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勇士>是汤婷婷1976年发表的半自传体小说,通过该小说作家反映出了华裔移民在文化冲突中的窘境,即在华裔成为美国人之初只身站在"华裔一美国人"中间这一横线上时,是无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无法理解美国个体文化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个体文化也不能够理解初为美国人的华裔,华裔美籍作家汤亭亭正是这种冲突中的一员.她透过母亲讲述的姑姑的形象及自己的想象,把无法适应双重文化的华裔美国人的彷徨的精神支点立于这一形象之中,即强调自我追求,自我适应.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自我形象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卓 《学术交流》2006,(3):160-163
处于边缘弱势地位的美国华裔作家,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颠覆被美国主流文化“他者化”的华裔形象。然而,美国华裔作家在华裔自我形象的建构过程中,不仅将美国主流霸权文化“他者化”,而且在主观上区别华裔文化与中国文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矛盾态度表明,美国华裔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改造,目的不在于承传中国文化,而旨在建构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形象,在“东方主义”的裂缝中为华裔开拓出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高红梅  佟冰 《学术交流》2008,(1):168-170
<喜福会>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不同的人生经历以及母女代际关系.从两代人对代际关系处理方式的不同,透视了中西方代际文化在华裔家庭中的碰撞、冲突与融合.母亲遵循的是中国传统的孝道并以此作为教育女儿的方式,美国化的女儿却试图极力挣脱母亲的管束.在历经了母女代际冲突的阵痛与迷惘、生活的磨难与震动之后,女儿最终在对西方文化与母体文化的对比之中反观母体文化,这使得她们对中国传统代际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华裔作家排斥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影响了他们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步伐,极力摆脱传统文化的桎梏.到了70年代,他们开始反思中国文化,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己所用.而在80年代之后转而回归中国文化,以全球化的视角、跨界的态度,企图在东西两种异质文化中寻求支点.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的美国华裔小说文本中既有客观的、正面的延续,也有主观的、负面的断裂.  相似文献   

5.
刘增美 《学术交流》2008,(2):159-162
美国华裔文学现已成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受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往往从中国文化视角入手,相对突出了其"华裔"特色,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它的美国特征.然而,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它首先是美国文学的问题.因此,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仅要在中国文化中寻根,更应在美国传统中溯源.本文将从研究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多元文化语境下华裔文学与主流文学间的互动,以及自由主义传统对华裔文学的"美国化"影响.  相似文献   

6.
吴松林 《学术交流》2005,(10):176-178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裔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文坛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华裔文学仍然处于西方主流文化的束缚和抑制之下,而华裔作家内心既非美国人,又非中国人,而是处在夹缝中生存的变形的他者,他们所创作出来的形象丧失或部分丧失了华夏文明的传承标记,是该文化的变种或对立物。因此,美国华裔文化依旧是弱势文化和边缘文化。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学必定要折射出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必定会引起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冲突;在美国华裔的家庭中,由于两代人所受教育的背景不同,甚至又会导致他们对中国文化认同上的差异性。然而,美国华裔作家在价值观转变、身份认同和迈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努力使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逐渐达到和谐与统一。这些都在美籍华裔作家黄玉雪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小说以其特殊的文化身份经历了百余年的辗转发展,逐渐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从拒斥到回归构成了美国华裔小说独特的逻辑变动轨迹;华裔小说家在这一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纳入西方视野,在突出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与西方主流文化糅合,构建起别具一格的文化坐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乔艳 《唐都学刊》2013,29(1):86-90
文化批评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但这一方法将华裔文学固定在“他者”的位置上,片面强调其与美国主流文学的差异性而导致了研究中的误区和偏颇。分析华裔文学中的成长主题、自传体裁、应许地思想等,可以见出华裔文学与美国文学传统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是美国文学传统的一部分,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对华裔文学的文化身份得出准确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宋洁 《社科纵横》2008,23(6):99-100
本文对<秦腔>中的一对年轻夫妇--夏风和白雪的婚变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通过"留恋与厌弃--对待故乡的两种态度;热心与冷漠--对待传统艺术的两种态度;珍视与轻视--对待生命的两种态度"三个方面的探讨,指出造成两人之间的冲突并非个人恩怨,而是两种观念的对立与碰撞.白雪是传统文化的遗留,是传统女性的代表形象,而夏风则是一个典型的异化了的现代人形象,不同的人生观造成了俩人之间的矛盾,并导致了他们的离异.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是通过男性视野和女性视野两个谱系进行的.以赵健秀和李健孙为代表的华裔男性作家致力于重塑父系英雄传统和华裔男子的阳刚之气,旨在打破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男子"女性化"的刻板印象.作家们对男性主体及不同父子关系类型的描写揭示了不同的中西方文化内核,以及新旧移民在异质文化中所面临的困惑、矛盾和挣扎.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这些研究和思考对今后的父子关系的定位和走向,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现实和学术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5,(12):139-141
《喜福会》讲述了四对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美国华裔母女之间从冲突误会到相互理解的感情变化。本文从后殖民视角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关注了处于西方主流社会"他者"地位的华裔女性们所面对的文化身份困境,探讨了她们最终消解西方文化霸权,打破东西文化二元对立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刘苇 《社科纵横》2014,(10):59-62
法律文化冲突是法律文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一种非耦合现象。传统法律文化中独特的"宗族"观念与"无讼"观念成为了当前社会法律文化冲突的根源所在。本文试图更多的从文化这一上位范畴去看待这一冲突,把它视为在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整合现象,而不是单纯地把这种冲突视为两种不同法律文化间的对立或吞没。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时代转换,"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反思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性语境.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范围内的法律文化交流与冲突进一步加剧,呈现出一种全方位、多样态的发展特点.可以预见,伴随着冲突与融合的不断扩大,法律文化全球化将成为世界法律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法律文化全球化本质上并非生成一种普适的法律文化,而是各民族法律文化的同质化与异质化、多元化与趋同化、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辩证统一.在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要保持民族法律文化的自我认同,正确处理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本土法律文化与外域法律文化的关系,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5.
徐复观的解释学回应了中国现代所面临问题,是中国传统的训诂考据的注释方法向现代解释学迈进的典范.他认为,思想史解释的目标就是要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而不是用现代西方哲学理念来实现所谓的"转换"和现代化的阐释,中国思想的现代价值也并不在于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放在西方哲学的框架里面重新解释.经典解释的现代意义产生于原初思想与现代人生存处境的碰撞,它具有现实性,来自切实的现实需要,同时它又是来自真正的古人思想,不是现代人对古人脱离其语境的现代的过度阐释.解释学对中国思想的"现代疏释"是身处现代文化危机的中国文化自我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父亲形象有勤劳自豪、吃苦耐劳的男性特征显著的父亲,也有专制传统的宗堂族长式父亲,甚至有美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喑哑沉默、逆来顺受的纸儿子父亲形象,更不乏理想的兼容并蓄的华裔父亲形象。本文对其中处于唐人街宗堂之上、但又在美国社会中地位低下的华人劳工父亲的矛盾而有尴尬的处境进行解读分析,归类出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专制传统的中国父亲形象。  相似文献   

