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回族研究》2015,(1):9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华著《回族民俗文化变迁与社会性别研究》一书,于2014年8月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分十章,第一章集中论述回族民俗文化在回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至第九章全面介绍和论述了回族的民俗文化及其变迁,这些民俗文化包括生产、饮食与禁忌民俗,婚姻、家庭和生育民俗,服饰民俗,经商习俗及商贸民俗,人生礼俗民俗和行为礼俗民俗,民居民俗、清真寺建筑民俗和审美民俗,宗教信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99居民俗学(含民间文学)硕士生共有6名同学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他们的选题论文是:索南吉(藏族)《藏传佛教觉囊派在青海果洛地区传承现状的调查研究》张广裕(藏族)《甘肃省天祝县汉藏杂居村落民俗的调查研究》白晓霞(藏族)《关于土族妇女的社会化问题──青海省互助县霍尔郡村妇女社会化问题的调查》冯瑞(哈萨克族)《伊犁哈萨克人生活及民俗的变迁──新疆霍城县萨尔布拉克乡社会调查》马勇(回族)《四川省松藩县十里乡火烧屯村回族族外婚家庭结构及其习俗变迁的考察》苏静(回族)《湖南邵阳市苏家民族村回族近亲繁…  相似文献   

3.
谈回族研究中的性别意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丁宏 《回族研究》2002,(3):102-105
回族社会“男性中心”观念导致了妇女的“边缘化”及对妇女问题研究的忽略,而女性研究队伍的薄弱则加重了回族学研究中的性别偏见。这就需要在回族研究中引进性别的观点,即从性别角度分析和研究中国回族社会。这将是一种理论创新,并可以弥补以往研究中的“性别盲点”,使回族研究事业沿着公正、科学的方向寻求更高层次的拓展。  相似文献   

4.
清真寺不仅是回族文化的核心意象与象征,也是回族文学反复表现的原型意象;回族依凭清真寺符号系列不仅在表述中成功构建了"小我",也在社会语境的对话中构建了"大我"。随着回族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清真寺在不断适应新的话语语境的同时也在生成新的语境,成为一种参与历史建构的能动力量。  相似文献   

5.
回族妇女人物传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妇女人物传略丁宏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虽然妇女为这个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遗翻史籍,妇女所占篇幅少得可怜。回回民族形成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回族妇女一方面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另一方面也受宗教观念的影响,其所处的地位是可...  相似文献   

6.
民族社会学视野下的回族生育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资料梳理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回族生育文化现代变迁为主题,探析了回族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国家话语与回族生育文化的性别观念、回族生育文化的变迁等层面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着重指出: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语境下趋就了回族女性主动性发挥的复杂性与本土化特征;回族女性在国家权力、国家话语与传统文化的互动过程中逐渐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国家生育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地方怪圈,使回族传统社会文化惯性与国家计划生育的制度约束显出不均衡与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试论回族妇女信仰伊斯兰教的心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族是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她的发展历史与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时至今日,伊斯兰教仍然在回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领域内产生着重要影响,并使其保持着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某些特点。回族妇女除了具备回族应有的一切特性外,在社会心理、自身心理方面是否还存在着区别于本民族男性的某些特点呢?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已经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心理差异方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回族社区的形成,基本要素变迁及社区运行总体特征,对西道堂这一典型的回族人文社区模式进行实证研究,试图以甘肃省临潭县西道堂回族社区模式为对象,研究回族社区变迁的规律性问题,并力求为回族社区参与广泛而深刻地社会变迁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9.
桂榕 《民族研究》2012,(2):44-54,109
圣纪节是云南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作为云南回族民间与外界互动较多的节日庆典,圣纪节打造了开放性的公共文化空间。巍山回族圣纪节的当代变迁,是对传统的继承与重构。当代圣纪节通过继承传统,保持了节日的宗教民俗特质和文化连续性;通过对传统与时俱进的文化建构,强化了节日传统,丰富了节日文化,赋予节日宗教、政治、文化多重意义,使圣纪节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并成为回族民间社会与国家基层政权成功互动的文化平台和展示窗口,成为中国政府在少数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方面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0.
刘莉 《回族研究》2015,(2):30-36
在中国封建传统社会中,回族女性属于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与重视。但是随着回族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和回族报刊的蓬勃发展,回族社会第一次公开讨论女性发展问题。通过晚清民族报刊对回族女性在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注与讨论可以看出,把妇女问题作为倡导整体社会改革与回族自身建设的一部分,其实是回族社会发展的内在理念和策略,妇女问题与国家、宗教、教育、婚姻、习俗等问题彼此配合、相互呼应,呈现出共生状态。  相似文献   

