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生命存在及其超越是庄子哲学的核心问题.此问题必须在哲学本体论和工夫论上的双向统一中才能得到透彻理解.在“道”本体论视域下,庄子透视了人的现实生命之存在境遇及其限制,并基于此开始了追寻生命本真意义的心灵超越之旅.此超越之旅表现为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向展开.在理论上,心灵的超越经历了三个层面:通过以流溯源的回溯和以源定流的观照,实现天对人的超越,到达自然之境;通过形上对形下的超越,实现“心”对于“形”以及“德”对于“命”的超越,到达自由之境;最后,心与道合一,到达“道通为一”的自得之境.在实践上,其通过直觉体验、理性觉悟、理想人格之感悟等功夫,最终实现心灵之真正逍遥.  相似文献   

2.
易三艳 《船山学刊》2006,(2):212-215
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都曾折射出理性主义精神的光芒。这两大哲学体系在本体认识、思维方式及人生境界观等方面有相近之处更存在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哲学之美:从西方后现代艺术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要美,首先就应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那种专讲脱离人生的超感性的概念哲学,把哲学界定为仅仅是认识普遍规律之科学,以至人生被变得千篇一律,苍白枯燥,就谈不上有哲学之美.为维护中国传统哲学之美,我们不能停留在哲学仅只是寻找最普遍规律之学的界定上,不能停留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而把哲学理解为提高人生境界之学.有生活境界之美,才有哲学之美,哲学应当像西方后现代艺术那样生活化.继承和发扬老庄哲学、道家哲学,借鉴西方后现代艺术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似乎是我们提高人生境界、追求哲学之美的一条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在<新原人>中建构起了其境界哲学与功夫理论.其人生境界说开显了人的精神生命之四种存在样态: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实然样态,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应然样态,此即其"境界哲学".他认为人的精神生命之存在样态应由实然走向应然,其操作方法和实践途径即是"学养",此即其"功夫理论".<新原人>的境界哲学的架构是精当和圆满的,而其功夫理论却存在着明显的缺憾.为使其功夫理论臻于完满,其"学养"功夫中的"养"的理论确有进一步开展之必要.  相似文献   

5.
自然科学的研究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不仅表现在哲学体系上,而且还表现在部门哲学的研究上.哲学体系是对世界的整体把握,而部门哲学则是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两者不能互相代替,却可以互相补充.当前,马克思主义部门哲学应该加强对语言哲学、价值哲学与知识哲学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岱舆生活于明末清初 ,是著名的伊斯兰学者。从伊斯兰思想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过程看 ,他的思想处于由经堂教育向汉文译著转变的历史转折点上。其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伊斯兰教教义上的认主学思想 ,其哲学体系以认主学为核心 ,属典型的宗教哲学 ,是苏菲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结果。他采用以儒释回、以儒诠经的方法来构建其哲学体系。从内容及形式上看 ,其哲学思想是中国化的伊斯兰哲学 ,而从民族和政治的角度看 ,又是伊斯兰化的中国哲学 ,与其他的儒、释、道哲学思想一起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以认主学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一 )“真一、…  相似文献   

7.
哲学之魅     
哲学,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以其不凡的方式,始终在存在的界域、恰当的社会定位以及与其他学科对比的“非实用”独特性中,引出种种扑朔迷离与难以捉摸的神秘.哲学究竟何是、何在、何为——这一系列最高、最大、最难的问题,经哲学史几千年的发展,至今仍是莫衷一是、见仁见智.总体来看,但凡哲学,无论是在概念上起舞穿行,还是在明辨中运思达悟,或是在追问下启智开慧,都不同程度彰显有三个方面,即学科特性的高、大、上,探究对象的大、全、广和形上境界的真、善、美.哲学因此而具有的达至之功,往往成为人在茫茫宇宙中的思想灯塔.这是哲学之魅的关键与根本,是哲学家觉人醒世的使命与责任,也是哲学本来的意趣方向与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8.
心灵哲学有两大论域:一是以究心之体、心之本来面目为目的的求真性心灵哲学;一是以究心之对于做人成圣的无穷妙用为主旨的价值性或解脱论性质的心灵哲学。一般认为,西方心灵哲学属于前者,中国心灵哲学属于后者。中国哲学除了有自己的带有明显价值论倾向的心灵哲学之外,也有知识性或求真性心灵哲学。综观中国古代的知识性心灵哲学,在近现代以前,无论是在内容的丰富性上,还是在认识的深度上与西方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我们在心灵哲学上的落伍,主要是16世纪以后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将哲学理解为"世界哲学",首先与历史已成为世界的历史这一更广的背景相联系.就哲学本身而言,走向世界哲学,意味着回归哲学作为智慧之思的本原形态.世界哲学在植根于世界历史这一背景的同时,也表现为从人类普遍价值的维度考察世界对于人的意义.世界视域下的普遍视域,同时与哲学自身的发展相联系.从后一方面看,世界哲学进一步涉及哲学衍化的多重资源与多元智慧问题.与之相联系,不能简单地将世界哲学归结为某种单一的哲学形态.哲学按其本义表现为对智慧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沉思,在世界哲学的概念下,哲学的这种品格并没有改变,世界性与多样性、开放性、过程性将在世界哲学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达到内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章礼强 《社会科学》2003,4(11):50-56
本文认为民法哲学之研究关系到民法学之兴衰。作者通过对法哲学原理的阐发 ,对法哲学作了大体分类 ,认为民法哲学是法哲学体系中的重要部门法哲学之一。在此基础上 ,对民法哲学的界定和构建提出意见和向度 ,指出“公平”和“规范”是民法哲学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妙”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由老子首次提出的,其蕴含的丰富哲学内涵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词义的角度看,老子“妙”范畴有“微妙之理”和“微妙之境”两方面意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妙”范畴则包含道之妙、理之妙、境之妙三方面内涵;从文论的角度来看,“妙”范畴则主要包括“无限之境”和“不言之意”两方面意蕴。  相似文献   

