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新市民文学缘自新市民阶层的形成以及这一阶层感受和认知现实人生的心理内容与情感方式。新市民文学的创作者大多关注城市底层生活,以植根于乡土中国的人生启蒙者的文化姿态来写作。同时,创作者基于"故乡尺度"抑或是传统乡土伦理的写作立场,使得他们的作品感受冷静、思考理性、表达智性。在一定程度上,卢卫平的探索和努力的方向,应该就是新市民文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刘文辉 《江淮论坛》2010,(5):173-178,76
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逻辑与现代传媒语法的"合力"作用下,文学审美伦理的传统向度在社会语境的置换中失却规约性,开始由"唯审美"的终极超越性滑向"泛审美"的日常经验性,表现出奔赴世俗、走向休闲、陷于颓废的叙事症候。在文学审美伦理失据的"人文精神"溃败时代,文学审美精神不仅在"人文精神"的文化大讨论中以及一些传统作家坚贞的文学写作中继续传递,而且还在作家与大众文化"合作"的"触电"写作中,以迂回的"曲线"姿态进行审美的精神表达与价值抗争。  相似文献   

3.
"写作"这一概念一般指"非文学"的写作过程、行为和成果,而文学的则常用"创作"表述。但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写作方式,写作的主体、方式、体裁、动机、内容等写作诸要素日益多元化,传统的写作理论已经无法阐释网络中的写作现象。因此,写作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框架,面临着现代化的更新和重构。作为写作学延伸和拓展的写作行为的文化—社会学研究,更加关注写作现象和写作行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传统写作学难以解释和说明的一些当代写作现象和行为提供理论支持,以丰富和发展传统写作学。  相似文献   

4.
文坛一直就有"纯文学"之说,可是什么叫做"纯文学"呢?似乎又没人能给它下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近三十年来"纯文学"的说法之所以比较盛行,乃是因为前三十年对"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一味强调。后来,尽管我们不再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了,而改称"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但"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就不是政治了,抑或说是文学就不再带有政治性了?  相似文献   

5.
当下的文学写作状态十分复杂,真正优秀的作品十分稀有,发行量也不理想,有文学意义有价值的作品似乎正在被边缘化.但是,文学的许多元素却被移植了,在广告、传媒、网络甚至在许多学科的学术研究中,蕴含着越来越多的文学因素.因此,当下实际上是一个“泛文学化”的时代,从某种意义讲,当下文学的发展其实更有希望了.文章就为何出现“泛文学化”现象,写作理论为何能在“泛文学化”时代有所作为,写作理论在当下如何有所作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6.
从理解的历史性看翻译无定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世纪末中国的文学翻译伊始,不同的历史时期里文学名著的重译现象层出不穷。对于文学名著是否该重译,众说纷纭,言人人殊,其论争的焦点实为名著重译有无定本。根据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著名原则——理解的历史性,不难看出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译本正是理解的历史性所造就的产物。由于历史赋予了不同的译者不同的"视界"和创造力,一个译本的出现正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诉求,是时代创造的一个新视界。因而文学名著翻译中唯一的定本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7.
张凯成 《天府新论》2017,(6):112-118
打工诗人的写作在当前正面临着新变的可能,写作时空场的“智性”偏转构成了转变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打工诗人追求“智性”维度的诗歌,与写作的“现代性”诉求达成了内在的统一,演变的“时间场”以其鲜明的“智性”表达构筑了新的写作装置;另一方面,标签化命名为打工诗人的写作带来极大的掣肘力,“智性”的转变则成了他们突破空间限制的重要策略,由此建构出了“智性”的写作空间场。但这种转变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焦虑性,具体表现为因写作功利性的增加所造成的思维的“不自主性”,以及因迎合批评家们的审美趣味所带来的“失语化”危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以及传媒中心地位的突显而出现的网络,给众多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交流思想的平台,它独特的写作方式及写作主体的特殊心态,使得其在具有鲜明个性的同时,也在相对于传统文学而言的边缘化地位、匿名性的写作形式等方面,呈现出与女性写作相似的若干特质。  相似文献   

9.
超文本文学是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学创作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它的产生,有赖于互连网和超文本技术的充分发展。与传统文学相比,它有着鲜明、独特的特征,如结构上的超链接性、书写上的互动性、写作载体的超文本性、表现方法的超媒体性、传播方式上的互文性等。超文本文学的出现,给传统文学带来很大的冲击,如它对传统叙事的重新解读,但它的出现同时也丰富了文学的样式,繁荣了当下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0.
徐洪军 《云梦学刊》2012,33(2):25-31
关于"新世纪文学"研究的论争是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有关"新世纪文学"命名的论争中,"新世纪文学"建构者阵营中存在着较大的学术分歧,这种分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提倡的原因、概念的界定以及文学特征的概括。学术界对"新世纪文学"命名进行批判的时候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错位"现象,基本上没有意识到"新世纪文学"建构者阵营中的分歧。  相似文献   

