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社会"一夫一妻制纳妾制"并存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绪芝 《中州学刊》2007,(3):176-178
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中,"一夫一妻制"是其基本原则之一,在很多朝代的法律中都给以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夫一妻制"原则却没有严格践行,实际上"一夫一妻制与纳妾制"并存却是中国古代社会婚姻制度的常态.原始社会婚姻遗风、古代婚姻功能观、男尊女卑观念、最高统治者身范作用等因素对这种现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汉人认为,婚姻制度是适应“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而制定。这里的“情”是指男女之间的情爱;“别”即剔别两性间非情爱的“妒忌”,以求夫妻生活和谐如意。西汉人又认为,男女间的婚配,是人类生活的新起点,“妃匹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美满的婚姻为民生幸福之源,社会繁荣之起点。相反的,倘若婚姻淫乱无度,“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以致整个社会风俗低下,家不协,国难安。总之,西汉人将婚姻之礼制,看作社会纲纪的首要。  相似文献   

3.
论契丹社会的等级婚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而言,婚姻本身是一种服务于统治秩序的政治行为,在辽代,适应契丹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契丹社会的婚姻制度,表现为一种特色鲜明的等级婚姻制度,具体说来,表现为契丹社会的阶级等级婚姻、民族等级婚姻和高第豪门等级婚姻等诸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建立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构想赵华明无效婚姻是指违反结婚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的违法婚姻。无效婚姻制度,是指规定无效婚姻的范围、确认、宣告程序及法律责任,调整无效婚姻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制度。它是一国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婚姻法中没有规定...  相似文献   

5.
国内学界对我国新建立的无效婚姻制度和得撤销婚姻制度,在认识上颇多分歧。本文拟就其中的分类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为了便于研究,首先要了解一下无效婚姻和得撤销婚姻的不同含义和不同效力。无效婚姻是结婚的无效。得撤销婚姻是婚姻的撤销。我国实行登记婚制,根据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发布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第11条的规定,“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对当事人的结婚申请进行审查,符合结婚条件的,应当即时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当事人从取得结婚证起,确立夫妻关系”。根据这个规定,我们可以把“结婚的无效”理解为“结婚登记的无效”,准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不是象有些学者说的那样是从来如此的,它有个发展过程。这自1861年德国人巴霍芬的《母权论》一书出版,特别是1877年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出来之后,已经是确实无疑的了。人类社会的婚姻形式,除了荒古时代的杂乱性交之外,基本上是循着四种形态发展过来的,即:一、血缘婚制;二、蒙昧时代的群婚制;三、野蛮时代的对偶婚制;四、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各民族的五花八门的婚姻上的“奇风异俗”,基本上都是从这四种形态的婚姻制度中变异出来的。婚姻制度在一时代中也决不是纯粹的、单一的,  相似文献   

7.
婚姻是家庭的纽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家庭生活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而对人类婚姻史的研究,自十九世纪以来经久不衰。刘发岑的《婚姻通史》是我国理论工作者在这一领域的一部专著,它一问世就得到人们的好评。笔者认为,该书主要有以下几大特色。 一、抓住了生产力和社会体制对婚姻的决定作用 国外的婚姻史著作,都只重视实证和调查,没有抓住生产力和社会体制对婚姻制度与婚姻生活的决定作用,未能系统地揭示人类婚姻形成及发展的原因与规律性。刘发岑以其二十年的艰辛著《婚姻通史》,以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从生产力和社会体制作手,系统地分析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现当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婚姻生活的特点及其规律性,把古今中外人类婚姻的全貌展示到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8.
张可  王卓然 《南方论刊》2015,(3):99-100,94
婚姻最原始的起源来自两性的结合和生育,但人类婚姻并不只是生物的交配,它还是新的社会关系形成的源头。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的婚姻从观念形态到制度设计、婚姻生活和价值取向都是宗法的,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婚姻的意义和功能一直被界定为"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这是一个宗法的观念。所以婚姻的成立是通过两个家族的联姻方式来实现的,目的是祭祀祖先和延续后代。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婚姻制度的简析,试图将古代中国严苛的婚姻制度予以梳理,以了解"宗法"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厚影响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陈丛兰 《兰州学刊》2006,(9):29-32,24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性著作,《礼记》中包含着丰富的婚姻伦理思想。它所记载的婚姻制度,不但详细而生动地反映了先秦时期贵族们的婚姻家庭生活,而且为后世封建婚姻制度提供了一个初始的思想理论框架。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形成它的“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婚姻理念的深厚哲学基础,即儒家主流的性善论和“天人合一”的形而上社会伦理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10.
论可撤销婚姻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波 《理论界》2002,(1):87-88
可撤销婚姻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新增设的一项制度。《结婚》一章用二条确定了这一制度,对自始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的范围作了基本划分,规定了可撤销婚姻的适用范围、可撤销婚姻的撤销程序及法律后果。这一制度与无效婚姻制度一起成为结婚制度的有机  相似文献   

