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学勤 《晋阳学刊》2014,(4):144-145
2005年绛县横水二号墓出土的卣,铭文记载伯赏赐其弟,命他从庶人中选取六家作仆,在派人选定六家时,遭到反抗,直到周王发出亲命,才得到平息。这篇铭文对于研究西周社会结构,特别是庶人的身份地位,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鹤泉 《人文杂志》2013,(1):97-106
东汉丧葬赏赐是国家丧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国家为适应丧礼实行的需要,规定了两个等级序列.这两个等级序列是确定丧葬赏赐对象的依据.由于赏赐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不同的丧葬赏赐,即固定的赏赐和特别赏赐.东汉国家丧葬赏赐的物品主要有玉匣、棺具、衣衾和赙赠.东汉国家还为亡故者赏赐葬地.但葬地的赏赐不受赏赐物品的等级序列的约束.葬地赏赐是为了表彰亡故者生前的勋劳,因而,在东汉的丧葬活动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周中期有尹姞器,铭文记录穆公作尹姞宗室以及天君赏赐尹姞之事。然而关于铭文中的"天君"身份问题学界不一其说,尹姞宗室蕴含的制度也鲜有揭露。文章从古文字出发,并结合史料记载,对西周女性宗庙和后宫称谓制度进行探讨后认为,尹姞宗室的性质相当于文献中的閟宫或禖宫,与穆公家族祈生密切相关;尹姞器铭中的"天君"实为太王太后。  相似文献   

4.
周王祭祀是西周国家重大政治活动之一.西周金文中有不少有关周王祭祀的记载,通过对铭文的爬梳,可以大略了解其祭礼的主要仪节有周王派遣使者召集诸侯臣属助祭、征收祭祀用品、卜日、用尸、设祝、告备、奏乐、宴饮、祭后赏赐等九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战国秦汉漆器铭文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秦汉漆器往往在其底部内外烙印、针刻和漆书少者一、二字,多者几十字的铭文。它们大多是制作时戳印上去的,但也有少数为使用者刻写的。这些铭文、题记不仅对研究漆器手工业的性质、生产程序和产品销路等提供了确切的文字依据,而且也是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的宝贵文献。我们根据出土该时期的漆器铭文,将其内容大体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带“亭”、“市”、“工官”戳记;二是写有使用者姓氏或兼吉祥祝福之言;  相似文献   

6.
“寝衣”解     
<正> 《论语·乡党》篇中“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句,杨伯峻今译为“睡觉一定有小被,长度合本人身长的一又二分之一。”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寝衣”是衣还是被?(二)“寝衣”究竟有多长? 关于“寝衣”,郑玄注“今小卧被是也。”(刘宝楠《论语正义》卷十引)孔安国亦注“今之被也。”(邢昺《论语注疏》卷十引)杨伯峻似即据此而释为“小被”,其实不然。同为郑玄,其注《周礼·玉府》的“掌王之燕衣服”句云:“燕衣服者,巾、絮、寝衣、袍(?)之属。”刘宝楠谓:“郑解‘燕衣服’为近身之衣。巾、絮、袍(?),昼所服;寝衣,夜所服。”(《论语正义》卷十)可见,郑玄还是把“寝衣”视为衣属的。而孔注又本之于郑。  相似文献   

7.
现存最早的铭文是商代的,镌刻在青铜器等器物上,文辞简朴。周代铭文出现四言韵语,篇幅有长达291字者。秦汉铭文刻石者大增,以四言韵语为主。汉末至六朝出现不刻于金石的铭文,文学性增强,用于私人生活的铭文增多。宋代铭文远多于前代之总和,用途广泛,文体形态多样,虽然仍以四言韵语和骚体为主,但各种语体都有,甚至有散体无韵者。仍然有刻于金石者,但多数都只是写在纸上的阅读文章。建筑物和日常文化用品是铭文写作最多见的题材。宋铭不是以颂德叙功为主,而是追求理趣,崇尚议论。不过不同身份的作者理趣有所不同,理学家一味说理,文士兼求美感,释子偏重禅悟。  相似文献   

