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正> “五溪蛮地”在战国时期至秦代,曾先后有两个“黔中郡”(即楚黔中和秦黔中)设在这里。因它关联秦、楚间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而倍受历代史家和学者们的重视。为其作注和专门的研究文章实属不少。至于其郡治设在哪里,虽有其注,但很少见有专门的文章去论证它。本文试图通过地下考古,结合史籍有关记载,对其郡治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2.
<正>鄂西南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夏商时期属荆、梁二州之域,春秋时期大部分为巴子国地,战国后期大部分为楚巫郡地,秦灭巴后为黔中郡地。先秦时期,鄂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序幕已经拉开,为各民族逐渐融入伟大祖国怀抱和中华民族大家庭奠定了历史基础,为当代本地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历史根基。一、政治、军事领域巴与中原的政治、军事交往。夏朝时巴就与中原有较为密切的政治、军事交往。夏时“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相似文献   

3.
一、楚怀王(义帝) 和南越武王(武帝) 《史记·项羽本纪》在记及项羽与项梁举兵江东,杀秦会稽郡守,拥立楚国旧王族中之一人以叛秦时云:“楚怀王之孙名心者,于民间为人牧羊,乃访求之,立以为楚怀王,民望归之。”《史记·集解》引后汉应劭云:“以祖谥为号,从民望也。”战国楚秦之争时,楚曾以楚威王之后立为怀王。怀王被拘于秦,遁归不果,公元前二九六年客死秦地。他是广泛得到楚人同情的人物。因此,原属楚国的项羽、项梁,是率楚人叛秦时拥立楚王,并打着“怀王”的旗号,其为了收拢民心,这是必然的措施。不过、威王也好,怀王也好,都是楚君主殁后的谥号,即  相似文献   

4.
湘西地处湖南西部边陲,古为五溪蛮地,先秦属楚,秦置黔中郡,汉置武陵郡,唐宋时统属溪州.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此成立了湘鄂川黔省委和省革命委员会.  相似文献   

5.
《民族论坛》2007,(11):44-48
湘西地处湖南西部边陲,古为五溪蛮地,先秦属楚,秦置黔中郡,汉置武陵郡,唐宋时统属溪州.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此成立了湘鄂川黔省委和省革命委员会.  相似文献   

6.
中南和西南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历代统治者对他们统称为蛮或夷。可因时代或住地的不同,又有不同的族称。秦时称黔中郡的少数民族为“黔中蛮”,西汉时改黔申郡为武陵郡,居民被称为“武陵蛮”,到东汉时又因境内有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唐宋时,溆州地区的少数民族被称为“溆州蛮”,对居住于飞山一带的居民则谓之“飞山蛮”。笔者曾对“飞山蛮”进行粗略的调查,现简略报告如下,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7.
<正> 五溪地区,秦时属黔中郡,以境内有雄溪、樠溪、辰溪、武溪、酉溪五水而得名。按现今行政区划,其范围除部分延伸到四川酉阳、秀山和贵州松桃、铜仁、玉屏、镇远一带外,主要包括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地区各县及其邻近一些地方。先秦时期,现今一些少数民族如土家族、苗族等的先民就已经聚居、活动在这一广阔的区域。  相似文献   

8.
<正>湘西地处湖南西部边陲,古为五溪蛮地,先秦属楚,秦置黔中郡,汉置武陵郡,唐宋时统属溪州。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此成立了湘鄂川黔省委和省革命委员会。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下辖吉首、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泸溪7县1  相似文献   

9.
白木  周洁 《民族论坛》2003,(6):35-37
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四川有巴、蜀两个独立的小国,故四川又称“巴蜀之地”。巴是一个弱小的西南少数民族,生活在鄂西、川东峡江两岸的谷地和山坡上,以采集、渔猎为生,经济文化较之中原远远落后。分散的居住方式决定了它们的社会组织结构松散,难以形成强大的整体,因而在邻近民族的侵凌下频频向东迁徙。巴人或许参加了武王伐纣战役,后在汉江上游建立国家,部分更弱小的民族融入巴族。春秋时期巴国见诸于史籍的是与楚、邓等邻国之间的战争记载,最终巴国失败了,又开始了几百年的迁徙,向祖先的故地退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不断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周边…  相似文献   

