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正> 本文从种系发展的角度探索形象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表现特征.这种纵向考察会有助于形象思维的横向研究,对研究现代形象思维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以及与逻辑思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形象思维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原始形象思维阶段、形象—逻辑思维阶段和现代形象思维或逻辑—形象思维阶段.一、原始形象思维阶段形象思维是人和高等动物(主要指类人猿)所共同具有的.形象思维是人类基本的思维形式之一,原  相似文献   

2.
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的发展: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高校社会科学学报为主的高校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高校主办、刊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新时期以来高校社会科学学报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1)1978—1983年:思想解放期;(2)1984—1989年:活跃期;(3)1990—2001年:发展期;(4)2002年至今:走向繁荣期。上述四个发展阶段都各有其自身内涵和特定的标志性事件(本文暂不作展开),而高校社会科学学报在新时期发展的一个显而易见的标志,是数量上的大幅增长。在第一阶段中,从1978年下半年到1981年,全国恢复和新创…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发展的长程来看,自西周之后,中国的地缘经济有一个从西北向东南的倾斜性发展趋向。这一发展变化,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来考察。 一、从西周到西汉之季,由西北的雍、梁两州地带向东南的徐、扬区域的开拓阶段。 周为农耕部族,发展在河渭之间的灌溉区域,并坐西朝东,向前扩张。大体有两个基本方向:一个是由现在的陕西出河洛,达于夷门(今河南开封),以经营黄河下游地区,即武  相似文献   

4.
武力 《河北学刊》2004,24(6):183-189
从历史阶段看 ,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 19世纪及其以前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二是2 0世纪上半期的帝国主义阶段 ;三是 2 0世纪下半期的后帝国主义阶段。与不同阶段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相对应 ,中国的发展战略也经历了一个“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清末 )———全盘西化 ,但资本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问题 (民国 )———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194 9— 1978)———改革开放与融入世界 (1979— 2 0 0 4 )的过程。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资本主义是发展变化的 ,社会主义也应该是发展变化的 ,并且可以融入资本主义全球化中去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历程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文通 《河北学刊》2007,27(1):115-119
本文认为,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思想最早启蒙于国内,而非日本;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启蒙时期(从1912年至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前),李大钊通过多种渠道对社会主义思想有所接触;产生时期(从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至1920年),李大钊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发展时期(1921—1924年),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社会主义逐步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并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  相似文献   

6.
鲁涛  莫志斌 《云梦学刊》2013,34(1):54-58
李达史学思想是李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李达思想众多研究领域中,李达史学思想研究稍显单薄,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集中在李达的唯物史观研究,李达与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史问题研究,李达的社会经济史研究,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影响研究等四个方面。李达的史学思想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20世纪30年代;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末;第三阶段是繁荣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不过,李达的史学思想研究仍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缺乏从史学理论的高度对李达的史学思想进行整体的考察和系统的概括;第二,缺乏从史学近代化的视角来考察李达史学思想的地位;第三,缺乏对李达的史学观和史学方法及其运用方面的研究;第四,缺乏将李达与同一时代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从东晋建国(公元三一七年),到陈灭(公元五八九年),前后二百七十多年,可以分做三介阶段。第一个阶段,自东晋建国到孙恩卢循为首领导的农民起义崩解了东晋政權为止(公元三一七——四零四年〕,也就是门阀专政的时期。第二个阶段,自刘裕得政到侯景乱梁、江陵陷落为止(公元四零四——五五四年),也就是门阀渐超衰落,寒人逐渐柄用,皇帝出自庶族,逐渐集權中央的时期?谌鼋锥?自侯景乱梁,建康失守,江陵陷落,北方南来的世族大地主,至此已一败涂地,江东的世族大地主也已式微下堪,江南地方豪强的势力,却又逐渐抬头,然而弹指之间,这一部分势力也终於随着陈国的灭亡而消灭(公元五五四——五八九年)。这三个阶段中,要想说明从东晋到南朝,即从第一个阶段到第二个阶段间的过程,必须通过东晋  相似文献   

