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萧红的寂寞情结的形成根源、实质内涵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其形成根源是童年的遭际和后来的情感挫折。其本质内涵,既是她追求真至善的纯洁高尚的人格的体现,也是她对多灾多难的痛苦人生的深刻体验。其在作品中的表现主要有三方面:意境的营造,人物的描写和抒情。  相似文献   

2.
萧红的作品多是以悲为主、悲喜交加的风格,透露出浓郁的悲剧气氛。《呼兰河传》是萧红基于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而创作的,它描绘了广袤黑土地上人民蒙昧、不幸的生活。文本中表现出的悲剧性关乎人的生存欲望与人性弱点。作家力图还原乡土混沌、蒙昧的生活现状,并让读者真切感受那种绝望、愤怒、冷漠及悲凉,这近乎变成一种萧红式的效应,使得读者阅读过程中也被她不尽客观的主体化的情绪所淹没。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独特艺术个性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与她的人生经历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个人生活经历曲折而又坎坷,也不时为人所诟病.萧红生前逝后的遭遇既有时代的普遍性,同时又具有个体的特殊性,这种现象的背后,交织着十分复杂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社会话语等多种因素,萧红形象也因此发生着历史变异.  相似文献   

4.
萧红短暂的一生饱经磨难,坎坷曲折的经历、由此而来的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以及对人生悲苦的独特体悟,使她的许多作品都弥漫着一种"荒凉"的人生意蕴.风物环境是荒凉的,人们近乎原始荒原上荆棘蒿草似的生存状态更是荒凉.这种生之"荒凉"甚至淹没了人伦之爱,但她不是悲天怆地,而是平淡从容地传递着人生的悲剧感和迷惘感,在对世间种种烦恼的达观诠释中有其对人生命运的深沉反思.  相似文献   

5.
萧红的《呼兰河传》描写了一幅东北农民世代相因的乡村生活画卷。由于“当萧红写作《呼兰河传》时,其他中国作家们大都在写战时报道文学、短文、戏剧,或者写抗日性的小说或短篇宣传等作品,”加之人们一开始对萧红小说创作起点《生死场》的严重误解,在这一整体氛围之下,人们必然更强烈地向这个年轻的女作家要求抗战味更足的艺术画面。然而他们失望了,“当萧红写作才能与日俱进时,她在文学评论家眼中的地位反而江河日下,后来竟落到人们反  相似文献   

6.
《呼兰河传》描写了三个女子的生命悲剧。萧红把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化视野融进了她对妇女命运的关注,使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悲剧魅力。萧红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心灵历程,又使家园情结在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这种理性批判和情感眷恋的两难选择,使得作品在悲剧的氛围中时时荡漾着情绪的波动,因而赢得了人们愈久愈浓的追念。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的著名现代女作家,在她短暂的9年文学生涯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享誉中外的传世之作。《呼兰河传》既是她临终前的辞世大作,又是关于萧红其人其作最有争议的“焦点”之作。鲁迅、茅盾等老一辈伟大革命文学家对萧红及其创作曾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应当注意到评论界对她的批评和某些指谪。因此,如何评价《呼兰河传》的成败得失一度成为现代作家作品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其影响波及远不止于作品价值本身,而且还广泛涉及到对于女作家本人及其创作道路的整体把握和客观评论。本文认为:文学的视野本质上是关于“人本体”的一种文化选择和审美追求,但这仅仅是一种文学精神,绝不是规范文学时态样式的刻板或模具。其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全在于对人及其命运的真情关注并多姿多彩地表现“人”,即表现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人性”的人类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既相适应又不适应,既相互包涵认同,又相互排斥对抗的矛盾统一的客观规定性运动过程。即人的生命意识、生存状态和生活命运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应当承认,作品确乎于“平庸”中暴露了那一时代的社会虚伪与世态沉沦,刻画出血泪模糊的人间悲剧和宗法神态世相。  相似文献   

8.
考察萧红的一生,"寂寞"情结始终贯穿于其中.这对一位作家来说,无疑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萧红的文学实绩相当部分是由这一情结带来的.研究它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此情结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挖掘:1.人生的寂寞;2.写作态度的寂寞;3.不被同时代人理解的寂寞.  相似文献   

