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是由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向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转化的中介环节。费尔巴哈给马克思的思想解放和哲学转换首先提供了一个唯物主义人本学的立场和方法,即从自然的、感性的、经验事实为基础的"现实的人"出发。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没有真正领会实践的真正含意。以至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有着很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对费尔巴哈的人本思维方式有着巨大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在普遍意义上被理解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而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理论并没有进行考察,更没有研究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关联。理论研究表明,马克思在早年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三部理论著作创作,实现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扬弃与超越,形成了实践哲学这一科学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从自然→人→社会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只是走对了第一步,即只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而后两步都走错了,形成人本主义唯物主义。马克思既不是以主体性来批判和超越费尔巴哈的客体性,也不是以实践唯物主义来批判和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而是以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结合、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来批判和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因此,唯物主义在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由机械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唯物主义、庸俗进化论构成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阶段之后,必然出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本质上仍是人本主义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在自然观问题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哲学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本质差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对费尔巴哈自然观的超越体现在:人化自然对感性自然的超越;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对自然之于人的优先地位的超越;实践自然观对感性自然观的超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分歧,源自于两者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费尔巴哈将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感性直观的对象,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则将其理解为感性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但他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并未完全认可。费尔巴哈由于立足于抽象人本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自然的本质与人的理性本质的对立,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工业和实践却认为两者具有统一性。这种分歧源于费尔巴哈在人对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上停留在感性直观的层面,而马克思则达到了人的感性的对象化活动的层面。这种分歧更为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两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解放为落脚点,明显地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显而易见,费尔巴哈在马克思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中,起了一种中间环节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7.
亦如不是纯粹的黑格尔主义者一样,马克思也没有成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忠实追随者。通过对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马克思开始意识到费尔巴哈"思辨哲学的批判"的缺陷。正因如此,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展开了对"思辨哲学的批判"的批判。通过对以往哲学信仰的清算,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将旧唯物主义改造为革命理论的哲学成果,也是马克思扬弃旧哲学的最终哲学样态。在唯物主义历史化的过程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辨识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中自然科学的直观和最高的直观构成的二重性的直观的逻辑优先性,全面批判了费尔巴哈感性直观与实践主体之间的矛盾。通过揭示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的真实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不仅深刻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论停留于抽象的人的概念,更是以高级的哲学直观超越了直观范畴,从而建构起生产逻辑有机介入的实践范畴,使得直观本身在历史化了的唯物主义中获得异质性重生。  相似文献   

9.
1844—1845年前后,并不存在“两个马克思”的对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涉及到人的“实践”和“社会属性”概念,通过“颠倒”黑格尔“头脚倒立”的“精神劳动辩证法”,马克思达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由于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局限性的影响,仍然摆脱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辨哲学的困境,也就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是在何种意义上将自己的哲学称为“唯物主义”的?它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哲学有何区别?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表现在哪里?回答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概念入手,能够获得满意的答案。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感性”理论的批判,扬弃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感性直观”,确立“感性活动”的原则,并把感性活动看作人的生存方式;从感性活动观照物质,从而建立“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感性活动本体论“,它开辟了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来追寻“存在”意义的道路,从而完成了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超越,凸现了新唯物主义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思辨哲学思维方式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 ,确立了实践的思维方法 ,用实践论的哲学思维方式代替了近代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 ,以现实的人为自己哲学的立脚点 ,最终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中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不同,并从中揭示青年马克思在自己的思想转变中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认同和超越过程,说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创立并不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简单的结合,而是在自己的理论研究中不断改造与超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把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归结为费尔巴哈哲学“合理内核”的吸收的传统观点不能不是一大误解。诚然,从基于对宗教神学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的批判来说,马克思哲学的确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一定影响,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思想是直观的,而马克思的唯物思想是以实践活动为基本特征的;马克思在世界观上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主要在历史观而并非在自然观上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从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出发还是从唯物主义的现实生活出发,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中介,展开对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批判。从感性的对象入手还是从人本身的生活入手,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水岭。面对现实的生活,走向"精神的绝对的社会主义"还是"群众的世俗的社会主义",决定了人类是否能够找到解放自己的现实道路,即"在生活中真正成其为人"的道路。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形成一种全新的世界观——生活世界观。  相似文献   

15.
感性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出发点,基于人和自然的两大主题,费尔巴哈创造了直观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中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找到了感性的活动这把钥匙,终于实现了哲学的革命.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只有通达马克思感性活动的存在论的在场,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秘密.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各种纷争。传统教科书把马克思的新哲学称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十余年的哲学改革中,又有不少论者提出马克思的新哲学应是实践唯物主义;但是,近年来,有些同志则多次著文,认为马克思的新哲学应是实践人本主义。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是实践人本主义,而是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由于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合理内核”(即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在创立根本不同于以前一切哲学体系的哲学变革进程中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他们还多次明确承认在早期曾受到过费尔巴哈的影响。但是,以往人们总认为,费尔巴哈  相似文献   

18.
继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之后,登上哲学舞台的费尔巴哈,是德国近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在哲学上的伟大历史功绩,就是在同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王位,用“清醒的”哲学代替了沉醉的思辨。马克思说,在所有青年黑格尔派中,只有费尔巴哈作了真正的发现,真正克服了唯心主义哲学。他在劝导那些思辨神学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从黑格尔把人的本质界定为“自我意识”到人本主义者费尔巴哈把人之为人的根本归结为“爱和意志”的剖析 ,确立了马克思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即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生产力理论。“劳动”和“实践”范畴的引进是马克思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各自片面性走上科学道路的关键所在。“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理论的概括既标志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哲学视角从“人是什么”到“什么是人”的动态范式的根本转变。同时又意味着“生产方式”范畴的真正产生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是自然存在物的角度论述了人不但具有能动性,同时还具有受动性.在此基础上他在其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对一切旧唯物主义尤其是费尔巴哈和唯心主义的批判,间接地阐明了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基础,能动性是对受动性的反求,人是通过实践实现二者的统一的.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未能认识到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未能真正理解"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