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薇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129-131
历史上对陶渊明的入仕及其归隐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糅合了陶澍与朱自清两家之说 ,并站在现代人际关系的立场上 ,以日本文化为标准去解释陶渊明的仕隐经历 ,得出了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的结论。本文认为他的评价预设及其取证、论证都存在非客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茹守江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对陶公思想的历史认识与总体评价陶渊明(公元365-427)素有隐逸诗人之誉。颜延之称其“南岳之幽居者”①,沈约的《宋书·隐逸传》也将他排在其中,锺嵘更标榜其:“古今隐选诗人之宗”①。总之,“五四”以前的历代评论家,大都将陶公看作是“篇篇有酒”③“不染风尘”脱离现实的“田园诗人”,奉为“隐逸之宗”。“五四”以后,既有朱光潜赞陶公之“伟大”在于“浑身静穆”④,也有陈寅恪说:“陶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舍释家而宗天师者也”⑤。笔者认为,对陶渊明的这些评价,大都有误会与偏见。鲁迅先生就曾批评过这种以偏概全的观… 相似文献
3.
孙明君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6):46-51
奔走于官场之内的陆机和陶渊明皆有陷入“世网”的感觉,两人的体验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陷入“世网”的共同原因在于儒家文化观念的熏陶,比如家族荣誉感、门第观念等。官场的黑暗、政局的险恶,使他们深感痛苦。最终,陆机厮混在官场,长期执迷不悟;陶渊明则无法忍受心为形役的官场生活,毅然挂冠归去。 相似文献
4.
和谈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19-123
陶学研究者对史书记载的陶渊明年寿提出了质疑并各创新说。除史书所言渊明63岁外,其余诸说多是从陶渊明诗文中找到证据,并推断渊明年岁。但诸说均忽略了渊明居处遇火对其诗文保存与写作的影响,并以其诗中不能确指的数字作为推论的原点。陶渊明年寿的可靠资料应是《宋书.隐逸传》、颜延之的《陶征士诔》和萧统的《陶渊明传》,而袁行霈先生的一些说法就很难成立。陶渊明年寿仍应以"六十三"岁为妥。 相似文献
5.
从整体上看,陶渊明理想人格教育思想极为丰富和深刻.首先,陶渊明是通过读圣贤书、践圣贤志,坚守天道,奉行仁义而实现理想人格,结果是达到"羲农""重华""羲皇上人"那样的人生境界;其次,陶渊明理想人格教育思想具有根源性的德性内容,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体现在对于"智""仁""勇"三"达德"的认同;最后,陶渊明展示出理想人格教... 相似文献
6.
缪志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杜甫《遣兴五首》之三云: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 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郭老《李白与杜甫》认为是对陶渊明的“微词”和“讽刺”,其实并非如此。 首先,杜甫这首诗对陶渊明的评价是客观的。陶渊明晚年隐居,但觅取功名之心并未消灭。他曾抒发自己的志向说:“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 相似文献
7.
柏俊才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5):45-50
陶渊明生活在佛教、天师道教兴盛的晋、宋之际,他的思想主流是儒家,但不可避免地杂糅了佛教、天师道的因素。受宗族、时代思潮、道俗交游的影响,陶渊明的确是信仰天师道的。 相似文献
8.
魏洪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我国古人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种不同于一般心理描写的方法,即“心理隐笔描写”,该方法的特点是“自明”在前,“他知”在后,具有可以形成悬念、引发联想等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艾米莉·勃朗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的历程上,对艾米莉及其作品作一分析,解读作家因长期受到社会、生活、思想和情感的压抑而产生的宣泄需求和叛逆性格,在其作品中表达了蔑视俗规、与传统习俗抗争、争取精神解脱和追求自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荣辱”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其内涵会随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其荣辱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荣辱观是与“仁”、“礼”、“义”紧密相连的;马克思主义突出了荣辱观的阶段性;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在道德建设和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八荣八耻”的新荣辱观是对以往荣辱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总结与发展,对促进人和社会协调进步与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法德轴心轨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3)
法德两国关系问题一直是国际关系领域中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在冷战特殊的环境下,法德两国出于各自不同的考虑,实现和解,从而共同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了密切而成熟的法德关系。然而,德国的统一和冷战的结束,改变了这一状况,法德轴心出现松弛,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冷战期间法德关系日益密切,乃是冷战后法德轴心松弛的原因,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欧洲内部权力结构的变化是法德关系松弛的最核心因素,法德关系调整仍需时日。 相似文献
12.
群众运动是一种广大人民群众特定形式的社会活动。邓小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邃眼光 ,根据我国革命和建设所处不同的历史阶段 ,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 ,紧紧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中心任务 ,深刻阐述了群众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辩证思维轨迹。重新展现和探讨他这一丰富的思想 ,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从完美主义的概念、结构和测量、分类、形成原因和影响等几方面探究完美主义的心理特质。应在中国环境下对资质优异的群体进行研究,加强对完美主义心理的正面引导,从完美主义的形成原因上加强研究,从而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了找出隐藏在抄袭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对社会上比较典型的抄袭事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利益驱动下的心态失衡,心存侥幸而产生的投机心理,业绩主义引致下的自我膨胀是产生抄袭行为并使其蔓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智力内隐理论研究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心理学诞生以来 ,智力就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但迄今仍没有一种智力理论或智力测量能够完全准确地揭示智力的本质。对于智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智力内隐理论。文章首先指出智力内隐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接着从智力的内隐理论研究进展及跨文化差异出发 ,揭示了智力内隐理论研究为建立全面的智力观和发掘智力的本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宁松夫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8):198-200
孟浩然陶渊明在古代文学史上虽然被称为隐逸诗人 ,但实际上二人的仕进思想较为强烈。就二人仕进思想的特点而言 ,孟浩然具有恒定性和痴迷性 ,陶渊明具有随遇而改性和达观性。就二人仕进思想的形成而言 ,主要是受了儒家仕进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历代陶谱渐次涉及陶渊明的晚年痁疾问题,但并未深究它的病理特质与始发时间,对相关病史资料的处理多陷入随意解读的误区。基于陶渊明病史资料的完整考释,不仅可以揭示其痁疾的基本病理特征,还能破解其痁疾的始发时间,进而梳理出其"抱疾"十一年的简要历程,廓清历代陶谱关于其享年的诸种歧误,并为其享年六十三岁的旧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美国深度报道起源的真正时间应是19世纪70年代.从功能角度分析,100多年以来,美国深度报道先后经历了调查、解释和预测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调查型报道、解释型报道和预测型报道,而每一次功能跨越,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作为社会变革的"晴雨表",他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变化、特点,探究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演变的根源,对其做出正确的分析、评价,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