8.
管理控制理论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理控制是用来确保组织成员朝向组织目标努力的机制。管理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逐渐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处于主导与支配地位。管理控制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封闭—理性阶段、封闭—自然阶段、开放—理性阶段、开放—自然阶段;管理控制要素存在着四种主流观点:两要素控制系统、三要素控制系统、四要素控制系统和五要素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9.
左宗棠与陕甘回民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宗棠一生政治活动的高潮是在西北地区,在西北地区的活动又分为前后截然不同的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同治五年到同治十三年(1866——1874),主要内容为镇压陕甘回民起义;第二阶段从光绪元年到光绪六年(1875——1880),主要内容是进军新疆、抵御外敌,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关于后一阶段的内容,各种文章和书籍介绍甚多。关于前一阶段的内容,似乎论述不够。正确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应该考察其生平事迹的各个方面。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左宗棠镇压陕甘回民起义的问题进行一番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10.
夫余与东汉王朝的朝贡关系,始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止于灵帝熹平三年(174)。夫余朝贡东汉王朝,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前期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到安帝永初五年(111);中期从安帝永初五年(111)至顺帝永和元年(136);后期从桓帝延熹四年(161)至灵帝熹平三年(174)。夫余对东汉朝贡之始,是出于寻求政治利益,其次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一阶段也是东汉王朝对夫余国政治统辖力度最强的阶段,政治上的稳定对夫余国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起到积极作用。夫余对东汉朝贡活动最初受到东汉、匈奴、鲜卑三者相互关系的制约,之后主要受东汉与高句丽相互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乌桓朝贡东汉王朝,首先是出于寻求经济利益,其次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乌桓与东汉王朝的朝贡关系,始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止于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到明帝永平十六年(73),朝贡活动以辽西、辽东乌桓为主;第二阶段从安帝永初三年(109)至桓帝延熹九年(166),朝贡活动以乞降为主;第三阶段从灵帝中平五年(188)至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朝贡活动以三郡乌桓为主。乌桓对东汉朝贡活动受到东汉、匈奴、鲜卑三者相互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边疆民族势力消长过程中乌桓朝贡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传播规模、呈现特点,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899—1916年:自发传播期;1917—1929年:自觉传播期;1930—1948年:系统传播期;1949—1978年:整体传播期;1978—2013年:开放传播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普遍接受,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契合性;二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关联性;三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实需要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存在着三个明显的问题:一是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二是传播内容的混杂性;三是传播选择的片面性。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产生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影响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文学理论的范畴体系;影响了中国文学理论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3.
词汇知识广度、深度和词汇流利度是研究学习者产出性词汇能力的三个主要纬度。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截面研究法从这三个纬度考察了中国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学习者产出性词汇能力的发展特征,发现学习者产出性词汇能力与英语水平存在密切关系,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高速、过渡和巩固三个阶段。高速阶段,词汇知识广度的各个维度均发展迅速;但知识深度的各个维度发展速度并不均衡,其中,形态—句法知识发展较快而语义知识的发展则出现明显滞后现象;词汇流利度的发展也不甚理想。过渡阶段,词汇知识广度各项指标发展速度轻微下降,词汇知识深度各项指标发展速度明显提高,词汇流利性的发展则降到最低点。巩固阶段,词汇知识广度发展稳中有升,知识深度发展速度明显提高,词汇流利性则出现了爆发式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论词组(下)     
三、词组的结构类型 在词组的研究中,词组的类型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对词组类型的研究,可以发现某种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和民族特色。 词组具有两面性特点:一是作为造句材料的个体性(单词性),一是作为词和词相结合的整体性(结构性),因此词组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个体性特点出发,可以根据词组中心词的词性分为名词性词组,包括以某些代词为中心的词组,(如“伟大的战士”、“我们中国人”、“你和他”),动词性词组(如“完成任务”、“我骑”),形容词性词组(如“聪明伶俐”、“不怎么样”、“身体健康”)。根据能否  相似文献   

