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理论结晶。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同化力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容的相通和精神实质的一致,使二者有了融合的可能;而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使二者的融合走向必然。另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的可能性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新型民族文化形式.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可知马克思主义不会与传统"彻底的决裂",而只能是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中国文化传统、近代科学主义关系密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与近代日渐兴起的科学主义的自觉回应中得以实现,而中国文化传统及科学主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表现的倾向性,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还原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实质,并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中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之路,是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的现实需要。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和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入手,深入解析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件、内容、启示。毛泽东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具有对中西文化传统的批判反省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建构两面性,这表明以现代的方式批判传统与以中国化的立场阐释西学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统一的过程,从而内在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一面回眸、一面前瞻的双重思想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价值选择上既接纳移植西学同时也重视对文化传统的当代重构,以诠释传统的方式接纳现代理念旨在为之探索更为方便快捷的思想通道,激活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文化之根,为它中国式的当代拓展提供更加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向度是指文化向度和大众化向度。从文化的向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文化形式。从大众化的向度看,必须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是理论内容常识化、与公众实践相结合、走进日常话语、融入日常意义、引领大众等五个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及得到中国先进分子及普通民众的认可,是与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契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传统的"重人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论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与共产主义思想有相似之处;中国传统的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有内通性。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契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前提,二者是一种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契合。价值契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完成颇具时效性的政治使命,还要使之成为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在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最后指出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开展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重大时代课题。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文化当代建设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结合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包括与中国实际的结  相似文献   

10.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大众化一体化发展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步入新境界的一条必由之路。两种“大众化”的一体化既指理论阐释上马克思主义要充分吸纳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经过转型要充分地马克思主义化,也是指两种“大众化”并非彼此隔离的两个行动系列,而是合二而一的一个行动。“一体化”凸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和传统意识。其具体的实践路径包括理论诠释与理论创新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作为产生于欧洲的理论成果,传入中国竟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这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西方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然也就存在着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然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对未来社会有着美好构想的科学理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维护封建统治的文化,二者真的能够结合?二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对于二者的关系问题,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文章就试图做这个工作,以期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 ,始终伴随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在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 ,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实现“结合”的理论原则和实现道路进行了孜孜探求和深入思考 ,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奠定了现实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思想文化渊源,而中国先进分子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思想源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契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既冲突又契合.五四运动时期,我们选择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反传统,是看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冲突的一面,是期望通过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华传统文化,改造中国社会,挽救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契合,却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条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她的故乡德国生根发芽,而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开花结果,除了其他的社会历史因素的作用之外,还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契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百色红色文化是我党在革命年代浴血奋战、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在新时期,弘扬和利用百色红色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精神指向,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隐性教育方式和过程。  相似文献   

16.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魂”。近年来,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出现了“以儒代马论”和“以马废儒论”的错误倾向。研究认为,“以儒代马论”企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去“儒化”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 “以马废儒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割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脉; 两者都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都是根本错误的。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对“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真正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对全球性的现代性文明危机提出得以解决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才能使中华文化实现现代化,真正复兴到世界文化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展,就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取得中国的民族形式和民族作风,实现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当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从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发展的历程表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思想资源,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形成时代需要的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将世界性和民族性相统一,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哲学基础与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