8.
西晋时期,国家对亡故官员实行丧葬赏赐。这种赏赐是丧礼的重要环节。西晋的丧葬赏赐,是有严格限定的。实际上这种赏赐是在一品至五品官员的范围内实行的。在一品、二品官员范围内实行固定的赏赐,而在三品至五品的官员范围内则实行不固定的赏赐。固定的丧葬赏赐,有基本固定的标准。不固定的丧葬赏赐,则具有随意性。西晋国家除了赏赐物品之外,还对一品至五品的官员赏赐葬地。西晋的葬地赏赐,是一种不固定的赏赐。  相似文献   

9.
三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采取实行社会保障的调控措施,即政府赏赐、社会优待抚恤和社会赈济等。政府赏赐指对国家作出贡献的官吏给予奖赏;抚恤指对立功及捐躯者家属进行抚恤慰问;社会赈济指对受灾地区的救济扶贫等。这一措施进展的如何,是衡量当时经济发展的天然尺度。值得关注的是,三国统治者在实行这些措施时,吸取了东汉末期的赏赐唯亲的教训,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公平本质。  相似文献   

10.
西周时期的何尊铭文对周初历史的研究,其重要性决不亚于《尚书》中《周书》的一些文献资料。两者在研究周初历史时,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何尊于一九六三年在陕西宝鸡贾村塬出土,铭文为十二行,共一百二十二字。全部释文为: 惟王初(?)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白天。 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辶来)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 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虖乌!尔有唯小 子亡识,视于公氏,有昏于天,彻命。敬享哉!”(?)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 诰,何锡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惟王五祀。 对这篇重要的铭文,诸家都做过较详尽的考释。考释者无不认为,这是周初的一篇至关紧要的文字,它所记的大致意思是,宗小子何这个人在周的京室接受了周王的一番诰令后,并被赏赐了卅串贝,为此,何铸此尊特以观耀。其大意虽则如此,但对铭文中  相似文献   

11.
新近,在西安北郊大白杨村附近发现秦封泥1000余枚,内容涉及秦职官、地理、文字等诸多方面。①本文仅就其中的"上寝"、"南宫"、"北宫"诸问题作一探讨。"上",字通寝、②③。其字甲骨文、金文和秦文字材料皆有证可寻。既可指生人居住之宫室,又可指祖庙。甲骨文中寝字,皆指宫室,陈梦家说:"即是寝的省文,有王寝、新寝、东寝、西寝、大寝的分别。......卜辞凡说寝的都与祭祀无关,当是居住之所。"④《左传》中有路寝、小寝,《周礼·官人》"掌王之六寝",《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共、景所居之高寝、桓公所居之大寝、躁公所居之受寝,凡寝,…  相似文献   

12.
应用写作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学问。在我国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迄今能够见到的最早文字“甲骨文”就是出于“应用”的目的而刻写的,稍后的“青铜铭文”记载古代的征伐、战功、赏赐、年成、典章之类的事情,也完全是为“应用”而铸造的。我们从保存至今的最古的典籍《尚书》中,已经能见到相当规范的殷商时代的应用文了。  相似文献   

13.
清末废科举之后的数年间,施行学堂实官奖,学界只是在论及出身问题时有所触及,缺乏专题研究。学生实官奖方面,有陆军军官学堂、北洋高等巡警学堂等专业学堂,也有大学堂,以及留学生。教员、管理人员方面,除了奖励实官外,清末还尝试定章立制,将学堂教员认同为实官。捐资助学方面,为了吸纳社会资金,弥补不足,清政府推行实官奖,并主要针对捐巨资者,且多由地方督抚出面申请;奖实官之外,对降职官员捐输学务者也予以开复原官,即捐复;当然,相较于实官奖,学务捐输更多的是虚衔奖。在清政府实施学堂实官奖的过程中,不断有罢废实官奖的声音,宣统三年七月学堂实官奖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八年夏发掘的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墓内一百多件青铜礼器上都有“曾侯乙乍(作)(?)(持)用终”,六十多件青铜编钟上有“曾侯乙乍(?)”的铭文,特别是兵器上除有“曾侯乙之行戟”外,更有“曾侯乙寝戈”。“寝戈”(亲近兵杖)置于主棺旁边。放置主棺的椁室,应相当宫室的寝。执寝戈者一定是其亲信侍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庆舍之臣卢蒲癸和王何,“二人皆嬖,使执寝戈,而先后之”。因此,很多同志认为,墓主应是曾国的国君,名字叫乙。在发掘工地上,有人提出此墓应为楚  相似文献   