15.
认真研习他山之石是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的一条重要路径。英国社区治理源远流长、实践丰富,值得研究。从二十世纪初期算起,英国的社区治理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本土之外的实践和本土之上的实践两个阶段。对这两个阶段的考察和分析显示,就战略层面而言,英国社区治理的重要经验(至少)有四点:一是把社区作为具有战略价值的治理平台,二是把培养社区工作人才作为社区治理首要目标,三是统筹抓好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四是高度重视社区理论的研究与运用。而英国实践所给出的重要启示主要包括:准确认识社区功能是创新社区治理的必要前提,抓好社区工作人才培养是创新社区治理的必需支撑,将发展与治理有机统一起来是创新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加强社区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是创新社区治理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6.
王进驹 《学术研究》2004,(10):129-135
清代小说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创作特征的概括是关系到对清代小说整体理解和把握的问题 ,以往对此的研究尚有不足之处 :一是对小说的演变发展与社会政治变动的关系处理不恰当 ,二是对通俗小说发展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发展的特殊性考虑不够 ,三是没有把同一世代作家的创作活动构成的自然发展段落作为分期的重要参照。按照以年辈和创作活动相近的小说作家为基本依据 ,同时结合小说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分期方法 ,可以将清代小说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六个时期 :一、顺治—康熙前期 ( 16 4 4 - 16 91) ,二、康熙后期—雍正 ( 16 92 - 1735 ) ,三、乾隆中前期 ( 1736 - 1780 ) ,四、乾隆后期—嘉庆 ( 1781-182 0 ) ,五、道光—咸丰 ( 182 1- 186 1) ,六、同治—光绪间 ( 186 2 - 190 1)。  相似文献   

17.
新什么历史,而且主义——新历史主义小说流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80年代中期直到当下,新历史主义小说从诞生、命名,到发展壮大并形成成熟的"历史诗学"、"文化诗学",在20年间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经典性的文本,成为新时期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探索与命名"阶段(1986-1992),第二阶段是"成熟与完善"阶段(1993-2000),第三阶段是"深化与转型"阶段(2001-)。新历史主义小说三个发展阶段的不同思想形态与艺术价值取向,规范着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的整体风貌及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宁小莉 《阴山学刊》2006,20(3):16-18
本文以包头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支持水平、协调性、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建立研究模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包头市的城市生态支持系统自1992年—2001年十年以来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话剧史可以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前三十年为第一阶段,是话剧输入并在遭受到文明戏的挫折之后以"爱美的戏剧"的形式获得初步发展的时期;此期,新、旧剧之间的关系虽有了初步的接近与融合,但总体上也还处于相互拒斥与争锋的状态中。30—40年代,是第二个阶段,有三条发展线索:一是话剧职业化及正规化的进程,二是戏剧大众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向着提倡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的发展,三是新、旧剧之间进一步的相互渗透以及电影与话剧之间的相互影响。从1950—1976年,是第三个阶段。艺术与物质的矛盾更加淡化了,而艺术与政治的矛盾则更为突出。与实用目的淡化相一致的是,产生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民族化,亦即使话剧中国化的努力;"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得到了全面而强有力的贯彻,并强化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的问题。从"文革"结束到20世纪末,是第四个历史阶段。80年代展开了戏剧观的大讨论,探索话剧兴盛。小剧场运动占据了中心位置以及独立制作人制的兴起,则是90年代中国话剧运动的主要标志。制作人制、演出季制与小剧场运动,正在向着21世纪延伸,成为21世纪中国话剧运动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相关研究,将出台第一个五年规划的1953年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起点,2013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第60年。通过搜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相关资料以及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分为四大阶段:看似均衡实际非均衡的发展阶段Ⅰ(1953—1978年),看似非均衡实际也非均衡的发展阶段(1978—1997年),看似均衡实际非均衡的发展阶段Ⅱ(1998—2008年),看似均衡实际也均衡的发展阶段(2008至今),并对未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趋势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和发挥区域发展战略作用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