9.
萧红"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以儿童的视角叙写了呼兰城的风土人情,用饱含深情的叙述表现了她对乡土的眷恋。其中的景物描写、语言风格、叙事结构均展现了"道法自然"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了萧红的人生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代表着萧红对人生、命运以及这个世界全部的情感与理解,这是萧红在有生之年与这个世界所作的一次最彻底的对话。因为这部作品承载了作家的寂寞与热情,饱含着作家的忧伤和希望,在被弃与被爱的双重环境中表达着萧红对美好和爱的憧憬与渴望。这部作品所呈现的主题意蕴和内容模式又充满着人类的共同情结,诉说着人类不变的美丽梦想和对"此在"的苦痛的抗争。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呼兰河传》通篇笼罩着一层浓厚的寂寞氛围。本文透过萧红平静而客观的叙述,分析呼兰河的实质,以及作者深藏在这寂寞之后的含泪的微笑,并力图说明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萧红创作《呼兰河传》绝不仅仅是为了私人怀旧的抒情。  相似文献   

12.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以回忆性的文笔叙述了呼兰河的风物习俗,不仅写出了她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也道出了她对那个时代和社会里国民的麻木不仁和自私冷漠的批判,从而成为其巅峰之作。笔者通过对胡家大孙媳妇这个人物的细致解读,以此论证即使是符合封建传统文化标准的女性也无法在封建牢笼的夹缝里生存,从另一个角度反讽封建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荼毒和残害。在没有找到苦难的救赎之路时,女性只能用逃离来反抗封建传统文化所酿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分析作家萧红在作品中叙写的"生命"主题, 从"生命本真的样态"、 "感悟死亡"、 "寻找精神家园"等三个方面论述萧红作品里的生命悲剧意识.萧红通常是从生命的悲剧节奏中捕捉亮丽色彩, 表现出强烈的抗争意识, 交织着对理想生命的执着探寻及诗意妙悟.在作品中, 萧红致力于营造自己心中的理想家园--呼兰河--她魂牵梦绕的故乡, 以此来表达对生命的真爱和对彼岸世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14.
来自美国中西部小镇红云镇的威拉·凯瑟和中国北方偏远小城呼兰的萧红在她们各自的代表作《啊,拓荒者!》和《呼兰河传》中生动地表现了边疆的风情.她们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文坛沉浮和曲折的感情经历,并在各自的代表作中描写了边疆的严寒和人们的冷酷,同时也以抒情的笔触书写了边疆人们的温情与关爱.  相似文献   

15.
萧红小说中的主角大多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女性.她以独特的视角、真实的笔法,从女性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上展示了她们的悲剧命运,揭示了父权制度与封建传统观念对女性的压榨与毒害,同时也挖掘了这些苦难女性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6.
萧红与林海音都曾以孩童的眼光作为聚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美好回忆,然而个人经历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和不同的叙事色调.单纯的儿童视角的运用使林海音的童年回忆温柔敦厚,色彩明丽;儿童视角复调方式的渗入却使得萧红的童趣表现背后透露出成人世界的重重叹息.两人对女性命运的不同思考,在其作品中通过女性主人公的不同遭遇与人生结局表现出来.萧红命运多舛,不幸的生活、不幸的出走经历使她永远悖离了传统的家,同时也使其作品获得深刻的悲剧性;林海音由于女儿情结的牵绊,回归传统,归于温文儒雅.  相似文献   

17.
女性家园的失落、女性生命的潦草、女性话语的困惑、女性救赎的虚幻四个方面表现了萧红的女性苦难意识。萧红的女性苦难意识使她及其作品具有独有的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萧红的绝大多数小说都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但她从来不曾对女性的存在做过浪漫的期许,自身所经历的苦难使她洞见了生命的空洞与无奈。她笔下的女性大都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也鲜有自觉的生命意识,有的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她们如同动物般挣扎在生与死的轮回场上。萧红是一位热衷描写死亡的作家,但她没有一般作家关于死亡的诗意化想象,更多的指向了死亡本身。萧红以她深邃的内在质询探索着女性的命运,提示着女性悲剧的深层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9.
石楠是当代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家.她用自己的笔抒写了多部与苦难搏斗的艺术家的传奇人生,作品有自己的艺术特征.同时,她由山村砍柴女到国家一级作家的人生经历,表明她和她笔下的人物一样,都是与苦难搏斗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萧红是一位极为优秀的女性作家.她和她的文本对人的存在进行着不屈的叩问.萧红的文本中表现了对人的动物般生存的置疑,对一切成规、历史传统的置疑,对女性痛楚命运的绝望.这使萧红走上了孤独漂泊的旅程.生命后期,萧红在文本中表现了对反抗的置疑,浸润着浓重的虚无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