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苏联解体提升了中亚作为国际地缘政治中心的地位。在新的国际格局与地区形势下,具有很大相似性的中亚五国选择了四种不同的对外战略:"中立"、"联盟"、"均势"和"平衡"。不同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一个共同的战略动因,即地缘政治。地缘政治与各自现实条件的结合导致了五国在理性选择下的不同战略形成,以及在不同战略之下的外交优先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地缘政治角度介绍了东北亚地区安全态势,分析了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的复杂性,详细阐述了美、日、俄、中等大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和安全外交战略及其对构建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影响,提出了在东北亚地区建立安全合作机制的目标,展望了在东北亚建立多边主义的安全合作机制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从地缘战略理论看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缘战略理论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美国制定政治、经济、外交等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指导思想。美国为了达到称霸全球的目的,其对华政策,政治上,推行其“民主”政策,利用“人权”外交,策动中国内乱;经济上,又拉又打,牵制中国经济发展;台湾问题上,推行“双轨政策”,使台湾问题国际化、复杂化,阻滞两岸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4.
西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不仅在历史上充当了美国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的重要工具,至今仍然是美国对华实施遏制新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习近平外交思想在辩证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基础上,坚持“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进而创新地缘政治思维模式、赋予地缘政治关系新的内涵、开辟新的地缘政治目标及实现路径,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全面超越。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主要粮食价格及中国和全球地缘政治风险 指数,借助带有随机波动性的 TVPGVAR 模型,实证研究地缘政治风险对中国粮食价格的 时变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粮食价格受地缘政治风险冲击较大.地缘政治风险对粮食价 格的冲击持续存在,大豆价格受地缘政治风险冲击最大,其次为玉米和小麦价格,粳稻价格 受冲击较小;不同粮食价格在不同时期对冲击的反应存在差异;地缘政治风险冲击在2005 年和2015年前后更多表现为正影响;全球地缘政治风险较中国地缘政治风险对粮食价格冲 击影响更为剧烈.②“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和中美贸易争端所处3个时期地缘政治风 险对粮食市场具有不同程度冲击.“9??11事件”和中美贸易争端2个时期中国地缘政治风 险对玉米价格产生较大负向冲击,伊拉克战争时期中国地缘政治风险对玉米和大豆价格具 有正影响;地缘政治风险冲击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在1年之后才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国际形势相对缓和,国内建设需要和平环境,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提出和平外交的地缘政治思想,其主要内容涉及外交统战、集体安全、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等诸多方面。在这一时期的外交实践中,新中国妥善处理了外交与革命、周边外交、大国协调外交以及多边外交等问题。不仅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宝贵的和平,而且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薛福成认为,晚清中国陷入了强邻环伺的地缘危机,俄国和日本是中国主要的地缘威胁,中国应当采取多管齐下的地缘对策,即保藩固圉、防俄防日、自强御辱。薛福成的这种地缘政治思想在总体上是微观的,但有着宏观的因子;其中的地缘对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应,主要原因则在于晚清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困境和清政府的自强无方。  相似文献   