10.
“五溪蛮”地的先秦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溪蛮”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的马援和南蛮诸传。至于其活动的范围,李贤在《后汉书·马援传》中注曰:“郦元注水经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溪、酉溪、(氵舞)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故谓五溪蛮,皆盘瓠之子孙也……在今辰州界”。据考,此五溪,“有出于酉阳石堤蛮界,流经辰州府城西为北江者,名酉溪;有出于铜仁蛮界,流经麻阳县城南为  相似文献   

11.
范菁  彭潮溢  姜霞 《民族学刊》2022,13(6):124-132, 151
川剧是巴蜀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五种声腔中的灯调,最具巴蜀特色。“胖筒筒”既是灯调主要唱腔也是主奏乐器。对胖筒筒这件乐器以及其伴奏音乐进行研究,具有跨学科的意义,因为两者隐含着巴蜀独特的地域文化。本论文运用民族音乐形态学、音乐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以川剧灯调“胖筒筒”为研究对象,分析川剧灯调的母体文化环境;并运用两仪五度相生体系①,探究过门旋律的调式、音级跳进以及结构的特性与规律,解析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灯调剧目中[胖筒筒]的长过门音乐形态,进而以“乐”的形态观巴蜀文化,阐释并提出了[胖筒筒]音乐对巴蜀民间音乐的文化传承和对巴蜀先民在巫仪式中用乐原则的思考,阐发了胖筒筒这件乐器的文化属性和其材质所蕴含的巴蜀民俗。  相似文献   

12.
《列子·说符篇》载:“楚人鬼而越人(礻几)”。类似的说法还见于《淮南子·人间训》和《吕氏春秋·异宝篇》等典籍中,楚国巫风之盛可见一斑。楚人巫风的内容、形态、形式如何,专家学者已作了详尽的发掘,但楚族族称起源与其关系怎样,至今尚朱引起注意。笔者认为,楚族族称的起源与楚人把灌木植物荆棘或草本植物视为神物并加以崇拜的信仰紧密相关。 楚亦称荆。俞樾《释荆楚》云:“楚之见于春秋也,始于庄公之十年,其称曰荆,至僖公之元年乃始以楚称。荆与楚其义同,楚之为荆,犹田之为陈耳。荆者,楚之本号也,自楚之号盛行,而人恒言亦或言楚而不言荆。是故荆之与楚,乃古今之异言,因其荆  相似文献   

13.
<正> 一桃花源中人没有说明从何处迁来,却说明了迁徙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绝。”秦末的战乱发生在中原地区,长江流域相对地比较安定,是不可能发生避乱武陵源的事的。但是,如果把“避秦时乱”上推到秦惠文王派军队灭亡巴蜀古国,《华阳国志·巴志》便为我们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自佛教传入藏地,“德证兼具”之圣哲先后出现,人数众多,灿若群星,留下大量著作,论述所及范围甚广。为便于开展对西藏学的研究,继承和发扬藏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自本期起,我们将陆续择要刊出书目,以飨读者。本期先简略介绍普敦·仁钦楚之生平事迹,及其主要著作。如有不当,敬请指正。藏历第五绕迥金马年(公元1290年),普敦·仁钦楚生于后藏夏卜麦的廓姆奈寺。父名喇嘛坚赞桑布(或曰“喇嘛察顿巴”),母名索南彭。据藏文史料,大师生性平和、谦恭、聪颖。五、六岁时,其母教他读书,能过目成诵。后从本甲木僧学历算、文字,其智识超越乃师。七岁,向大菩提楚普瓦发大乘愿。九岁,向大菩提楚普瓦求取萨迦派胜钟坛城四灌顶,受持明戒。此外,还听取、修习多种密宗奥法,成为大金刚持咒师。但大师想到应出家皈依佛教,以讲闻求取经教,以修习求取悟法。在第五绕迥的火羊年(1307年),大师十八岁时,便随译师继任堪布仁钦僧格白桑布和告知善道者索南贡布出家,听取“三藏”、“五部大论”,赴各大寺巡回辩经,因而在经典、理论方面达到学新、去讹、解惑的境界。此后,又悟到若需他熟,先要自熟,若不皈依释教修成圆满的比丘,则无法达到别解脱、取得命定的仪轨。若不取得此一仪轨,则不成其为密宗祖师及灌顶大师。自此,遍阅诸精深密宗经典。第五绕迥之水鼠年(1312年),大师二十三岁,随堪布勋努查巴白受比丘戒。此后,至楚普寺宣讲《波罗密多经》、《因明学》、《初级辩理》、《大乘阿毗达摩集论》等,并到各寺院广转法轮,先后授徒成千上万。此外,还到当时著名大译师、堪布塔尔巴尊前,以四年多的时间学音韵、梵文等,其他多种语言,则触类旁通,成为颇负盛名的大译师,将若干从未译过的印度经典译为藏文。简言之,这位“德证兼具”的大师,二十八岁时,已对闻、思、修和讲、辩、著,以及显密两宗尽皆精通,被藏地诸贤一致赞誉为“普敦·仁钦楚”。宗喀巴大师亦以普敦仁布切校阅过的译文、经传为准。其徙众有来自内地、蒙古、维吾尔、嘎地、工、藏、阿里、康区和印度、尼泊尔者。其声誉如洪钟远播四方。大师与译师仁钦朗杰、夏鲁大译师曲炯桑布等传承门徒被称为“夏鲁派”或“普派”。此后,莅临夏鲁寺(十世纪末叶,为孜尊·西绕迥奈所创建)。七十五岁时(公元1364年)即第六绕迥之木龙年六月二十一日凌晨辞世。普敦大师一生勤奋好学,努力于译著,是西藏翻译、著述较多的学者之一。此处仅列举其著作中关于历史、《五部大论》、密宗等的论著二十四部的卷页目录。  相似文献   

