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佛系”青年群体以网络为主要阵地,以娱乐性、遁世性的情感寄托为核心纽带,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独具一格的圈层化地带.“佛系”青年亚文化具有三大结构——情感维度的娱乐性、价值维度的遁世性、意义维度的虚无性.“佛系”青年亚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其相悖论的不合理消极成分.它所带来的社会责任的模糊与放逐、价值理念的迷失与错位,以及意义追寻的迷茫与彷徨,亟需以“破茧成蝶,不负青春”的担当精神引领社会责任感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青年价值建设,以“英雄主义”的情怀建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2.
邓彦  王萍涛  钟添生 《理论界》2005,(11):125-126
高校非主流文化是社会文化变迁在高校中的折射,具有社会性、伴生性、现实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心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研究青年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的心态,有助于我们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对待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最近“佛系”风靡网络,它标榜的“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有无皆可,一切随缘”的人生哲学,表面上与佛教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实际却是继“屌丝”文化与“丧”文化之后的又一股青年亚文化潮流,并在归因、行动和心态三个方面呈现出新的变化。“佛系”的流行是青年群体的一次文化抵抗,折射出成功学大行其道的社会环境下青年群体的清醒意识,反映了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中青年群体的集体诉求。“佛系”情绪滋生的根源在于社会阶层日益固化、青年群体进退两难的精神困境以及技术支持和商业裹挟,应当理性而辩证地看待“佛系”现象。  相似文献   

4.
恋爱、婚姻是人生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价值观和情感需求的重要体现,在青年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农村青年的恋爱婚姻体现出与城市青年不同的特性,而生活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郊区的农村青年,婚恋价值观在保留一部分传统观念的同时,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新的特性,体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的时代特点.保留青年婚恋价值观中的合理成分,引导社会青年坚持理性恋爱,健康婚姻的良好理念,对于维护社会主流价值观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将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文章同时提出了通过加强知识教育,强化舆论宣传,引导主流观念等手段来促进农村青年婚恋价值观的演化.  相似文献   