15.
何亮  陈丹丹 《理论界》2020,(2):90-96
奏章作为融入唐五代小说的一种重要文体,较少有研究者关注。本文对融入唐五代小说的奏章全面统计,发现其主要在以下情境中使用:第一,朝会陈政,以备皇帝之问;第二,帝王考查士子、大臣才干;第三,推辞帝王赏赐或所受之官。另外,深受帝王信任的心腹,也常以此方式为其出谋划策。奏章使用情境的差异,影响了作品的题材、内容、思想及语言。唐五代小说家已懂得借助其他文体营造不同情境以体现作品的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16.
随着青铜器的大量出土,现已发现两周时期百字以上铭文400篇之多,其中最长的一篇《毛公鼎》铭文长达499字。这些长篇铭文记事完整,叙事清晰,语言简炼,其中可见早期中国文体的发源情况:青铜铭文中祈福的嘏辞,是祝体文学的发源之一;两周时期的"诰"体铭文,与《尚书》六体之一的"诰"体的写作内容和行文方式是一致的;西周中晚期册命制度的建立,催生了"命"体铭文的成熟并形成模式化的写作方式;"铭者自铭",铭文的颂赞本质是中国早期"颂"体文学的活头源水;铭文的箴刺鉴诫功能为古代"箴"体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两周铜器铭文以其记事的生动丰富和写作的不同方式,成为中国古代不同文体的滥觞。  相似文献   

17.
趞曹鼎铭文中"橹"前一字,长期以来被学界误释为"虎",其实该形为"夬"字。"夬"字像手指上戴有扳指之形,为表意字。铭文中"夬"用为本义,指周王所赏赐的物品扳指,在铭文中其与弓、矢并列,类似用例也见于传世文献,文例极其合适。目前,学界一直称扳指为"韘",其实并不严谨,扳指应有更合理的称呼——夬。联系出土资料、传世文献,可以看出"夬""韘"二者有别,"夬"是射箭时所戴扳指,而"韘"为"夬"中的衬垫,两者并不相同。包山简(260号)形旧释为"昷",实际为""字的误释,在简文中可读为"韘"。包山楚墓中出土的扳指,内部衬有皮垫——韘,与简文所记相合,也说明了"夬"、"韘"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对扬"再释     
铜器铭文中的熟语“对扬”,前辈学者已有讨论,但各家观点并不统一。若全面分析铭文材料和文献用例,可以认为,“对扬”是一个感谢用语。限于铭文的体裁,一般是作器者对有恩于他的人表示感谢时所用。“对扬”的使用是西周时期礼制隆盛的一种外化形式。  相似文献   

19.
元代冗官,不仅普遍存在,还以官府名目繁多重叠、多员制泛滥和高官剧增肆虐于政坛,从而成为继两宋以后又一个官府冗滥甚为突出的时期。蒙、汉政治文化二元体制下的汉地官与蒙古游牧官的拼加混合,直接导致了官府叠床架屋。蒙古忽里台贵族会议旧俗和统治者视官爵如赏赐的放纵政策,又为多员制泛滥和高官剧增推波助澜。蒙古皇室贵族及怯薛近侍等在冗官浪潮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正> 曹魏后期曾经推行维护门阀官贵利益的给客制度,这个制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 曹魏政权和东吴、蜀汉一样,也是在士族和豪强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为了保障大族官员的利益,曹魏初年实行一套赏赐土地、耕牛和劳动人手的制度。《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载曹操建安七年(202年)令:“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