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降 ,中国传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在长达百余年的历史中 ,中国传统经历了从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层面的逐步退却 ,几近断裂 ;反传统因应社会变革成为时代主流。改革开放后 ,传统开始复兴。在稳定发展的当代中国传统理应获得重新定位。即 ,在当代中国并存的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中 ,马克思主义文化是灵魂 ,西方文化是工具 ,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本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重构”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在这一不同“文化场”的转移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层面的实用理性、实践层面知识分子的治平使命、理想层面的“大同”构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唯物史观以及社会主义理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契合点,从而使中国知识分子对之产生了心理上的认同,进而根据中国的传统与现实,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重构”,最终使之成为一种被中国人广泛接受的民族新文化.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的构成来看,文化是个整体,主要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一般情况,文化的各构成要素彼此之间和谐统一的,可是当其中的某些因素被改变时,原本稳定的文化整体就开始出现了失衡.由于变迁的速度不同,物质文化首先作出反应,随着物质文化的变化,制度文化也随之作出调整.虽然精神文化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但是当文化形式改变和动摇了原有文化模式的根本精神或价值现念时,新的文化模式才得以产生.回顾近代中国发展的历程,实质上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较量,是近代中国文化不断递进和演变的过程,近代中国文化就是在不断递进和演变中获得了连续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前后 ,中国出现了一股“研究西方热”。它的出现 ,一方面是中国思想文化自身发展的结果 ,另一方面是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所致。在这股热潮中 ,经世思想家们共刊刻了 2 2种有关研究西方的著作 ,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向国人介绍西方的历史、现状以及当时的世界大势。鸦片战争前后的“研究西方热”充满了爱国激情 ,饱含着求索精神 ,具有拓荒意义。但是 ,它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物质文化研究(MCS)是近年来当代西方文化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已经演变成为一个有着强烈的跨学科性、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研究领域.对物的共同关注使得物质文化研究和日常生活、消费、空间等理论话语形成交汇,逐渐生成一个指向一切物品研究的、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新的学术空间;对文化的关注使得物质文化研究开始汇入文化研究的主流,借助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向身份、自我、物人关系等纵深领域拓进,被西方学者视为是文化研究中的“物质转向”.  相似文献   

6.
张小平 《兰州学刊》2010,(1):192-19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先锋戏剧明显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潮以及西方戏剧观念的影响,同时探询中国先锋戏剧的民族品格。由于彼时中国特定的国情,决定了此时的先锋戏剧多从“人”出发,对人性进行探讨,对普通人的焦灼生存状态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多面性进行展示,从“人”、异化、心理、社会批判四大基点出发,在思想层面形成明显的主题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求索起始于西方文化的冲击,是与民族救亡的路程相伴相随的。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题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主题,可以概括为追求科学和理性精神。在师法西方的过程中,从器物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在落后挨打的痛苦中,中国的有识之士感悟到了西方现代化的威力和气势,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强大作用,因而立志要科学救国。从魏源最先在“西器”中发现“西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到洋务派创建实业、兴办新式学校、译介科技文献,表明中国人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科学技术的偏见与歧视的传统思…  相似文献   

8.
与“中国威胁论”相应的是在近代中国曾经流行一时的“黄祸论”,其对中国未来的忧虑很深。历史的发展恰恰否定了“黄祸论”的结论;中国社会被拉进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从中国固有的“天下观”中所具有的世界主义精神来看,中国社会对此的最初反应是对“陈腐世界”的一种抗争;从传统的“天下观”和“朝贡”体制中挣脱出来,中国文化出现了新的觉醒和新的意识,这就是“文化民族主义”的意义,它是中国文化理解世界近代历史的开始,也是中国社会进入世界大家庭时的历史根据。  相似文献   

9.
30年代的文化论争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断冲击激发出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中国思想界从洋务运动至五四时期先后提出“中体西用”和“西化”作为自己的现代化模式。到30年代,关于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又以文化论争的形式出现,其深度和广度大大超过了以往。尽管这场论争存在着从文化层面探讨现代化理论而忽略其它层面等局限,但它所提出的“本位文化”、“全盘西化”以及直接用“现代化”一词表述的种种模式与理论,既有不同于西方的独立的理论意义,又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兵 《学术探索》2015,(4):85-91
在当今迅猛发展的中国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果中华民族丧失了传统文化、失落了“乡愁”,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新型城镇化”与“人、社会、自然”的生态和谐。新型城镇化之“新”、生态之“和谐”,应体现在其“人文内核”上,就是让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脉”,才能实现“诗意的栖居”。文章从理论上,论述了“乡愁”文化的产生和界定,提出“乡愁”文化的概念,并从其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比较和探讨了与传统文化的区别、联系,就此论述了在新型城镇化中留住“乡愁”文化的价值理念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