8.
布热津斯基相信实力因素在外交中的作用,信奉现实主义的外交哲学。基于地缘政治和中美苏三角的分析,他积极推动中美建交。布热津斯基的访华开启了中美建交谈判的大门,大大加快了中美建交的步伐。他在中美建交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多边能源外交已成为国际能源合作的主要趋势,中国多边能源外交发展迟缓,亟待加强。新能源安全观是中国多边能源外交的基本指导原则。中国多边能源外交经历了历史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双边能源外交基础上发展起来。中国多边能源外交途径多样,领域宽泛。但中国多边能源外交的不足也很明显,在后续发展中须坚持国家利益诉求与国际责任义务相协调,加强能源外交力度,拓展外交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中东、中亚是中国“大周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利益攸关的大后方”。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在中东“坐大”,在中亚军事“驻足”,使我国在传统军事安全领域受到了新的地缘军事战略压力,并恶化了中国能源安全环境;但同时鉴于两地区特殊的政治、民族和宗教等地缘特征,美国的存在及其强权行径已引起当地许多国家的不满,开展多边外交成为后者的共识,这为我国外交的拓展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11.
北宋时,中日之间几乎没有派遣正式的政府使节,但在相互交往中两国的僧侣起到了媒介作用.本文首先考察了北宋时中日僧侣交往的概况,其次着重分析"僧侣现象"的政治背景、经济原因以及日僧入宋目的.北宋中日僧侣交往,改变了宋人对日本的看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日双方的文化交流,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2.
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储量较为丰富,地条件优越、地政治的总体态势比较有利于中国,同时坚持“友邻、安邻、富邻”的基本方针。中亚各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局势动荡、经济上的脆弱性以及该地区本身的内忧外患,要求中国在能源外交中应注意其政局走向。并且在能源外交中应坚持“和而不同,共谋发展”的原则,中亚各国在外交上以平衡为核心,要求中国在能源合作中以多元外交为实践原则,这是各国坚持平衡外交的必然性,中国需要把中亚国家的多元外交作为必须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高丽国礼宾省对南宋牒》是高丽发送给南宋庆元府的外交文书,主要记载了被蒙古掳获的南宋升甫等三人逃往高丽以及归还本国的情况。“牒”既是外交文书,也可作为宋与高丽国内的官府文书使用。“牒”是当时东亚各国普遍使用的一种外交文书,但流传甚少。这件文书虽是二手资料,但其文书构造形式非常完备,因此是研究当时文书制度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一文书的研究,不但可以了解当时东亚各国所使用的牒的文书形式,还可以考察宋与高丽间投归人和飘海人的接纳、遣返以及海商等诸问题。  相似文献   

14.
北宋前期的循吏,大多政绩出色,在发展农业、稳定治安、防灾赈灾、改善风俗、出使邻邦诸多方面颇有作为,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究其原因,除了统治者的提倡与选拔,也与士大夫自身的修养有关。  相似文献   

15.
17世纪,中日在对外关系方面不约而同地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史学界对这项政策具有的封闭性研究较多,却往往忽视了它所蕴涵的另一项特性--开放性。中国"闭关"政策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中外贸易,尤其是中日民间贸易屡禁不止,两国贸易往来事实上成为"公开的秘密"。日本"锁国"政策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德川幕府主动开放长崎一港,与外界进行交流。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政策所具有的开放性使中日文化交流的传统得以延续,并且使此期中日文化交流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6.
宋太宗时期,宋朝的对外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对辽主动出击到虚内守外、以防为主。张洎在太宗朝累官至给事中、参知政事,参与了宋王朝的重要政治活动,他几次上奏言边事,表达了其消极防御的外交思想。张洎提出在外交模式上防守勿攻、敌去勿追的思想;在内政与外交问题上,主张把内政放在政治生活的第一位;在西夏对宋边境的战争中,提出弃地妥协的主张。张洎理想主义的消极防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太宗朝及北宋中、后期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7.
明洪武初年,为了防止北元与高丽联手,明太祖朱元璋积极与高丽王朝交往,而高丽王朝面对北元与明朝两大势力一时尚未作出选择,时而对北元、明朝采取双边外交,时而弃明投元,致使两国关系十分紧张。李成桂改国号李氏朝鲜后,两国关系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直到明成祖朱棣即位,明朝与李朝的关系才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北宋中后期,宋夏间爆发大规模冲突。虽然北宋的国土、户口、耕地、军队兵员、经济实力,均远远超过西夏,但宋夏战争初期北宋却在几场重要战役中惨遭失败。其原因有二,首先是宋朝建立后,宋太祖及宋太宗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固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但其中一些防范措施却走向了反面,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其次,宋夏战争初期,北宋朝野上下对西夏极为轻视,结果战略决策失误,最终导致惨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英国出于维护印度殖民地安全的目的,加紧对西藏的侵略。1899年寇松继任印督后,主张对俄、对藏采取积极政策,西藏成为英俄新的竞逐之地。整体态势是:俄国其势在守,英国其势在攻。英国政府在前进政策鼓吹者的推动下,武装入侵西藏,其军事外交方面的软硬兼施,颇显技高一筹。  相似文献   

20.
北宋在国防上长期被动挨打 ,以“积弱”闻名于史 ,这在相当大程度上与当时武将萎靡、怯懦的精神状态有关。而北宋将领消极精神状态的产生 ,则要追溯到宋朝开国时期的有关政策。正是在宋初统治者 ,特别是宋太宗的刻意打击、压制之下 ,原本强悍的武将群体在精神上逐渐发生了巨变 ,并由此对国防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