12.
哲学既是哲学史,也是诠释史.与"外在诠释"的理路不同,在对"道"的"内在诠释"中完成对"道"的思想内涵的无限追寻和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不断提升,既是以"道"为本原、本体和境界的中国哲学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路,也是以"道"为本原、本体和境界的中国哲学创新发展的"内在诠释"理路,而本原、本体和境界之"道"本身所具有的无限性、流动性和生成性构成了"内在诠释"之所以可能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13.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观是一种整体论的创造观。它蕴涵着关于创造之“境”、达“创”之法、创造性人格以及关于人人都可具有创造性的观点等。  相似文献   

14.
程波 《船山学刊》2013,(1):39-46
在技术时代下,人与时间的关系异常紧张,人面临着沦为时间之奴隶的危险。、明末大儒王船山,对时间有深入的思考。本文试从天道论与人道论两方面述论船山哲学之时间观,指出其“时间由气化而起”、循环不已、“备三际”、由“克念”把握时间、流通之时间等观点。而后通过比较哲学与文化的方法,归结出:儒家哲学对时间之重视(“时间人”),而船山则予以明确的揭示与强调,有功于儒家哲学与文化之自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是非"问题是理解庄子哲学的关键。"百家争鸣"是庄子反思"是非"的思想背景;"是非无定"的逻辑困局以及"成心"是产生"是非之争"的直接原因。在庄子看来,"是非之争"有三个弊端:异化个体的心灵,扰乱社会价值,也是"道之所以亏"的最大诱因。由此,庄子提出了"以明"、"以道"的方法,分别从心灵和天道两个方面观照外物,以消解"是非之争"对人、世、道的三重伤害,从而超越"是非之争",而进入"理境"与"境界"相交融的"是非之境"。  相似文献   

16.
敦煌哲学的提出,究竟是依据于敦煌现有的地域实在及哲学史实,还是仅仅是以敦煌的象征意义而创立的一个哲学学派,这是敦煌哲学所以成立的前提性问题。敦煌哲学缺乏实在性的哲学研究对象,因此本质上是以实相精神性为核心的创造性的哲学。以敦煌已有的一部分文化为基础,以敦煌所代表的人类追求宇宙人生根本大道的精神活动为象征,建构解决当代人类精神困境的哲学体系,这应当是敦煌哲学的自我定位,也是敦煌哲学对当代中国哲学事业的一大贡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张载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构建了以"中正"之道为基本原理的教育哲学体系.基于对张载"中正"之道教育原理的揭示,阐释其教育哲学中"蒙以养正"的教育目的 论,"中道而立"的教育内容论,"亨行时中"的教育方法论.张载以"中正"之道为理论之基的教育哲学对实践中有关德性与知识、内容与方法等问题的解决具有指导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康德哲学体系通常被解读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统一,或者由"三大批判"所呈现出的真、善、美的内容总括,从而致使人们忽视了其宗教哲学的地位.由于康德哲学的主旨在于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而"三大批判"只是针对"我能够知道什么"与"我应当做什么"的回答,康德在第一批判、书信及晚年的<逻辑学讲义>等成熟著述中则明确提出其宗教哲学是为"我可以希望什么"而设的.因此,只有从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与宗教哲学的层面来理解康德哲学,才能真正接近康德哲学体系之要旨.  相似文献   

19.
认为西学“拙于言通几”,是方以智比较中西哲学提出的一个独到见解。其理由在于:第一,从哲学学科的独立性来看,当时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尚未分离,纯粹的哲学并未成为卓然独立的学科,故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的“通几”之学才是真正思辨的哲学;第二,从哲学的内容来看,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哲学关注的主要是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不是从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故与此相比,中国的“通几”之学更有助于“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第三,从方法论上来看,研究“通几”不仅需要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更需要运用辩证逻辑的方法,在这方面,中国的易学和气论具有明显的优势;第四,从哲学形上学的价值论属性来看,基督教哲学的人生观似亦不及中国佛学在“∴”的审美境界中所展示的入世与出世圆融不二的人生智慧。这些理由,都体现了方以智独到的哲学眼光。  相似文献   

20.
庄子哲学由于道的形而上特质,往往把对实体的外在认知转换为对道的内在体认,从而由这种玄览观照的契会和颖悟呈现出境界意义。一些专家学者也倾向把庄子这种特殊的认知方式及体系称为境界的哲学。如冯友兰先生就称庄子哲学揭示了人从原始的自然境界进入返朴归真的天地境界,而道的境界则体现了人生最高境界。徐复观先生也说:“庄子主要的思想,将老子的客观的道,内在化而为人生的境界。”的确,一部《庄子》叠现了各种境界,既有“万物齐一”的知识境界,又有“大美不言”的艺术境界,更呈现了“人与天一”的天地境界,从而使其哲学境界化。并孕育成就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别具一格的哲学体系,即关于境界的哲学。因此,我们只有明晰了庄子哲学不同境界形态,才能真正领会和把握庄子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