11.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步履维艰,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等客观原因外,主要还有以下一些因素。 1.旧的婚姻习俗、生育观念的影响和老年赡养制度的非社会化问题。我国旧的婚姻习俗男娶女嫁,只生女孩子的农民家庭,一旦女孩子出嫁,就认为“断了香火”。受这种旧的婚姻习俗影响的人的生育动机,或曰:“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或曰:“积谷防饥,养子防老”。或曰:“人丁兴旺,招财进宝”。这种生育动机,成为当前推行计划生育的心理障碍,另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许多原来的公益事业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2.
封建婚姻制度发展到宋代,呈现出不少与前代不尽相同的新特色。除了“婚姻不问阀阅”这一重要特色而外,还可以举出以下四种。一禁止族际婚宋代婚姻制度最为明显的特色,莫过于禁止汉族同其他民族通婚。可是,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对此持否定态度。他曾断言:在中国历史上,“华夷通婚,自古即然。”“唐代以原则论,蕃汉通婚,盖所不禁;以事实论,则实行通婚,盖无容疑。宋代大体甚与唐代同也。”(《蒲寿庚考》)这一说法得到吕思勉先生的赞同,并在其《隋唐五代史·婚制》中加以征引。其实,此说对错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3.
道宗朝是辽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非常时期,这个时期的婚姻政策也具有特殊意义。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分析辽未婚姻政策对辽末政治的潜在影响。 一、作茧自缚的对内婚姻政策 耶律氏与萧氏两姓通婚,构成契丹族婚姻制度的基本特点。在有辽二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社会性质和思想意识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婚姻制度作为辽代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也有从适应到不适应,以至最后阻碍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道宗朝婚姻政策的保守性,恰恰反映出辽末婚姻制度的落后性和政治制度的腐朽性,也暴露出了辽末社会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4.
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要求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活方面就是要在全社会实行利益协调、利益均衡和利益共享。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让我国目前客观上已经存在的多元利益群体依法实现充分有效的利益表达,从而制订合乎公平正义要求的社会公共政策,使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得到协调均衡的发展。本文在分析我国利益格局分化和多元利益群体形成的基础上,指出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与社会公共政策制定的紧密相关性,提出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利益表达的必要性与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毛毅坚 《东岳论丛》2002,23(5):138-139
婚姻契约化为诸多学者所倡导 ,认为契约是理想的婚姻模式。因此 ,应吸收契约论中的合理性、进步性因素 ,但不应将其完全契约化。婚姻是扎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社会制度 ,只有综合考虑社会中各方面因素所建构的婚姻制度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6.
亲社会行为研究从考察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到助人行为的动机研究,发展到探究亲社会动机的基因和神经基础。目前,研究者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微观和宏观分析水平的研究中,出现跨学科的研究取向。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来探究亲社会行为,已逐渐成为亲社会行为研究领域的热点,在共情、群体过程和志愿者行为等领域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谭建华 《船山学刊》2008,16(1):186-189
罗马法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婚姻制度经历了从“有夫权婚姻”制到“无夫权婚姻”的制演变。在此过程中,罗马妇女的法律地位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从罗马妇女在婚姻中的人身权、财产权、婚姻权的前后变化等方面可明显地体现出来,从中反映了罗马妇女法律地位不断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社会两大部类生产中,人类自身生产占有重要位置.而婚姻是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人类的婚姻史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许多阶段.由于年代久远,后人对早已消失的婚姻制度和礼俗会产生种种误解,对《左传》中记载的“烝”婚和“报”婚就发生了这种情况.什么叫“烝”婚和“扳’”婚?这是曾长期存在于奴隶社会的一夫多妻制的婚姻形式之一.所谓“烝”婚和“报”婚是指这样一种婚姻形式:在父亲死后,儿子继娶庶母为妻,叫“烝”;在兄或叔父死后,弟弟或侄继娶嫂或婶母为妻,叫“报”.如果从女方言,则是转为庶子或夫弟、侄子之妻,所以又叫收继制婚或转房制婚.在《左传》里,关于“烝”婚的记载有六次,关于“报”婚的记载有一次.这种婚姻在当时是合理合法的,所以《左传》只做了客观地反映.但后人对此不能理解,以封建的伦理道德来看待此种婚姻,把它等同于“通”或“淫”,亦即“通奸”,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比较研究大陆与香港的婚姻家庭法,侧重于如下法律、法规:香港的《婚姻条例》、《修订婚姻制度条例》、《婚姻诉讼条例》、《婚姻诉讼及财产条例》,大陆的油姻法》、《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民事诉讼法》以及有关司法解释。一、婚姻的定义与特征关于婚姻的定义,香港《婚姻条例》第40条第2款指出,基督教婚姻或相等于基督教式婚姻的世俗婚姻,乃是指“获法律承认的正式婚礼,其间为一男一女自愿终身结婚,不容他人介入”的结合行为而言。根据这一规定,婚姻是指一男一女通过法律承认的仪礼以终身共同生活为目的的自愿结合的行为。婚…  相似文献   

20.
一在古代中国,妾(或妾妇)本是妇女的代称,具体指出嫁的妇女。后来,随着婚姻习俗的变化,"妾"通常指通过非法定婚姻仪式进入男性家族生活的妇女。妾是中国传统社会婚姻制度衍生的畸形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