11.
回族是一个“大杂居 ,小聚居”的民族 ,他们分布很广 ,遍及中国各地。在袁家皂 ,回族人数极少 ,处于汉文化的包围中 ,但他们通过民俗传承、家族训导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在近几年 ,随着当前传媒 ,特别是大同市政府对回族文化的宣传 ,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2.
尽管族际婚已成为研究民族关系、民族过程的不可回避的话题 ,但由于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问题的敏感性使西北回族的族际婚在大多数家庭中仍不被认可 ,而族际婚的上升仍是西北回族群众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回族族内婚在现实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变化的原因和结果如何 ,这些问题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未来走向、民族的现代化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和融合的趋势等重大社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 ,我来到中国惟一的回族自治区———宁夏 ,在 3个不同规模的城市 :银川、吴忠、灵武作了 3个月的调查 ,对回族婚姻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以引起回族群众、回族知识分子及政府相关部门对此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处理好现实中的矛盾 ,为回族的社会发展和民族繁荣提供更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近代宁夏回族区域民族特点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 ,由社会内容的扩展 ,必然在空间上演化为区域性特点。元明时期 ,宁夏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演变 ,至清代 ,回族在这一地区有了长足的发展 ,产生了新的社会结构以及由此为基础的民族运动。这极大地改变了宁夏的地区特点 ,即由边塞区发展为回族聚居区。由此 ,宁夏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回族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正是她成立回族自治区域的历史基础。本文以民族史和区域史交叉的视角 ,阐述了回族社会发展对宁夏区域特点变化的推动 ,分析社会客观变化和人们主观认识在区域特点形成中的作用 ,得出了富有创见的观点 ,对多角度认识回族史不乏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自创办起就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团结抗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华日报》对广大国统区回族民众的爱国行为展开积极报道,称赞回族同胞参与抗战救国的行为,还对陕甘宁边区的回族民众进行了报道,展现了边区回族的崭新风貌。通过研究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回族的报道,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回族的抗战贡献以及中共中央为维护全民族抗战所作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女性祈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祈雨活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是上至君臣下至百姓的一件大事。祈雨仪式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其全民性。女性是祈雨活动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就其特殊角色进行了民俗学解读。  相似文献   

16.
民俗志基于民俗田野调查,是民俗研究的一把利器,属于民俗研究的重要环节和结果呈现.民俗志书写不应只是一种资料汇集式的民俗记录,它应具有一定的理论追求,允许民俗学者的个性化诗性与美学书写.民俗志书写,更应贴近民俗主体的现实民俗生活,关注其民生与人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化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不仅是人口迁移、经济转型的过程,它还是一个社会文化转型的过程。地处宁夏平原南部的吴忠市是一个回族聚居区,吴忠的城市化进程对回族穆斯林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宗教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宁夏吴忠伊斯兰教发展现状的实地调查,考察吴忠回族伊斯兰教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变化和去向,探讨吴忠回族伊斯兰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调适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回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文化背景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为鸿 《回族研究》2002,19(2):92-95
回族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探讨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是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民族文化的视角 ,分析了回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文化背景 ,指出回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根源在于成熟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理念 ,强调在回族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 ,必须重视文化因素 ,发扬回族文化中的积极观念 ,促进回族大学生健康成才。  相似文献   

19.
"小经"文字产生的背景--关于"回族汉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所研究的是我国回回人先民母语的转变与"小经"文字产生的相互关系问题.回回人的先民在从外来移民转变为中国一个少数民族的过程中,曾经历了一个"双语时期",即同时操汉语与波斯语的时期,其时代大致在元与明初.目前保存下来的早期回族汉语标本可上推至明初.回回人的"双语时期"约结束于明中期,这时多数回回人已经不懂波斯语,其母语也演变为"回族汉语"."小经"文字的产生当在此后.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回族语言和波斯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回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回族目前普遍使用汉语,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使用一些波斯语词汇。我们从研究回族先民语言到现代回族汉语代演变历程,来探讨回族语言和波斯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