5.
透视青年群体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青年具有求知欲强,独立自主意识突出,创新意识浓厚及社会参与意识明显等鲜明的特征。青年一代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积极活跃、最富有生气的一个群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引领者和受益者。当代青年应该勇敢承担起时代重任,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变迁,构成了认识和理解当前中国青年现象与青年问题的重要背景。这种社会变迁主要在四个方面对青年一代产生重大影响:第一,社会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第二,社会流动增加和社会分化加剧;第三,社会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与多元化;第四,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变迁。从社会变迁视角出发,现阶段中国青年问题与青年研究的重点领域将主要集中在社会变迁与青年教育、青年就业、青年婚姻与家庭、青年亚文化、青年群体、青年社会问题等方面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变迁对这些方面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7.
不断更替的网络流行语,反映出人们社会心态的变化。近年来,以“丧”“佛系”“躺平”等青年亚文化为代表的网络热词借助新媒体、自媒体等平台接踵而来,逐渐形成一种特定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亚文化现象。“躺平”青年是指放弃拼命工作、放弃努力学习、放弃积极生活的一类群体。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遭遇挫折和逆境时,往往会采取一种回避性的心理调节机制或退缩性的行为调整策略。“躺平”青年主要以“丧”、焦虑综合征和消极遁世主义作为现实表征,以期掩盖其“废”、现代性焦虑和防御性悲观的社会心态,具有低欲望、退缩性和习得性无助的行为规律。尽管“躺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青年在繁忙疲惫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得到暂时性的调节,但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低欲望助推反向消费心理异化会影响社会的生产消费环节;退缩性弱化了青年的奋斗动力,不利于社会奋斗精神的培育;习得性无助导致了意义感的丧失,会使“躺平”青年否定自我生成性意义。因此,可以运用心理疏导培育“躺平”青年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利用奋斗精神涵养“躺平”青年“三气”,通过意义疗愈使“躺平”青年追寻到生活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网络流行语的变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历程,折射了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和精神风貌,而且它还是一种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形式,经历了从政治倾向到经济倾向再到多元倾向的发展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化”的、“去主流意识形态化”的、“消费主义化”的、体现虚假“需要”和虚假“平等”性质的意识形态形式,并且具有极强的消费文化意味.因此,必须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青年化、故事化和立体化,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整合功能,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实效性,引领网络青年流行语的正确发展方向,使广大青年能够真正理解、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叶穗冰 《天府新论》2019,(1):149-155
“佛系青年”的主体是“90后”青年。不愿参加现实社会劳动的“佛系青年”中有相当一部分乐于从事免费数字劳动。本文基于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发现免费数字劳动能够满足“佛系青年”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和归属需求。自主需求来自“佛系青年”向成人世界夺权、自己做出行为选择的愿望;能力需求使他们偏爱与世无争又能挑战自己能力的免费数字劳动;归属需求则源于他们对虚拟组织的依恋心理。尽管免费数字劳动创造了新的不平等,但无论如何,免费数字劳动的核心价值在于珍视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快感,推崇后物质主义时代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0.
论低格调大众审美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相志 《北方论丛》2000,(2):116-119
低格调大众审美化是大众审美化中的赝品,是对社会主流化的偏离和逆动。这一社会化现象对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潜在影响,其危害十分严重。维护社会主流化的纯洁性,引导青年学生追求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是教育工作才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论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伟升 《理论界》2005,(1):146-14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在对理想教育的内心拒绝和外在遵从相脱节,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和注重物质消费等不健康倾向的增强。面对当前青年学生价值观的现状,需要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青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成长,从而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社会化与青年成长——兼论作为价值选择的荣辱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寄荣 《理论界》2008,(10):205-206
当今社会,青年成长发展面临着多重问题,部分青年中出现了荣辱倒错的现象。青年道德发展的核心是价值选择,“八荣八耻”回答了青年道德发展核心问题,即树立进步的社会价值问题。社会化是青年成长的重要环节,它引导青年适应现存社会,与周围环境建立起融洽的、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当代青年个体自身的发展状况和社会思潮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过程 ,分析了青年价值观发展的特点 ,最后提出了在新形势下青年应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青年价值观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的价值观对青年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当前青年中存在利己价值观的现实 ,敢于面对和承认青年的利己价值观。为了避免利己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德育和法治上的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对当代青年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工作方式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青年是当前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新媒体对青年的影响最为突出。新媒体在满足青年求知、交流需要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容易对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不良影响。青年对新媒体的广泛涉入和新媒体对青年的重要影响,为做好当前青年工作提供诸多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众多挑战。因此,根据新时期青年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及时总结运用新媒体引导青年的工作实践和经验,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对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江海学刊》2012,(4):234-237
龙书芹龙书芹,1973年生,江苏涟水人,社会学博士,现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社会心态及引导研究"(12CSH024)。  相似文献   

17.
主流价值观折射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共识。青年作为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群体之一,对主流价值观基本予以认同,但部分青年对主流价值观存在认同危机,教育方面存在弊端、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青年自我意识的过分强化是产生这种危机的主要原因。增强当代青年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就要加强青年的自我教育;优化教育机制,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引导青年自觉接受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社会语言学、社会学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不同时代青年流行语变化特点的分析,探索青年流行语与社会价值观变迁的关系,认为青年流行语是时代价值观的表征,从时代流行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价值观呈现出从价值一元到价值多元的转变、从国家利益至上到个人利益为主的转变特点,同时青年流行语的变迁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碰撞,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较大冲击,部分青年学生也存在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不明确、边缘化倾向等价值认同危机.因此,高等院校有丛要立足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理论引导、实践锻炼、典型带动、制度保障等路径,培育青年学生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思想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20.
青年应确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兵 《理论界》2003,(6):54-54
文化问题的核心是直接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价值观问题,青年一代的价值观从来就是一个时代的最为直接和敏锐的反映。因此,有关价值观及其演变的研究历来就是青年研究的“热门”话题。 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工业化和社会化的过程,必然要对既有的价值观念形成有力冲击,并不断推动新的价值体系的生成和发展。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发生了重大的价值观念的变革,其积极后果是形成了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