17.
熊杰 《创新》2021,15(3):109-116
"反向春运"是"春运"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新现象,是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向春运"的出现,为参与"春运"的社会大众提供了更多出行的可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代社会给人带来的生存压力.与此同时,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伦理价值的挑战,并由此引发的出行安全问题、代际价值观和消费观念的冲突等仍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正确规范出行行为,创新出行方式,引导人们对价值观的科学把握是应对新时代"反向春运"现象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是一部行程艰苦卓绝、色调恢宏悲壮的变革史。在历史的行进速度,社会物质结构与文化结构的变化幅度,政治军事斗争、道德伦理观念冲突的激烈程度,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心理结构的转变节奏等方面都有别于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格局。这段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自我否定的心灵痛苦,也灌注着现代中国人发现自我、解放自我,走向世界历史的喜悦和憧憬。它在两条历史发展轨迹上实现着两种变革:一是社会政治变革,一是文化思想变革。每一个先进的中国人都在这两种变革中分別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鲁迅与郭沫若就是思想变革史上涌现出来的两位文化巨人。他们依据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尺度,分别对人类文化,特别是东方封建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做了独到的估价,共同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杰  相似文献   

19.
美国境内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有不少人向往到国外去,那么,在国外定居的华人生活状况如何呢?本文系根据三位美籍华人、女社会学家的专著《正规中国文化及其反常行为》第15章编译。文章的主旨是阐明美国境内中国人的处境及其心理状况——一句话,在美国是否生活得痛快。她们以美国各大城市唐人街的各种“中国人”(华侨、美籍华人和华裔)作为调查对象,客观地分析了美国华人社会的各种情况。本文着重指出,由于语言的障碍和两种文化的冲突,使移民进入美国的中国人长期在谋职、就业等方面遭遇巨大的困难,因而绝大多数移民只能从事工时长、待遇低和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几乎没有机会改善自己的处境,他们的生活相当悲惨。这对于以美国为天堂,千方百计想要移居美国去发财致富的各种类型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剂非常有效的清凉剂。由于两种文化的冲突,华人备受歧视,因苦闷而酗酒、吸毒,甚至犯罪和自杀,这是美国华人社会的凄凉画面。文章对这些阴暗面给予了忠实的反映。对镀金、淘金这类美梦的迅速破灭,文学作品也时有揭露,然而从理论上、从心理上去分析调查,把事实真相呈现在读者面前,将比文学作品的感人力量要大得多,因为社会学家的解剖刀是由表及里的,是更真实、更科学的。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坚轫性给予高度赞扬,和其他美籍亚洲人相比,美籍华人被同化的程度与速度都要小得多,低得多。文章对中国式传统家庭的温暖,敬老爱幼,亲朋间相互关切,流露出无限的赞美之情,从而反衬出美国社会以个人为中心,不赡养老人,不关顾亲友是多么冷酷无情。作者们关心华人的命运,这和美国宣传工具对华人社会所作的庸俗、肤浅而又歪曲事实的宣传,在本质上说明了两种文化在唐人街问题上的冲突。当然,文章也有其不足之处,那就是缺乏对华人社会政治动向的分析,特别是少数华人的动摇,根本未曾涉及。不过,这个问题太敏感,作者有其难处,而且又超出社会学的范畴,因而只好回避。但是瑕不掩瑜,文章基本上是公正而又客观的。  相似文献   

20.
陈国贲 《浙江学刊》2005,(2):153-159
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后会发生什么?虽然在社会学文献里,"同化"(assimilation)仍然是重要论述,但本文探讨的却是除了"同化"之外的其它几种可能性,如交替、混成(hybridity)和创新.作者在文中通过三个文化混成和创新的实例,深入探讨了"世界主义"这概念.这三个实例分别为: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中国社会史上因大规模移民和人口流动而引发的文化碰撞,当代泰国华人的婚葬仪式.在这三个实例中,作者着眼于日常生活里所具有的文化融合和混成性,这种融合可以说是几个文化不同的群体在长期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的生活实践中所拥有的共同的历史和记忆,是远远超越于所谓群体忠诚这一层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