的姐妹,一起秀了起来。她做事很负责,做服装、  相似文献   

17.
多年前在一家省报工作的朋友来访,讲到他们省的一个副省长贪赃枉法银挡人狱,省报却被"打招呼"不许报道,朋友忿忿地说,"保姆偷了我家东西,我却不能声张!"当时国人还没有"纳税人"这个概念,朋友把省长比作"保姆",多少有点纳税人意识了。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列宁在《大难...  相似文献   

18.
李跃 《北京纪事》2009,(4):69-70
我不知道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所塑造的"马猴儿"是不是以他自己为原型,反正形象挺真实的。在当时部队大院里,颇有一批类似"马猴儿"这样的军人子女。他们的父辈军阶并不高。因此,在等级较严的部队大院里,"马猴儿"们的地位也同样不高。在比他们父辈军阶高的人家的孩子眼中,他们就是"小孩儿",像《阳光》中米兰叫"马猴儿"那样。  相似文献   

19.
钟玛 《人生与伴侣》2007,(11):18-18
在成都送仙桥文物古玩市场,活跃着不少老年收藏爱好者。 老年骑游组织的负责人朱老先生向我介绍,近年来,随着收藏消费市场的渐渐升温,许多老年人开始把收藏作为他们老有所乐、养身心益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骑游队中就有不少收藏方面的爱好者,今天是他们第三次有组织地到这里来“淘宝寻奇”。  相似文献   

20.
俞大受 《老友》2013,(2):18-18
"春在溪头荠菜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鹧鸪天》中的词句。辛老先生有好些写我的家乡广丰博山的词,因而这些辛词有如乡音般亲切,他笔下的柔桑、细草、暮鸦……依稀就是身边的水彩风情。不知辛老为何把春之韵定格在"溪头荠菜花"上,这让我多想一睹荠菜的芳容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