15.
荆楚国名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荆、楚两字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名号,在古代典籍和考古资料中,有时单称荆,有时单称楚,有时荆楚联用,有时荆、楚互用,不管怎样,两字有内在本质的一致性是可以肯定的。它们究竟是什么?古今学者曾作过不少探索。《吕氏春秋·有始览》说:“南方为荆州,楚也。”《诗·商颂·殷武》毛传:“荆楚,荆州之楚国也。”《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云:“荆者,楚也。其曰荆,州举之也。”《公羊传》和《礼记》郑玄笺都有类似的说法。这些似乎告诉我们,因为楚国位于荆州,故荆、楚同义。我们可以把这些记载归纳为“荆州楚国说”。杜预于《春秋·庄公十年》解曰:“荆,楚本号,后改为楚”,于僖公元年曰:“荆始改号曰楚”。此为  相似文献   

16.
秦是第一个正式统一巴蜀的王朝。从秦国灭蜀亡巴(前316年),到秦二世亡秦(前206年),秦在巴蜀地区经营了一百一十年左右。在这一段历史中,秦是怎样对待巴蜀的土著居民即少数民族的?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过去,由于有关史料甚少,无人从此角度进行研究。但在近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有大量关于秦的民族政策的律文,其中还有直接涉及巴蜀地区的材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正>江南古村出了个竹雕怪杰 湘、黔、川、鄂四省的广大毗连 地区,因流淌着沅水中、上游的五大 支流,古称“五溪”。人们说起五溪, 常津津乐道于它历史悠久的巫傩文化 传统。远溯到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 诗人屈原便溯沅水而上 来到五溪,以巫觋(即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生活了将近六十年的新西兰人艾黎说:“中国有两个美丽的小城,一是福建的长汀,一是湖南的凤凰”。 凤凰县地在夏商时期属荆州南境,周时为楚之黔中地,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隋属沅陵郡,唐初属锦州,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属麻阳县,垂拱二年(686年)立为渭阳县,不久废为蛮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属招谕县,神宗熙宁八年(1705年)属麻阳县。在唐以前凤凰县地分为上下五峒,上五峒为生苗界,下五峒为熟苗界。到了元朝,五峒  相似文献   

19.
<正>怀化建市的历史并不长,但在这片古称五溪之地的土地上,保留有全国罕见的古村、古镇、古城群落。险峻的雪峰山脉,将这些散落在五溪大地的珍珠连同它们所承载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态度一一珍藏。那些沧桑古朴的青砖、木  相似文献   

20.
易巧君 《民族论坛》2011,(11):48-50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怀化市南端,处于湘、黔、桂三省六县交界之地,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2005年,一群小兔子来到这片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奇观胜景遍布的侗乡大地,历经6年跳跃奔突,如今已大名鼎鼎于五溪大地。最近,这群小兔子的“指挥长”——湖南惠龙兔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会求向本刊回顾与展望了自己的“兔业大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