11.
刘志华 《兰州学刊》2010,(9):145-149
十七年文学,以其整体的"同一性"构建了一个"战歌"与"颂歌"相交织的文学时代。"史诗性"文本为新政权的合法性存在披上了漂亮的外衣,对文学经典的价值确认则体现了十七年文学批评理论的合法性存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家族文学中出现了一系列族长形象,他们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意蕴内涵。由启蒙时代决绝的鞭挞到世纪末的肯定和无限怀恋,恰好完成了从"家"的"出走"到"回归"。  相似文献   

13.
溃败的先锋--9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备忘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锋文学写作是背对传统面向未来的写作.前卫性、反叛性、超越性和过程性是先锋文学的四个本质特征.发轫于80年代中期并在1988年达到高潮的中国先锋文学,进入90年代后其叙事方式和艺术经验被不断地自我复制和重复,先锋作家们纷纷抛弃了先锋的反叛立场,进入商业化写作轨道.至此,当代小说中的先锋性已丧失殆尽,掌声响起之际也是先锋文学气数殆尽之时.所以,90年代是一个没有先锋的文学时代.  相似文献   

14.
纵观左翼文学到文革文学,仅就人性中的爱情话题而言,《白毛女》所呈现的是一个从革命文学“革命加恋爱”的写作模式向文革文学的无性别写作的过渡性文本。在对《白毛女》的不断改造中,人性的文学表达经历了一个浮沉跌宕的过程,它也预示着人性,特别是“革命时代的爱情”必然要经受政治考验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于文坛的"后新时期文学"是一种不同于"新时期文学"乃至整个经典文学的全新文学-文化事件。这一事件的出现,既标志着中国文学在"后新时期"的各种文艺思潮和复杂社会语境中的巨量发展,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历史进程和民众生存生活的深刻变迁,并与一种全球性的新型世界观和一种新的社会重构认同及价值迁延相关联,是这诸多社会文化症候在文学领域的操演。基于这一认识,"后新时期文学"的价值就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6.
李贽与卢梭都生活在新旧社会行将更替的时代。他们在批判旧社会的同时,分别以"童心说"和"爱弥儿"热切地呼唤着新的"自然人"的出现,盼望着侯王与庶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虽然二人对人在追求"自然人性"中的"私利"态度有异,但是都是朝着人性复归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7.
庄伟杰 《云梦学刊》2014,(3):99-104
何谓“域外汉字文化圈”,它与海外华文文学有何关联?进一步说,既然是域外,那么其圈内汉语文学是否属于华文文学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有何异同?把域外汉字文化圈与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链接互动,我们能获得什么资源和启示?另外,在通常情况下,一提起“海外华文文学”,人们一听就明白这是指在中国以外的用汉语书写的文学(作品).既如是,为何学术界还有“世界华文文学”、“域外文学”、“华语语系文学”、“全球华文文学”、“海外华人文学”等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出现呢?这又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长利 《兰州学刊》2011,(9):137-141
文学接受是文学的效果和产生基础,文学形式是文学存在的标识与构形,意识形态是社会对文学及接受的组织,也是文学进入社会的现实方式与途径,它们是一个文学事件出现的基本关系系统。它们作为中国当代文论建构的三个基本关系维度,是由现代文学理论方向即沟通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当代我国文学理论存在特点即个别研究与综合研究的分离、文学本性认识的深化即"关系性"存在等方面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史的命名到写作,文学史中的历史思维一直左右着文学思维,历史一直作为文学的线索思路,研究方法,切割依据甚至对应形式而存在,而对文学本身的感悟力,想象力,审美力却强调不足。文学史中文学感的缺失是当前文学史写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在当前洪子诚及陈思和的文学史写作中仍然没有突破历史思维建立起真正的文学思维。文学史写作中应以人怎样在地球上生存与发展为总主题,以提高人的文学感悟力,想象力和审美力为总目标.以文学自身的演变规律为总方向,以生态的而非进化的观照为总思路来建构文学思维。  相似文献   

20.
王小波是20世纪90年代一个非常有影响的作家。他和他的写作让人们看到,一个自由的人,既可以享受思维的乐趣,拥抱理性与常识,也可以在凡俗的生活之外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他是一名学者型作家,他的思想兼容文理,而文风精致繁复,意蕴深刻。他的存在对中国当代文坛来说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和创新性。王小波的创作在90年代的自由主义思潮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创作以对现代性的建设、知识分子公共空间的开拓和坚定的自由主义文学逻辑,为新世纪的智性写作打开了一扇宽阔的大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