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基于笔者对约瑟夫·奈的访谈可以发现,经过30年的反思,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有了创新性的发展。在基本理论上,约瑟夫·奈转变为受力国中心论并支持非零和游戏理论。在中国软实力发展上,约瑟夫·奈深刻分析了中国的优势与劣势并支持中美进一步合作发展。中国应该借鉴约瑟夫·奈的这些新思想和理论,反思当前文化软实力战略,逐步挖掘个人影响力,开发民间文化软实力,同时针对不同国家制定差异性发展策略,这样才能促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软实力"一词源于西方政治学,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将其同全球化时代背景和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使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引入软实力理论,其间经历了直接移植、间接嫁接和隐性影响三个阶段,但总归在实质上三阶段都属于被动的继受,未能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理论的更新。这导致了中国当前的软实力理论存在逻辑起点模糊、理论着力点偏离、与价值目标相悖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从提升对软实力规律的自觉认知、增强对软实力研究的自信建设、实现软实力发展的自强道路三个方面,重构中国软实力理论,是摆脱软实力理论的西方话语权,完善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工作,夯实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理论根基;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快营造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氛围,为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加快提升文化队伍素质建设,为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4.
加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是破解中国经济发展难题的切入点。笔者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的背景条件可归结为法律和大型企业两大方面,区分它有利于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工作;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关系较为密切的基础理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技术创新理论和知识经济理论;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90年代"软实力"理论提出后,文化软实力到底是软实力的一部分还是等同于软实力就一直存在争论。文化软实力统一于软实力理论时,可遵从软实力的概念框架,以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定义为主;在分析文化软实力时,则适合从文化概念层次上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统一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力的概念分歧,认为文化软实力理论是文化力理论的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软实力理论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借鉴了西方"软力量"理论,继承了国内"文化力"和"文化生产力"等理论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从话语视角来看,文化软实力理论主要实现了话语体系、话语主体和话语内容的创新。文化软实力理论实现了从西方"软力量"话语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话语的转换,明确了文化软实力的话语主体,实现了话语内容的中国化。文化软实力成为当今流行话语之一,引领着时代话语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时代,软实力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软实力是企业软实力建设和提升的前提。厘清企业价值认同及企业软实力的内涵,并在经济学"理性的经济人"的基本假设的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的既得利益程度入手衡量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的认同度,进而构建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认同度的企业软实力评价体系,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力,有助于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升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企业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通过对企业文化与"软实力"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指出了企业文化建设在提升国家"软实力"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述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不是简单地重述或停留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而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总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新鲜经验,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文化思想。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凝聚全国人民的意愿,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勇于进行开拓性的实践探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的集大成,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的基本框架。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有关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性质、目标、切入点、动力、领域以及保障等方面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硬实力建设基本完善,高校软实力建设在高校发展的战略地位日趋显著。高校软实力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把高校软实力纳入哲学视野,用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技术化、工程化的社会工程视角对高校软实力建设进行的重思考、重认识、重设计、重构建的创新研究,对社会工程哲学的学科发展,对我国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对我国高校更好地服务国家、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结合企业"金融缺口"模型,对辽宁省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成因进行理论分析,指出缓解辽宁省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强辽宁省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软实力的理论特征进行了抽象概括,提出了其"非契约性交换"的特征以及国家间软实力的相对论关系,并通过对某些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指出提升对"人"的认知程度在构筑国际形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论证日本软实力的发展主要来起源于日本战后经济复兴,笔者建议中国仍需要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战略。同时强调了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制度化建设的战略在中国提升软实力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提升软实力的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的中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不仅要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即以不断提高硬实力的同时,也需重视提高软实力.软实力的提升不仅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逻辑指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有效手段.尽管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还存在一些局限,但是却为我们分析怎样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视阈.  相似文献   

14.
基于"软实力"建设的西藏社会稳定长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软实力"建设与西藏社会稳定问题结合起来研究,着力从我们在发展"硬实力"解决西藏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及其"困境"出发,剖析达赖集团对"软实力"的运作,剖析"3.14"事件,阐明转向"软实力"建设对稳定西藏社会的重要意义."软实力"建设是解决西藏社会稳定问题的一个突破口,是国家治理西藏的国家战略策略.要在加快"软实力"建设中找到突破口或者重点领域.提升西藏公民能力建设,提升政府能力建设,提升引导与管理西藏宗教事务能力,提升基层组织能力建设,国家涉藏国际公关能力建设,强化提升藏学研究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他者"视域下的中国软实力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软实力建设的不断推进与提升,国外学界和媒体(以下简称"他者")对中国软实力建设进行了深入研讨."他者"对中国软实力的发展既有认同与共识,也有误解和非议.考察"他者"视角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认识,追踪"他者"对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以及"三鹿奶粉丑闻"等重大事件对中国软实力影响的评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客观地把握中国软实力发展的现状,以扬长避短,推动"后奥运时代"中国软实力的科学发展,不断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管理理论领域从不同视角发展的企业软实力理论,体现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企业文化意识"、"品牌情结"和"和谐观"。软实力理论的这一发展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重视软性资源的"资源观",以及软实力理论本身与资源基础理论相契合的结果,是中国传统与现代管理思想相结合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转为以文化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作为思想库、知识库和人才库的高校,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对自身文化软实力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探讨高校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以及高校提升软实力的基本措施,可为提升我国软实力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8.
"软实力"概念一经提出就成为理论界热议的焦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政治软实力的启示和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软实力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大学文化软实力概念,探讨了当前我国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意义,并针对我国大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企业文化方面的软实力建设.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以更好的适应新常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新常态”产生的背景、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然后论述目前企业文化的作用以及目前中小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